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保平 阿庆玲 王永祥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超声科,①病理科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以间断发热、咽部不适为首发症状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极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但两者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临床应高度关注。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2年3月我院诊治的2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20例,年龄15~57岁。7例经手术病理组织学诊断,其余18例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行治疗性诊断,治疗后随访复查,治疗有效及基本痊愈而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甲状腺部、咽部疼痛或不适、伴有低热、其中4例伴头痛。特征性表现为甲状腺部位的疼痛和压痛,常向颌下耳后或颈部等处放射,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重。
1.2 方法 超声检查采用GE Logiq E9、GE-vivid7及 GE Voluson 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5MHz,患者取仰卧位检查时受检者肩颈后垫枕头适当后仰。使用二维超声扫查甲状腺,观察甲状腺内部回声、其前界与颈前肌间隙层次改变及甲状腺上下极气管旁有无肿大淋巴结;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灶内部及周围组织血流情况。
2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中,双侧病灶14例,单侧病灶11例;弥漫性病灶23例,局限性单发病灶者2例。所有患者超声均表现为甲状腺内不规则片状回声减低区,病灶单发或呈弥漫性;片状低回声区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所有病例均可见甲状腺上极或下极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且外形饱满,L/T<2,内部回声减低,皮髓分界不清;19例患侧甲状腺前后径、左右径增大,6例甲状腺大小正常范围;3例患侧甲状腺前界与颈前肌群粘连融合,层次不清;18病灶内血流信号略增多,7例血流信号无明显变化。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或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主要病理变化为病毒使滤泡细胞变性、脱落及这些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形成肉芽组织等,取代正常甲状腺组织,若病变区域扩大则可累及甲状腺包膜及其邻近颈部软组织。甲状腺病变可先从一叶开始,以后扩大或转移到另一叶或始终限于一叶,病变腺体肿大坚硬,压痛显著,典型者整个病期可分为急性期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缓解期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分退期两期)以及恢复期(甲状腺功能正常期)三期。在轻症或不典型病例中,甲状腺仅略增大,疼痛和压痛轻微,不发热,全身症状轻微,临床上也未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典型病例,甲状腺毒症通常持续3~6周,甲状腺功能减退可持续数周到半年,本病病程长短不一,可自数周至半年以上,一般为 2~3个月,故称亚急性甲状腺炎[1]。
本文结果表明,女性发病率明显较男性为高,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所有患者甲状腺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声减低改变,与文献报道相符[2,3]。其中多数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甲状腺内出现弥漫性边缘模糊的回声减低区,少数表现为单个局限性回声减低区,不论是局限性还是弥漫性病变都呈片状,无结节球体感或占位效应是特点之一,与结节及占位病变不同;其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有渐变及过渡区,所以分界不清,边缘模糊,其原因可能与炎性反应所致的甲状腺滤泡破坏、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有关,炎性反应越重,回声减低越明显。弥漫性病变与桥本氏甲状腺炎及Graves病不同,后二者在左右侧叶肿大的同时伴有峡部明显增厚,而且实质回声相对较均匀,内可见网状高回声有助于鉴别诊断;桥本甲状腺炎CDFI显示病变区血流信号丰富,而且伴有甲状腺上、下动脉管径的扩张[4],Graves病血流信号较丰富,血流速度明显增高,呈“火海征”也有助于鉴别诊断。所有病例甲状腺上极或下极气管旁均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外形饱满,L/T<2,内部回声减低,皮髓分界不清,其他甲状腺疾患平时很少见到气管旁弥漫性巴结肿大,所以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部分病例患侧甲状腺包膜不清楚,与其邻近的颈部软组织粘连、表现为甲状腺前界与颈前肌群粘连融合,间隙消失,层次不清,这些超声表现与其病理改变一致。
综上所述,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不仅有助于临床对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更可在判定治疗效果方面为临床提供较大帮助。
[1]李 娟,关小宏.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治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9(17):2647
[2]杨 力,段洪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急性亚急性甲状腺炎[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2):2211
[3]陈 文,张 武,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作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6):52
[4]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J].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