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兰,侯志强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362021)
2011年9月8日正式签订的《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三市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发展目标。厦漳泉同城化步伐不断加快,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出现问题,面临很多挑战。厦漳泉三地的旅游发展较快,旅游整体实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厦漳泉三地旅游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现实和内在的压力促使三地在一定程度和合理的方式上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本研究以区域旅游合作为视角,进行基于系统熵的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研究,以期能对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有系统、科学、合理的认识,从而促进该区域旅游的发展。
在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领域中,Timothy[1]、Reed[2]、Tosun[3]、Peter[4]、Jonathan[5]等人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理论、类型、行为模式、影响因素、市场营销等方面。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薛莹将区域旅游合作定义为“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6]。一些学者引入其他学科理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机制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如博弈论[7]、系统学、生态学等。2004年以后,系统学理论被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如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8]、陈睿、吕斌[9]等人的研究。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研究理论主要包括:核心-边缘理论、点-轴结构理论、空间一体化理论、网络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双核联动理论等。在合作模式研究上,杨荣斌总结了5种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单核辐射模式、双核联动模式、核心边缘模式和网络型模式[10]。在合作机制研究方面,部分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博弈论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区域内成员进行旅游合作主要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利益共享。在合作主体研究方面,薛莹和宋子千[11]、靳诚等[12]等指出,在提升阶段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包括企业、民间组织、政府等。通过对前人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领域不断加深和拓宽,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越来越紧密。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理论、结构、机制、模式等研究,对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主体关注较少。未来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应该加强旅游合作主体研究,加强研究的技术支撑,区域旅游研究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向动态发展。
系统熵研究是关于系统效能评价的研究,其熵值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效率变化的规律,能够动态地反映系统的演化和发展趋势。该方法在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区域创新、旅游环境管理、旅游系统研究、旅游景区创意度测定、区域旅游系统研究、旅游竞争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旅游上市公司绩效以及竞争力研究等方面都有较为有效的应用[13-14]。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收集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构建模型、分析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指标评价,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熵模型,运用Matlab程序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系统熵值;运用系统分析法分析相关系统要素,得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的结论。
按照系统学理论,将区域旅游合作作为一个单一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可以将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理解为:在特定的区域内,区域旅游内部各要素建立在合作关系基础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并呈现合作机能演化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趋势。区域旅游合作系统主要包括4个旅游子系统,即以围绕旅游者为对象合作的旅游主体子系统;以各类旅游资源为对象合作的旅游客体子系统;以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信息系统、旅游企业等合作为对象合作的旅游媒介子系统;区域内与旅游有关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为合作背景的旅游环境子系统。
根据以上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结论,结合厦漳泉地区实际统计资料、统计标准,构建出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是为解决人类活动和社会系统中不断涌现的许多复杂难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服务于管理决策的科学和艺术,并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15]。为了帮助旅游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逐步提高清晰度,采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工具,对区域旅游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状态的分析,找出各种可行方案和替代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协调。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系统耗散结构特征,探讨耗散结构的熵变过程,来确定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和发展趋势。
本研究借鉴耗散结构系统熵的数学模型导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熵模型,模型假设:第一,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第二,区域旅游合作内部存在能量差异,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模型表示方法:
S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内部熵值,i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熵值影响因素,Ki为各种因素的权重,Si为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熵值。
其中KB为系统熵系数,为旅游产业每增加单位收益所需要追加的投入。Pj为系统因子影响熵值变化的概率,Pj满足
根据系统耗散结构分析原理,实际上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是不断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流,当外部环境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负熵值增加。系统从外部引进负熵值从而维持系统结构的稳定有序。负熵值的就算如下:
因此整个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总熵值可以表示为: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内部熵值的大小表示了区域旅游合作无序度的大小,熵值增加的过程是该系统逐渐由有序走向无序状态演变的过程。熵值减少也就是负熵值的引入,就是旅游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或者是系统的进一步升级优化。
根据2007-2011年厦漳泉各市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福建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旅游黄页,统计分析得出相关影响因子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目标评价,并通过对观测值之间数值关系的研究来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MATLAB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因子权重和区域旅游系统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熵值。最后根据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出2007-2011年近五年内区域旅游系统熵值综合得分(见表2)。
表2 厦漳泉系统熵模型计算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近5年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熵值是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说明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正走向一种无序化状态的演变过程。
根据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熵模型计算结果来看,系统熵值不断增加,说明在区域旅游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输入系统的熵值大于输出系统的熵值。系统内部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出现了不利于系统发展的各种阻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需要积极与外界进行各种能量流交换,系统内部进行合理的自组织结构调整,加大使系统走向高级稳定状态的推动力,不断增加负熵值的引入,缩小区域旅游系统熵增加。
对于区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来说,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熵值不断增加,说明输入系统的旅游流和资金流大于输出的旅游者需求满足和物质生产量。旅游目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进行旅游宣传和市场营销,吸引外部旅游客源和资金,继续加强外部负熵值的引入。与此同时,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有效的行业管理、旅游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内部行政限制和行业阻碍。在提高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质量的同时,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旅游者的需求满意度。对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来说,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熵值不断增加,说明输入系统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大于输出的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业、旅行社以及相关旅游经营者组成的旅游产业综合协调服务能力。厦漳泉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应制订统一的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需增加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加大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行业间的产品无缝链接度,以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对于区域旅游系统环境来说,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熵值不断增加,说明输入系统的旅游环境消耗和社会压力大于输出区域旅游目的地给与旅游者的生态和社会环境舒适度。从环境保护和发展治理的角度来看,区域旅游发展需要平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注重旅游业发展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绿色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根据系统学理论,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演化条件主要表现在系统的开放性和非平衡型。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发展演化需要实现系统内部的信息、资金、能量、人力资源等充分流动和合作,打破厦漳泉三市之间的行政、市场、资金、信息、交通等障碍,以及实现与国内外其他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无障碍沟通。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才能获得发展。厦漳泉区域旅游发展结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资源类型分布不平衡,厦门以优美的海岛环境、异国风情建筑、会展旅游等为主;泉州市人文旅游资源、历史宗教资源异常丰富;漳州旅游则以客家文化、火山地质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第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平衡,厦门市以高科技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旅游产业为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泉州市以基础经济产业为支撑的茶文化、石雕产业、服装产业等为主;漳州市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第三,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厦门市旅游交通、住宿接待等条件较好,泉州市基础设施条件其次,漳州市基础设施相对较弱。正是这种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促使三市相互合作、相互扶持,通过优势互补,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
区域旅游系统变化需要一种建设性因素刺激系统状态的变化,进而推进到系统内部其他子系统或部分的变化,使区域旅游系统失稳。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区域旅游系统演化的动因。在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演化驱动力是政府主导。福建省政府、厦漳泉三市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落实厦漳泉同城化,《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的签订在政策上为厦漳泉同城化构建奠定基础。由政府主导规划,各级政府相互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此为契机积极实现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优化区域旅游结构,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全面升级和系统优化。对区域内重点地区进行旅游投资建设,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稳定中出现差异和不稳定。当这种差异得到整个系统响应时,系统发生变化进入到另一种新的状态即更高一级的旅游合作系统发展状态。
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结合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域旅游合作演化过程基本上经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再升级或者衰退阶段。
区域旅游合作的初始阶段系统处于较低水平层次的稳定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旅游合作系统中次一级旅游子系统,如旅游主体系统、旅游客体系统、旅游媒介系统等初步发展起来,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发展动因可能是某个偶然因素,空间布局结构分散。但是由于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各部分要素之间维持一种相对简单的稳定状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政府领导层面的不断重视,区域旅游合作迎来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由某种涨落因子的影响,如旅游者突然的大量涌入,或某个景区的事件(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或区域政策刺激等等,这些影响因素一起导致系统内部某个或者某部分系统局部突变,进而引起系统整体的渐变。这一阶段的旅游系统由简单的稳定走向无序的失稳状态,进入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发展阶段。根据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熵值模型计算结果,系统熵值不断增加,区域旅游系统正走向一种无序化状态的演变过程,处于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发展阶段。
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无序变化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即熵阈值时,系统发生突变,整体结构向更高一级的优化,继而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进入区域旅游合作的成熟阶段。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充分开放从外界引入负熵流,使系统内部各部分自发的组织起来,形成有序的结构,成为耗散结构。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入开展,对内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对外进行充分联合营销宣传。区域内部旅游结构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旅游竞争力不断提高,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之后,又将进行新一轮的系统耗散结构演化。在这一阶段,区域旅游合作面临重大选择。当旅游客源市场不断饱和,游客量达到最大,旅游环境容量已趋于饱和,旅游接待设施过剩或老化,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随之而至。区域旅游决策者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结构更新换代、旅游意识的创新等等,从而保持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总熵值降低、获得能量能力的提高,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再升级。否则,区域旅游合作将进入衰退阶段,无法与其他区域旅游进行竞争。
1.利益共享机制
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一起。这种相互依赖力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不断集中的趋势;在旅游经济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和共赢。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产业各部门在地理空间上逐渐出现一种集中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正是由于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相对集中而形成的集聚效应。
2.竞合机制
竞争是区域旅游系统之间基本关系之一,这种关系不是由外来力量强加于区域旅游内部系统之间的,而是固有的。但这种竞争是与合作相联系的竞争,是以合作为基础的竞争。厦漳泉区域旅游内部各地方、各子系统内部之间、区域与外部其他区域之间都存在竞争。为了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需要在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基础设施等合作条件下采取相应的竞合模式来实现区域旅游合作。
3.网络结构
区域旅游系统构建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结构。首先,旅游系统要素在网络结构中,区域分工明确、共同协作,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这样区域旅游系统构建能够建立起更强大、更持久的竞争优势。其次,旅游系统内部的联系不断加强,各子系统之间、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合作,使区域内部形成较为稳定的环境,降低旅游企业的内部风险,从而获取规模效益。最后,区域旅游系统合作形成网络结构的同时,形成特殊了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闽南地区文化、习俗、居民风气等等。这种软实力环境能够帮助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趋于有序化。
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合作的优化构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区域内要打破行政区划间的界限,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由政府主导签订具有法律约束效应的合作协议,构建相对自由的市场环境,真正实现无障碍旅游。其次,完善区域内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交通设施。加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绕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厦门新机场、厦漳海底隧道、厦门港一体化等一批同城化交通重点工程。再次,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设计精品旅游路线,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和共同开发。最后,培养区域内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促进其产业升级。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实力强、多元化、品牌化的旅游企业集团,给予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强有力的支撑。
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系统理论对区域旅游系统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学理论和系统熵模型的定量方法分析了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区域旅游系统演化的条件、动因、发展阶段、机制,并对厦漳泉区域旅游系统合作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本研究仍然还有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完善。例如,区域旅游合作系统评价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系统熵定量化处理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实施需要更为完善的规划统筹。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系统从初级的稳定状态到不稳定状态,再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循环往复,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一次又一次优化升级。正是这种系统的自组织运动,促进区域旅游系统的不断升级和创新,不断从低级的稳定状态向高级的稳定状态演化。未来的厦漳泉区域旅游合作发展,需要不断保持创新精神以及循序渐进的向上发展态势,逐渐促使系统结构优化,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协调发展。
[1]Timothyd.Cross-border partnership in tourism resource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Parks along the US-Canada border[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9(7):182-205.
[2]Reed M G.Power Relations and community-based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3):566-591.
[3]Tosun C.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13-633.
[4]Peter U.Dicke.Cooperative marketing in the accommodation subsector:SoutheAstern mediterranean perspectives[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0(4):467-494.
[5]Jonathan Greer.Developing trans-jurisdictional tourism partnerships-insights from the island of Ire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55-366.
[6]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2):5-11.
[7]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94-97.
[8]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3):105-108.
[9]陈睿,吕斌.区域旅游地空间自组织网络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81-87.
[10]杨荣斌,郑建瑜,程金龙.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95-99.
[11]宋子千.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J].旅游学刊,2008(6):74-79.
[12]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演化动力机制探讨[J].旅游学刊,2006(12):43-47.
[13]任佩瑜,宋勇,张莉.论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与我国企业文化的重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45-49.
[14]张平平,李红卫.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旅游竞争力测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55.
[15]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