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冬生主任医师采用养血柔肝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验

2013-04-07 22:22高风琴杨跃青何瑾瑜指导成冬生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陕西中医 2013年3期
关键词:肝体阴血疫毒

高风琴 杨跃青 何瑾瑜 刘 瑞▲ 指导 成冬生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较多,且认识不一,方法各异。笔者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陕西省名中医全国名中医药专家成冬生主任医师。跟师学习多年,体会到成老师临床以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入手,以临床实践为重,从肝脏的藏血、疏泄功能特点变化,提出养血柔肝法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效方法之一,且疗效显著。现就其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1 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病理特点

肝脏“体阴而用阳”是肝本体与功能间关系的概括。二者相互为根,肝藏血,血养肝,肝体为肝用的物质基础。肝体柔和才能制约肝用,防止其升动太过,维护疏泄功能的冲和条达。而肝疏泄冲和,又有助于肝藏的阴血调节自如。肝阴肝阳共存于一体,对立统一,消长平衡则肝不偏不倚,不亢不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在证候上,肝气、火、风、阳都是肝用异常的四种病理表现形式,常归纳为肝的实证。至于肝体不足则出现肝阴亏虚,肝血不足的病理表现,临床症见目涩昏花,失眠多梦,神疲乏力,指甲苍白易折,肢麻,关节屈伸不利,女子月经量少、经闭等,常归纳为肝的虚证。由于病理状态下肝血易于亏虚,肝阳气易亢、易逆、易郁,故有“肝阴血常不足,肝阳气常有余”的特点。

成老师在注重肝脏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外,也重视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病机转化规律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促进脾胃消化。肝失疏泄一则出现肝气郁结,症见情绪抑郁,胁腹胀痛等,或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如胁痛易怒、头痛面赤等。再则横逆乘脾犯胃,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出现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如肠鸣泻泄、呕恶吞酸等“肝脾(胃)不和”等病理改变。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化源充足,肝有所藏。肝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的生理功能,表现为肝贮藏血液,供机体各部活动所需,能濡养筋脉、润泽爪甲、充养目系,维持人体正常的视觉及运动功能等。肝血充足,筋得所养则肢体活动灵活,筋力强健而耐疲劳。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同时能营养肝体,保持肝体柔和,从而制约阳气,使其不致过亢,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胆附于肝,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肝疏泄功能正常,胆汁化生顺利,排泄通畅,注入小肠以助消化。在病理中,肝疏泄失度,气机不利,胆汁分泌排泄障碍,也可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出现腹胀纳少,口苦黄疸等。肝藏血,血液化生除有赖于脾胃的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肾中精气充盛亦赖肝藏血液的濡养。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精能生血,血能生精,又称“精血同源”。在病理上,肝血失养常致肾精亏损,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

2 正虚邪实,体用失调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机

慢性病毒性肝炎多出现胁痛、乏力、腹胀、纳少及黄疸等临床症状,其表现主要反映中医肝脏的一些病理特点,与中医“肝居胁下”、“肝为罢极之本”、“肝病传脾”等理论相应。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数学者认为可概括为“湿热毒邪残未尽,肝郁脾肾气血虚”。成老师认为其不外乎邪气的亢盛和本脏的虚衰及体用的失调。而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湿热疫毒是致病的外因,两者相搏,病乃滋生。当湿热疫毒入侵机体后,若正盛邪微,则可驱邪外出,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或临床表现轻微。若正盛邪实,临床多表现为实证,预后一般较好。若治疗失时,致正虚邪恋,正邪相持呈胶着状态,则病情迁延难愈,治疗颇费周折。若邪实正衰,正不胜邪,则病情危重,虽积极治疗,病势大多难以挽回。所以在临床上必须将正气的盛衰放在首位。就邪正而言,肝虚为本,邪盛为标;就体用关系而言,肝体为本,肝用为标;慢性病毒性肝炎,由于病程长,或久病失治、误治,邪毒久留不去,时消时长,势必损伤正气,致气血阴阳偏衰或不足。同时影响脏腑生理功能,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形成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进一步加重脏腑损伤而致其虚损,从而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正虚邪实、正衰邪恋等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

3 湿热、气滞、血瘀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产物

在邪实方面,成老师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根本原因是感染某种专一的瘟疫毒邪,其实就是现在已知的肝炎病毒。限于历史、科技条件的原因,近代中医对其认识有正确的一面,也有不甚明了的一面。如明末清初瘟病学家吴又可《瘟疫论·序》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二,疫毒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如吴又可认为疫毒“最能传染,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第三,是疫毒致病具有专一性。某种疫毒邪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如《瘟疫论·下卷·杂气论》曰:“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由此,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应与时俱进、中西互参,这是提高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认识崭新的思维方法之一。湿热疫毒外袭,缠绵难愈,阻碍气机,肝疏泄失度,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湿热困脾,健运失司,湿浊内生,内外相博而形成湿热、气滞、血瘀的病理产物,均为实证。

4 肝血失养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关键

临床大多数医家遵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把健脾运脾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临床观察,成老师按照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提出了肝血不足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关幼波[1]先生认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外因为湿热疫毒,内因为正气亏虚。正虚是肝为罢极之本,肝血虚则不耐劳作。肝居胁下,内主藏血,血属阴,故其体为阴。肝司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其用为阳。正所谓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体阴而用阳。肝阴血充足,肝气条达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慢性病毒性肝炎,常由湿热疫毒之邪留于肝脏,且加久病情绪不畅,郁怒伤肝或思虑偏激,伤其心阴,暗耗阴血,最终导致肝血不足,损伤肝体,影响肝用。或在治疗过程中,长期服用理气、渗湿、破瘀之法均能耗伤阴血,加之热为阳邪,最易耗气伤阴(血),可直接耗伤阴血,造成肝体失养,肝用失常,甚至子病及母,导致肝肾亏虚,表现为阴虚邪恋之候,阴越伤则病越重,甚至引起昏迷、出血。阴血不足则肝失濡润,精气亏虚则筋脉失养,以致出现胁肋隐痛,心烦失眠,消瘦眩晕,舌质淡,脉细,及妇女经少,经闭等症状。肝病患者常有乏力倦怠,不耐做劳的临床表现,责之于脾虚不主肌肉固不为错,但成老师认为与肝主筋,肝血虚筋脉失养有很重要的关系,临床除出现身困乏力外,也可见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正如《内经》曰:“肝者,罢极之本”。肝开窍于目,血虚不能滋养于目,则眼目干涩、夜盲等。血虚不能充盈冲任二脉,则妇女月经量少,甚则经闭、不孕等。其头晕、耳鸣(耳聋),一则因肾阴不足,无以上充髓海,再则为肝风有上攻之势。肾属水,肝属木,肝肾同居下焦而内寄相火,其精血相互滋养,其阴阳息息相通,故有“乙癸同源”、“精血同源”之说。故轻则致肝阴血不足,重则乙癸同源病久及肾,出现肝肾阴虚或虚火亢盛表现,水亏火旺,烦扰不宁如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阴亏火旺,损及血络,则见出血等。

5 养血柔肝扶正为主,清热利湿、疏肝活血祛邪为辅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方法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关键是肝血不足,湿热、气滞、血瘀相互为患,虚实错杂。根据其“肝阴血常不足,肝阳气常有余”的病机特点,成老师认为论治慢性病毒性肝炎须顺其体用之性,调整阴阳,重视安正祛邪,尤其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更要注重养血柔肝。钱英教授[2]提出,“体用同调”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性。同时应立足于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又以补血养肝为本,祛邪则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为要。做到清热应务尽,理气不伤阴,利湿不过剂,破瘀须顾正。此法乃为调和之理,使其肝脏本身或与其它脏腑达到和谐之势。

养血柔肝养肝以滋肝“体阴”,《内经》有“以辛补之”、“以酸补之”等说法。清代更具体提出“以辛补之,是补其用。以酸补之,是补其体”理论。肝体之病,以阴血亏虚为多见,肝藏血不足称为“肝血虚”,成老师临床常选用补血、柔肝、养肝之品。临床惯用补肝汤加味,方中四物汤养血柔肝,木瓜、酸枣仁、甘草酸甘化阴,更加山萸肉、何首乌、枸杞子、鸡血藤、沙菀子、菟丝子等平补肝肾加强疗效。符合肝肾“精血同源”理论。

疏肝平肝泄肝清热以助肝“用阳”,肝“用阳”为病,多表现为实证或阴虚阳亢等“肝用有余”之证。《内经》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用之病,以肝气、肝火、肝风及湿热为多见,气滞易致血瘀,成老师临床多选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泄肝熄风及清热利湿之品,如疏肝理气常选用辛轻清之品,如玫瑰花、月季花等;活血常配用养血活血之品如当归、丹参等及血肉有情之品如阿胶、鳖甲等;清利湿热善用甘寒之品如蒲公英、垂盆草、叶下株、白花蛇舌草等。阴阳互滋互用以现“整体观”,肝脏“体阴而用阳”、“质柔而性刚”决定了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养血柔肝扶正之为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祛邪为辅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方法,临床常用补肝汤加味,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运用。

[1]关幼波,齐 京.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体会[J].华人消化杂志,1998,6(7):58-59.

[2]章红英.钱英教授肝病治疗学思想探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1):43-47.

猜你喜欢
肝体阴血疫毒
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探析卵巢早衰的中医病机治法
从阴阳学说重审肝脏体用*
惊闻疫毒(新韵)
女性护血养阴,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两手
紧抓“疫毒”病机,对证施治新冠肺炎
陈霞波从肝体用关系论治甲亢伴失眠经验*
我家秘方
论肝之体阴用阳及临床应用
从哲学体用观探讨“肝体阴用阳”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