河北省生态建设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其对策

2013-04-08 10:05牟永福胡鸣铎
关键词:河北省生态

牟永福,胡鸣铎

(1.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管理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校刊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河北省生态建设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一是土地沙化严重。目前,河北省沙化土地3 187.9万亩、潜在沙化土地338万亩。但是,接近半数集中在坝上地区。整个坝上地区土地沙化面积达1 521.2万亩,占全省沙化面积的43.14%,土壤侵蚀模数和水蚀模数分别高达3 000吨/年·平方公里和1 200吨/年·平方公里[1]。与此相适应,坝上地区草场盖度下降了46个百分点,仅有44%左右。整体上看,河北省土地荒漠化呈现逐渐加剧的态势,沙化面积年均扩展速率达到了4%以上。由于过度垦荒放牧、盲目开矿、人口激增,河北省草原植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目前,全省草原退化面积已经达到3 253.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45.7%。在草地面积急剧下降的同时,牲畜数量则持续增加,草地严重超载,超载率最高可达200%,超载严重破坏了草地植被的自然生长,草地出现严重退化。

二是水土流失及超采地下水严重。由于河北省水土资源保护滞后,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公里,是国土面积的33%左右,特别是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更是水土流失、植被稀疏、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治理任务非常艰巨。河北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由于地表径流不足,每年河北省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来补充工业和生活用水。截至目前,全省地下水开采量已经达到170亿立方米以上,每年超量开采地下水40到50亿立方米。因为连年超强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非常快,漏斗面积持续扩大。现在,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形成了11个规模较大的漏斗区,包括唐山、保定、石家庄、邯郸的市区和廊坊安次区、宁柏隆漏斗区等;深层地下水形成了9个大的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唐山地区的宁河—唐海一带、廊坊、霸州、大城、沧州、冀枣衡等地区[2]。

三是结构性污染比较突出。从与其他省份对比来看,2010年河北省GDP排名全国第6位,四项主要污染物除氨氮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却分别排在全国第三、第二、第五位。从行业污染物排放量来看,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9%,二氧化硫排放量却占工业排放量的42.7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85%,二氧化硫排放量却占工业排放量的32.07%,氮氧化物排放量占57.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却占工业排放量的9.67%,氨氮排放量占32.53%;造纸及纸制品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却占工业排放量的21.96%,氨氮排放量占10.45%。

2011年,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了二级标准,但主要污染物浓度仍然较高。当前,煤烟型污染仍然是河北省大气污染的主导。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消耗占一次能源消耗的8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同时,城市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有统计显示,城市大气中有25%-35%的PM2.5和30%氮氧化物来自机动车尾气。河北省城市大气污染已逐步进入以多污染物共存、多介质影响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阶段。全省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7.2%,V类以及劣V类水质比例为40.8%,IV类水质占12.0%。国家地表水国控断面监测显示,在全国主要河流中,海河污染严重,劣五类占53%,而河北省95%以上的地域处在海河流域。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安全隐患较大

产业结构与生态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二产业比重大,生态安全形势必然严峻;第三产业占比大,生态安全形势就会有根本好转。从三次产业的占比来看,河北省第一产业占比一直处于10%以上,第三产业发育明显不足,产业结构依旧处于“二三一”模式之下。这样的产业结构对生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首先,第一产业比重高,但生态效益低下。就第一产业来说,河北省对耕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垦及传统不合理的“低层次平面垦殖”开发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资源利用效率不但低下,而且生态经济效益也逐渐递减,“人口—耕地—粮食”螺旋式的冲突越来越显性化,这种现象不断威胁着河北省的生态安全。以生态比较脆弱的太行山为例,从空间分布看,河北省生态安全态势呈现一种南北低、中间高的基本格局:张家口、邢台地区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是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存在以自然环境的恶化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而邯郸地区生态安全态势低,则是因为矿产资源丰富,破坏自然环境较多,而治理或者恢复自然环境较少。石家庄、保定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好,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强,生态安全投入相对较多的缘固[3]。

其次,第二产业重化工特征明显,资源能源消耗较高。虽然河北省第二产业位居第一,但是重化工特征十分明显,高耗能行业比重大,能源消耗强度比较高,特别是作为河北省两大经济增长极的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重点产业是重化工业,重大项目引进是重化企业,而且有一些项目属于资源型、能源消耗大、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如果沿海工业区产业布局还沿着过去的思路继续发展的话,势必会在不久的将来,与“生态”“高效”“可持续”形成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究其原因,河北省产业整体结构偏重,根源在于过分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生产初级产品、低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同样是钢铁企业,生产普通线材与生产精品钢材、专用钢材,其吨钢利润相差数倍。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会成为一句空话,而且也会使河北省的生态环境背上沉重的“包袱”。

(三)生态贫困现象突出,发展态势令人堪忧

一是重点生态建设区域生态贫困现象比较突出。以环首都经济圈为例,目前河北省与北京接壤的三个设区市(张家口、承德、保定)共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其中,张家口、承德有16个国家级贫困县,分别占河北省国定贫困县总数的46%和贫困人口总数的35.86%。这显然与环首都经济圈的战略目标不相符合。

二是农牧民对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生态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但是有时也需要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以环首都经济圈为例,由于地处北京的上风上水,为了保证首都的供水和生态环境,张承地区采取限制性开发政策:全面禁牧,严格控制高耗水农业,大规模关停高污染企业等等。这些措施使本来处于贫困的张承地区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更加雪上加霜,相对于生态而言,生存是这些地区农牧民的第一要务。因此,农牧民对于生态建设的消极态度与国家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强烈反差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4]。

三是贫困地区生态治理负担比较重。生态治理具有周期长、收效慢、投入大的特点,因此地方政府很难有积极性把有限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到生态建设方面。即使有限的投入也使地方财政(特别是张承地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以承德为例,截止到现在,承德地区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20亿元,每年投入近2亿元,平摊到每个县为3 000万元,对于财政收入微薄的贫困县而言更是不堪重负。

二、推进河北省生态建设的路径分析

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创造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命力,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吸引投资、转化成为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为抢占竞争制高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河北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

(一)以环京津为着力点,完善生态建设新布局

河北省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有14个县与京津地域相接,山水相连,林草相依。作为北京、天津的“绿肺”“水源”和“防护墙”,河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必须高举护卫京津的大旗,不仅要立足于维护本省的生态安全,还要着眼于维护京津的生态安全;不但要充分动员本省的力量,而且要打好京津牌,做好环京津的大文章。

首先,突出“圈、带、点、线、片”5个重点。“圈”就是以北京周边14县(市)为重点,坚持扶贫与环保两手抓、两手硬,构建环首都生态圈。“带”就是以秦、唐、沧临海县(市)为重点,以海水干净、海岸绿化为突破口,建设沿海绿色防护带。“点”就是以11个设区市为重点,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打造连接城乡、辐射周边的生态亮点。“线”就是以主要河流和公路干线、铁路沿线为重点,以净化、美化为抓手,建设河清、路美的生态线。“片”就是以京津水源涵养区、城市重要水源地和南水北调等输水线路周边村庄以及规模化养殖集中区为重点,突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形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片。

其次,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建立环京津生态体系框架。环首都区域:本着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战略环评和科学制定开发方向与规模的原则,不断提高环首都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一方面,在京北地区,张家口、承德可以借助“风沙源”治理工程,依托塞罕坝、孟滦林场等现有资源,建设规模化防护林,构筑京北绿色生态屏障,可以考虑建设“京津风沙源生态经济特区”。另一方面,在京东和京南地区,利用退耕还林等政策,建设规模化用材林基地,形成京北、京东、京南环形生态圈。沿海区域:实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典型海岸带、重要河口湿地生态修复计划。重点开展人工鱼藻礁、增殖放流等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人工沙坝、生态海堤、人工养滩、覆植沙丘等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生境养护技术体系研究;开展封滩育草、退养还滩等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冀中南区域:以南水北调、引黄入冀等重大水利工程为重点,对地表水、客水、中水等各种水资源实施合理调配,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区域,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技术,选择抗旱型作物或品种进行生物节水,并严格限制采用地下水资源。冀北高原山区和冀西北山区等区域:以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为主,结合人工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构筑河北山前平原的绿色屏障。

(二)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构筑生态产业新体系

调整偏重粗放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共进,是河北省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生态产业新体系的主要路径。

首先,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真山、真水、真空气、真情形象为品牌,围绕京津做文章,开发河北省最具神韵、最富吸引力、最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产品。

沿海地区:河北省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滨海资源,如海滨海岛(唐山“三岛”等)、湿地温泉、历史遗迹(山海关、清东陵、吴桥杂技等)等,具有成为滨海旅游资源中心和环渤海“生态后花园”的现实潜力。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沿海城市应当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具有河北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功能中心为载体,以京津为依托,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四季皆宜的生态型旅游度假目的地和“生态河北·渤海之窗”的新形象。

冀西北地区:以张承地区为代表的冀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高原、草地、白雪、森林等自然资源,以此为依托,可以重点打造区域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中心,进一步开发塞罕坝、木兰围场、尉县空中草原、沽源草原、张北草原、京西草原及其湿地等自然景观,形成草原观光、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的自然旅游胜地。同时,张承地区还应继续挖掘自身的皇家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皇家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并将京津作为中心,以“体验皇家文化、品位历史风情”为主体,构建贯通京北、京西、京南的旅游线路。石家庄可以依托太行山的现有自然资源(包括小五台山、西柏坡、嶂石岩、苍岩山、五岳寨、驼梁、天桂山、抱犊寨等自然风景区)以及抗战时期形成的“民族脊梁”的太行山精神,在突出绿色旅游——“生态太行,绿色太行”的同时,着力打造红色经典旅游。

其次,发展生态农牧业。一是推行太行山生态经济沟和立体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是指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在一定条件下的小流域内,通过生物措施的优化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以林果为主体的农、林、牧、副、渔合理布局的生态经济系统。太行山山区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山头、陡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山腰缓坡和山脚营造梯田,种植经济林或者经济作物(尤以干果树为典型代表),既美化环境又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山谷或者沟底则造田、拦坝蓄水,积极发展种养业。立体农业模式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沟是一种典型的立体农业模式,它充分利用山间空间,林、草、田、水、路合理布局,林、农、牧、渔协调运转,不仅道路依地形设计,而且井、渠、坝等水利设施也依地形条件配套建设,真正体现出了“松柏盖帽、干果树缠腰、鲜果粮抱脚”的立体农业模式特征。二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建设五大外向型优质高效果品基地和两大果品经济带:第一大基地是以辛集、赵县、晋州、宁晋、泊头、深州、定州、曲阳、藁城、魏县为中心的优质梨外向型基地;第二大基地是以迁西、遵化、迁安、兴隆、宽城、青龙等县(市)为中心的京东板栗外向型基地;第三大基地是以阜平、曲阳、唐县、赞皇、沧县、献县、黄骅为中心的优质红枣外向型基地;第四大基地是以涿鹿、怀来、宣化、昌黎、卢龙、滦县、乐亭、丰润为中心的鲜食和酿酒葡萄外向型基地;第五大基地是以张家口、承德为中心的仁用杏外向型基地。两大果品经济带是沿石黄高速及307国道两侧以梨、桃、枣等优势果品为主的优质高效果品经济带和太行山、燕山浅山丘陵区优质高效果品经济带。三是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河北省沿海地区(秦皇岛、唐山、沧州)滩涂和浅海面积大、水产养殖基础好,可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通过研发高效、生态、健康的增养殖技术和引进名优新品种,以对虾、螃蟹、河豚、海参等优质水产品养殖为主体,形成淡水池塘标准化、海水池塘生态化、浅海滩涂立体化的养殖新格局。同时,根据“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浅海滩涂和沿黄盐碱涝洼地规模化生态型开发,培育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名优品种养殖规模,提升水产品核心竞争力。

最后,发展新兴工业。以集约化、基地化、精细化为方向,积极采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业循环利用等模式,延伸拉长石油化工和盐化工产业链,促进两大产业有机结合,建设高效生态重化工产业。积极推广循环发展模式,加快传统化工向低排放、可循环、高加工度产业转变。科学合理开发和高效综合利用海水、地下卤水和岩盐资源,提升加工层次,形成深加工系列,提高产品附加值。沿海地区坚持服务、高端、绿色三大理念,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临港产业高端环节加工制造和绿色都市工业两大新型工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5]。加强与京津地区的战略合作,着力面向京津唐及东三省、内蒙、山西等地开展总部招商;着力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1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着力吸引省内大企业入驻,构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总部-结算中心-企业后花园”多重地域功能关系。

(三)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增强生态建设新活力

首先是动力机制创新。动力机制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源头问题,是促进生态环保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前提条件[6]。解决好动力机制问题,首先要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治理。以子牙河水系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在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等区域内划定重点控制单元,集中力量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削减污染物入河量;加快秦皇岛第一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通过综合整治、重点突破,努力完善污染综合防治体系;积极实施北戴河人造河新区段治理工程,确保入海口水质达到环境功能标准。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重点防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实行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对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地区采取区域限批措施;根据国家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新要求,制定全省工作实施意见和创模计划。确定一些重点治理区域和一批重点村镇,大力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工业企业污染监管和治理力度,关停取缔无环保手续、无污染防治设施的小造纸、小化工、小制革、小电镀、小印染等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

解决动力机制问题,其次要加强京津冀的联合与合作,寻求京津的资金支持。河北省可以“水”为媒介,通过向京津供水和水源地保护等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与京津建立资源补偿机制。设立环境保护财政专项资金。可借鉴山东省治理河湖水系的资金投入机制(省、市、县三级的资金投入比例为3:4:3),实现七大水系早日还清的奋斗目标。继续推进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全省七大水系主要河流实行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对造成水体污染物超标的设区市、县(市、区),环保部门将根据跨市出境断面水质超标程度,向超标排污城市扣缴“生态补偿金”。

其次是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是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考核方式。生态建设到底合不合适,达没达到预期效果,都需要一套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但是,在这方面,目前河北省的评价机制还不是太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实绩考核机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二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价格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三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管理体制、环境科技创新机制、公众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河北省应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化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企业和政府部门考核的标准化依据[7]。

最后是技术机制创新。生态建设需要技术支撑。这里的技术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低碳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产业链接技术以及大量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技术等。一方面,我们需要用技术来改造传统偏重粗放的产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有重点地选择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攻关,解决生态治理技术不足的问题。

[1]隆学文,马礼.河北坝上地区生态产业建设构想[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82-86.

[2]高健.困境与超越:生态危机的原因与解决策略——基于河北湿地面积下降事件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6):4-7.

[3]江勇.基于DPSIR模型的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以河北永清县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1):61-65.

[4]魏红侠.河北环京津地区经济贫困与生态建设问题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7(2):22-27.

[5]邓丽.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探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106-111.

[6]王胜本,刘旭东,黄秀江,等.生态城市目标下城市生态治理的选择与实践[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5):94-97.

[7]柳海英,邢士彦,李 捷.河北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121-124.

猜你喜欢
河北省生态
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生态养生”娱晚年
河北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