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璐 胡筱娟 李 婷 王小萌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据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10年3月26发布的《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报告》中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40万人,患病率达9.7%,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糖尿病中的发生率为60%~90%,DPN所引起患者感觉的异常,如蚁行感、麻木、烧灼样疼痛等一方面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痛苦,一方面可因感觉不敏感造成患者皮肤及足部的损伤而成为感染或截肢的危险因素。因此,研究DPN成为该领域的重要课题。中医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中医血瘀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综述如下。
1 从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文献回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古籍无独特病名记载,属于“痹症”、“麻木不仁”、“痿证”等范畴。2010年国家中管局颁发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首次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定名为“消渴病痹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消渴病日久而出现的慢性并发症,随着消渴病病程的延长而不断加重,从瘀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主要体现在消渴病与血瘀的关系中,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病者为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而不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唐荣川在《血证论》中言:“瘀血在里即渴,……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口渴……瘀血去则不渴也”。叶天士云:“病久气血推动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终乃聚血之所,久病病必瘀闭”,说明瘀血与消渴及其并发症关系密切。
2 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看瘀血阻络的存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病机演变规律为:阴虚夹瘀→ 气阴两虚夹瘀→阴阳两虚夹瘀,早期阴虚燥热,耗伤津液,津涸血竭,血脉涩滞,血行不利而成瘀血;中期阴伤气耗,气虚血运无力,血行缓慢,滞而成瘀;久病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脉,血脉凝滞而成瘀血。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瘀血表现 麻木、烧灼痛、冷痛是典型的瘀血的表现,虚证使血脉无以濡养则见肌肤麻木不仁;阴虚夹瘀,虚火灼津则见烧灼痛;阴阳两虚,寒凝经脉则见冷痛。除此之外,患者面色黧黑,心前区刺痛或闷痛,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均是瘀血的表现。
现代研究证实,血液理化性质(浓、粘、凝、厚)的改变是血瘀证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血液流变异常是中医瘀血症之一[1]。
4 活血化瘀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关于活血化瘀的治法,笔者体会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同时期应用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早期阴虚夹瘀应养阴清热活血,选用生地,丹皮,赤芍,郁金,丹参等滋阴清热活血;中期气阴虚夹瘀选用益气活血,以黄芪,当归,鸡血藤为主;后期阳虚夹瘀,可选用及姜黄,红花,川芎,延胡索,乳香,没药温通活血之品;在疼痛剧烈时,可选用马钱子,蜈蚣,穿山甲等活血通络之虫类药加强止痛之功。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其性猛而比骠急,活血通络止痛之力较植物药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蜈蚣具有改善微循环,消除血栓,镇静止痛等作用,其水提取物可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发挥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
现代药理分析,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显著的抗凝,溶栓,扩血管,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黏性及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流变及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从而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增加四肢周围神经的供血和营养,可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提高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3]。
[1]刘军莲,宋剑南.中国血瘀证本质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091.
[2]张燕慧,习秋菊,已鑫国.蜈蚣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中药理与临床,2005,21(1):26-27.
[3]祝椹予.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中西医结合前后变化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