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晓,沈锦霞,陈菊萍
(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金华 321000)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脑组织急性出血、坏死性病变,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是目前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约占全部脑炎的10%~20%[1]。出血性脑炎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充分及病情严重者预后不良,死亡率高达60% ~80%[2]。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本院儿科收治11例出血性脑炎患儿,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19月~6岁;主要临床表现:发热11例,头痛6例,呕吐8例,昏迷5例(深昏迷1例、浅昏迷4例),缄默、呆滞2 例,烦躁、偏执或行为异常4 例,抽搐8例;9例患儿有不同程度偏瘫,按肌力分度[3],双侧上下肢0级1例,右侧上肢Ⅱ级、下肢Ⅲ级1例,右侧上下肢Ⅲ级1例,左侧上下肢Ⅱ~Ⅲ级3例,左侧上下肢Ⅳ级3例;脑电图显示异常10例;脑脊液检查均显示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学检查显示9例I型单纯疱疹病毒IgM 抗体阳性,2例虽阴性,但入院时体检口唇部有疱疹;头颅CT 及MRI检查显示9例脑内多发出血,以额叶、颞叶多见,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
1.2 结果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9 例病情好转,6例肌力恢复正常,3例肌力Ⅱ~Ⅳ级;2 例病情危重,转上级医院治疗。
2.1 发热护理 11 例患儿均发热,体温38.0~39.5℃,其中>39.0℃5例。给患儿安置头部抬高30°卧位,用冰帽或冰袋降低头部温度,利于止血和保护脑细胞[4];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每2h测1次体温,每2h更换1次冰袋,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物理降温不理想时口服美林或泰诺林,不能进食者肛塞双氯芬酸钠栓退热;对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遵医嘱予复方冬眠灵等中枢性退热药,同时予降温毯辅助降温,并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5];退热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汗液及更换汗湿衣裤,注意保暖。本组8例患儿经上述护理,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3例持续高热不退,给予复方冬眠灵后效果较好,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2.2 脑疝的观察及护理 出血性脑炎患儿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容易出现偏性或轴性移位,形成脑疝。意识变化是脑疝出现前的重要表现,每30min~1h 观察1次,意识清楚者出现嗜睡或意识朦胧,或意识障碍程度加深,提示有脑疝的可能;瞳孔变化是反应颅内高压患儿是否存在脑疝的表现之一,每1~2h 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变化情况,若患儿瞳孔进行性散大或瞳孔缩小后又散大,表明有再出血的可能,若双侧瞳孔缩小或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且伴有呼吸、脉搏慢及血压升高、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提示脑疝的可能。本组1例患儿在巡视病房时发现呼吸深慢,检查双侧瞳孔不等大;1例患儿昏迷程度加深,检查双侧瞳孔缩小;2例患儿观察其瞳孔时发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均及时报告医生,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降颅压处理后避免了脑疝发生。
2.3 抽搐护理 频繁抽搐将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甚至造成脑损伤,增加后遗症、致残率。因此,保持病室安静、光线偏暗,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避免刺激患儿;抽搐时注意安全防护,立即去枕平卧,解松领扣,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易于流出,以免引起窒息,将缠好纱布的压舌板放在上下臼齿之间,防舌咬伤,床旁加保护栏,避免躁动时坠床,必要时用约束带,配合医生用药物止惊。本组8例抽搐,经上述护理,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钠止惊,均未发生安全意外。
2.4 昏迷护理 给患儿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口腔有分泌物及时吸出;遵医嘱配合氧疗,以改善血氧饱和度,减轻脑水肿,将脑损害降至最低;患儿两眼不能闭合,用油纱布或等渗盐水纱布覆盖,防止角膜干燥与眼内落入异物,造成损伤;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每天床上擦浴1~2 次,每2~3h协助患儿变换体位1次,变换体位时尽量减少头部摆动幅度,以免加重出血[6];给予鼻饲,经营养科会诊后采用自配的高营养液,如牛奶、鱼汤、蛋花汤、排骨汤、蔬菜汤及稀米糊、稀肉泥、水果泥等,同时做好鼻饲护理,每天用等渗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次,保持口腔清洁。本组5例昏迷患儿,无1 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经营养支持,实验室检验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均在正常参考值,体重变化不明显。
2.5 用药护理
2.5.1 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具有抗病毒作用,血脑屏障透过率约为50%,近年来,随着阿昔洛韦的广泛应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病死率已下降至19%~50%[7]。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炎症或静脉炎、肝酶轻度增高、一过性肾功能损害,因此,予缓慢静脉滴注,每次静脉滴注时间>1h,指导家长多喂水,以减少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本组患儿的用药剂量为10mg/(kg·次),每8h 静脉滴注1次,2例出现轻度静脉炎,热敷后效果佳。2.5.2 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可抑制病毒,减轻炎性反应。输注前后用等渗盐水冲洗输液管,必要时更换输液器;输注速度宜慢,开始滴速为1ml/min(15~20gtt/min),持续15 min 无不良反应,逐渐加快滴速,但不超过3 ml/min;注射时不宜加任何药物;观察不良反应,如头痛、心悸、恶心及发热、皮疹等,一般发生在输注开始1h内,因此,加强巡视,观察患儿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如有不适予减慢或暂停输注,一般无需处理。本组患儿均用1g/(kg·d),连用2d,3例输注中出现发热,暂停输注,退热后继续输注,其余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
2.5.3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患儿的康复。根据肾上腺皮质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性,药液选择在上午8时输注,此时正值体内皮质激素分泌高峰,负反馈抑制较小,产生不良反应较轻[8];输注期间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感染、溃疡、出血、穿孔等。本组患儿均用甲泼尼龙10~20mg/(kg·d)静脉滴注,2~3d 后减量,以小剂量维持,2例昏迷患儿输注2~3d 鼻饲时发现咖啡色胃液,予暂停鼻饲,遵医嘱用洛赛克治疗后症状消失。
2.6 康复训练指导 卧床期间保持瘫痪肢体处于功能位,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被动运动,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病情稳定后,督促患儿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幅度从小到大,缓慢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的组织,全关节运动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且逐步加大活动范围,避免局部冲击力和暴力,3 次/d,20~30 min/次,然后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活动要循序渐进,加强保护措施,防碰伤,每次改变锻炼方式时给予指导帮助和正面鼓励;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语言和智力训练,通过游戏与听音乐、讲故事,提高患儿的语言认知能力;同时配合针灸、推拿、高压氧疗、理疗,帮助语言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急性病毒性脑炎中最严重的类型,也是致死性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因。护理重点为做好发热护理、脑疝的观察及护理、抽搐护理、昏迷护理,重视用药护理,注重康复训练,促进患儿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1]王德新.神经病毒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7.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4-196.
[3]吕探云.健康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7.
[4]周进国.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82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杂志,2005,2(5):465-466.
[5]陈枫.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8,8(6):2104-2105.
[6]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78.
[7]杨建花,杨润成,郑建平.针刺结合阿昔洛韦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23.
[8]徐红.护理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