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宪政·百年回望

2013-04-08 03:32编辑部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制宪智识天坛

【专题导引】 1913年,不平静的一年。年初国会选举,国民党大胜,阳光明媚。但3月20日夜晚上海老北站的三声枪响却使宪政前景顿时蒙上阴影。7月12日,宪法委员会成立,宪法起草开启。但同一天,南方的国民党人宣布起义,重新走上革命道路。随着南方军事行动的失败,北方的宪法委员会也匆匆结束争论,在10月31日公布《天坛宪草》,但最终未能挽救国会衰亡的命运。1913年的悲喜剧也仅是起点。在随后十年中,袁氏称帝、张勋复辟、两度护法、曹锟贿选,各种历史正剧与闹剧喧嚣而至。以《天坛宪草》为基础的制宪几经兴衰,最终于1923年10月完成,却随即因“贿选”嫌疑而遭否弃。此后,不仅是1923年宪法,连同宪政法统本身,也一并抛弃,最终为“不断革命”的浪潮所湮没。

1913年的宪政起步,已历百年;1923年宪法的颁布,也阅九十年矣。但中国宪政的老问题,在当下却依然保持着新鲜与热度。因此,在纪念《天坛宪草》百年的今天,重新回望1913年的故事与民初十年的制宪历程,还原历史真实,检视其中经验与教训,提炼有益于当下宪政讨论的理论命题与智识资源,成为本次专题研讨的初衷。

首先,章永乐与田雷的论文将我们带回到历史的现场。章文围绕宋教仁遇刺这一历史事件展开,通过对于维系“大妥协”的复杂条件的政治学分析,作者质疑了将宋案视作宪政失败转折的传统观点,对中国政治走向革命建国与宋氏道路荒芜的原因提出了新见解。田文则将目光转向了宋案发生后来到中国的洋顾问古德诺,作者借助宪法学理论,对《共和与君主论》及相关英文文献细致剖析,将古德诺的中国宪政命题带回其完整的学术脉络之中,以揭示古德诺命题的真实意涵,以及其中超越时空的智识启示。

接下来的三篇论文,更集中关注《天坛宪草》的制定和其后十年的制宪历程。聂鑫的论文首先关注了制宪权的前提性问题,通过比较宪法的考察,对于民初国会垄断制宪权与坚持冒进制宪的激进立场做出新的历史评价。陈新宇则转向宪草制定中的孔教争端,以汪荣宝在清末与民初“判若两人”的转折为线索,透视儒家宪政保守主义者在新旧交织中的艰难选择。于明则将视野延展到民初十年制宪的全历程,从议长吴景濂的个案进入,重构稳健派议员在激烈对抗中谋求制宪的历史贡献,以寻求超越道德或革命话语,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和人物立场之后的历史趋向。

五篇论文视角各异,力求从不同侧面的个案深描中勾勒出民初宪政史的整体轮廓与脉络,寻求对这段复杂历史的全面理解,以纪念百年前的努力并裨益于当下的宪政评论与建议。

猜你喜欢
制宪智识天坛
《天坛之美》
智识机械运动易错点
王世杰与1946年中国制宪进程中的政体之争
各方舆论视域下的1946年“制宪国大”建都之争
委内瑞拉再选举,制宪大会能否缓和危机
马杜罗组建制宪大会
一所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
北美图书馆智识自由奖项研究*
智识盗马贼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