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燕,金 璐,周 芳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血管外科疾病,西方发达国家下肢DVT 发生率高达30%~50%,我国约为2.6%[1]。下肢DVT 除了可能发展为致命性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外,也可能发展为血栓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包括水肿、小腿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和肢体残疾等。系统溶栓一直被用作下肢DVT 的治疗手段,但血栓溶解率低,甚至发生大出血致患者死亡[2]。导管溶栓术是将溶栓导管置入病变静脉并跨越血栓段,溶栓药物由导管侧孔直接作用于血凝块,从而加速血栓溶解并减少溶栓药物用量。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血管外科对86例下肢DVT 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治疗,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6 例,其中男54 例、女32例;年龄23~87岁,平均年龄(64.42±26.37)岁;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1~14d,平均(6.5±5.7)d,均符合下肢DVT 诊断标准[3],且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髂静脉血栓形成21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17 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恶性肿瘤8例,下肢静脉曲张引起血栓性浅静脉炎16例,脑卒中8例,糖尿病21例,心脏疾病8例,更年期综合征用雌激素替代治疗1例,24例手术,其中骨科手术16例、剖宫产6例、普外科手术2例。
1.2 导管溶栓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从健侧股静脉行Seldinger技术穿刺导入可回收的下腔静脉滤器,拔除输送器后局部压迫加压包扎;24h后在X 线透视下从患侧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并插入深静脉血栓内,间断性快速推注尿激酶,导管保留时间3~7d,溶栓过程中采用低分子肝素5 000IU 皮下注射2次/d;对血栓已完全溶解者,采用鹅颈抓捕器实施滤器回收。
1.3 结果 86例平均置管时间4d,应用尿激酶平均剂量453万U;9例合并髂静脉明显狭窄者在溶栓治疗后辅助以PTA 支架;6例因血栓未完全溶解,经患者同意永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经治疗效果评 估[4],80 例 痊 愈,占93.02%,4 例 好 转,占4.65%,2例无效,占2.33%;溶栓治疗期间3例出现穿刺口血肿,2例出现穿刺口渗血,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
2.1 心理护理 患者因患肢肿胀、疼痛,担心预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护士主动与患者交谈,告知不良情绪会造成血液淤滞,不仅不利于治疗,而且会加重病情;耐心讲解下肢DVT 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介绍导管溶栓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案,通过指导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溶栓前准备 完善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X 线胸片、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等一系列检查;测量患肢周径;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常规备皮;行皮肤碘过敏试验;治疗前4h禁水、禁食。
2.3 穿刺部位护理 股静脉穿刺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4h,溶栓导管拔管后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12h,注意观察有无血肿和渗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本组3例出现穿刺口血肿,经压迫后血肿消退。
2.4 患肢护理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溶栓导管放置前患肢应抬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制动12h,12h后鼓励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置入溶栓导管后患者平卧位,患肢伸直,禁止蜷曲,继续踝关节屈伸运动4 次/d,20min/次;观察导管口有无出血及导管移位、折断等并发症发生,及时更换敷料;观察患肢皮色、皮温、有无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询问患者疼痛情况;取患肢固定点3~4处,测量患肢周径变化,了解治疗效果;疗程结束,患者下床活动时穿弹力长筒袜,原则为下紧上松。
2.5 导管溶栓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扭曲、移位和脱出;使用微量泵前明确用药路径、剂量、时间和方法;标记鞘管、溶栓导管,防止用药时给药途径错误;泵入尿激酶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以便早期发现脑出血等并发症;在微泵输入药液过程中观察有无药液渗漏,若发生渗漏用25% 硫酸镁湿热敷;治疗后12~72h行DSA 复查,显示血管再通满意后,拔除导管。本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无导管脱出、药液渗漏和脑出血等发生。
2.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6.1 出血 导管溶栓目前仍需全身抗凝治疗配合,易发生出血,因此,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监测凝血功能动态变化,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若患者指标异常升高,立即报告医生,调整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的用药剂量甚至停药。本组2例患者出现穿刺口渗血,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凝血功能指标减少用药量并局部加压包扎,2d后症状消失。
2.6.2 滤器移位 滤器头侧移位可进入右心房和肺动脉,导致严重心肺并发症,甚至死亡,而滤器向远心端移位可穿破髂静脉致出血[5],但一般情况下滤器移位多无症状。选择合适的滤器以及正确定位锚定点可预防该并发症发生;定期胸腹部影像学检查;备齐抢救药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憋闷、气促、胸闷、胸痛、咳嗽、咯血和腰背疼痛等表现,若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本组未发生滤器移位。
2.6.3 导管血栓形成和感染 导管置入后因静脉回流受阻或抗凝不充分致血栓形成,通过选择规格合适的导管和从外鞘管内滴注肝素等措施进行预防。导管继发感染多表现为置入途径的浅表静脉炎,可伴发热,用25% 硫酸镁湿热敷患处,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若3d 后症状仍不改善,需拔除导管,中止溶栓,若患者有菌血症症状,还需进行血培养加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本组无导管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
2.7 出院指导 嘱患者长期穿弹力袜,遵医嘱服华法令3~6个月,服药第1个月内每周复查凝血功能,以后视凝血功能检查情况逐步减为每2 周至每月1次,维持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在1.5~2.0,并告知患者若发现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或牙龈渗血等情况,立即停药并就诊;永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患者每半年摄片复查滤器位置及形状,每半年复查彩色多普勒了解周围血管情况,每年静脉造影1次,若下肢出现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及皮肤溃疡及时就诊;坐时要抬高下肢,并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饮食合理,多饮水,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
下肢DVT 是一种临床常见、发病率逐年上升的静脉疾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行导管溶栓治疗临床预后好,已成为目前治疗下肢DVT 的有效方法。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治疗前准备,做好穿刺部位护理、患肢护理和导管溶栓护理,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加强导管溶栓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重视出院指导,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1]侯黎莉.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3):327-329.
[2]Vazquez SR,Kahn SR.Advances in th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ostthrombotic syndrome[J].Best Pract Res Clin Haematol,2012,25(3):391-402.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学杂志,2008,17(3):235-237.
[4]杜猛,张锦生.介入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1):858-861.
[5]Millward SF,Holley ML.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Canada:results of a survey by the Canadia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sociation[J].Can Assoc Radiol J,2001,52(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