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话分析方法指导下的课堂二语教学模式探微

2013-04-07 16:45:12李雅鹏胡晓琼
关键词:会话第二语言二语

李雅鹏,胡晓琼

(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1;2.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一、会话分析

作为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Sacks及其同事Jefferson开创了会话分析研究。顾名思义,会话分析只研究会话,把书面语排除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其研究重点是考察在自然情况下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中反复出现的模式,并结合会话的语境探讨该话语所表现的意义和功能[1]。

日常会话看起来往往信息凌乱、细碎零琐且无特定规律,但事实上会话确是一项有目的、有意义并有特定结构的规律活动。为此,会话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Sacks,Schegloff和 Jefferson[2]遵循严格的经验方法,对录制后的自然发生的互动行为的材料进行研究[3]13。研究结果表明:

(1)日常会话的内部结构由其序列位置决定。也就是说,一句话的实际含义、实际上所执行的行为,依赖于它所在序列中的位置。

(2)日常会话过程是以话轮的不断交接为基础来完成的。话轮是指说话者在会话过程中任意时间的一段连续话语,以说话人的沉默或说话人角色更换为其结束标志[3]46。会话中存在一种控制话轮交接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一套有序的选择规则系统,即一套控制说话权或者分配说话权的规则系统。

(3)日常会话的实际考察内容是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同一句话,其真实含义不是固定的、单一的;语境不同,其意义也不同。语境受语言和文化双重影响,制约着会话的意义理解。

二、“会话分析方法”与“课堂二语习得”相结合的理论分析

1.对比分析理论下的课堂二语习得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4]。Lado认为,第二语言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的习惯模式,它与第一语言即母语习得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当第二语言与母语不同时,学习者易于将母语的一些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去,从而对第二语言的学习造成负作用。为避免此类负迁移的发生,Lado主张从语音和语法等方面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从而预测出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对比分析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它能预测出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设计课程;但同时,它又把语言看成封闭的结构系统,采用静态的形式分析,不分析语言的功能和意义,脱离了社会语境的制约和跨文化因素的影响。

2.会话分析法完善了课堂二语习得的理论

针对对比分析理论在课堂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利弊,会话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二者之间互补相辅的理论结合。

(1)会话分析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第二语言的使用情况。会话分析方法采用以经验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研究日常会话,确认会话分析过程中直觉的不可靠性[3]13。会话分析不采用实验方式收集会话材料,而是从社会生活中收集、研究数据,注重自然场合、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话语。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性对话,会话分析方法能对其中任何微小的、相关联的互动特点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学生二语输出的语音、语义、语法的纠错问题上。同时,会话分析方法的应用能使学生在充足、自然的话语互动中感受目标语言特有的社会规则,了解其中的跨文化因素,加强学生的语用意识,有效减少负迁移现象的发生。

(2)会话分析方法能更清晰地描述第二语言的结构模式。日常会话由一个或多个话轮所组成,会话过程就是以话轮的不断交接为基础来完成的。会话分析方法不仅提出了会话中特有的序列位置、构成规则,还对此进行了具体描述。因此,会话分析方法具备描述课堂上学生第二语言言语序列的系统模式的能力。课堂上教师通过会话分析方法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日常会话中所固有的一套衔接机制,并引导学生根据该体制分析日常会话的结构模式和序列构成,从而使学生对日常会话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找出本族语对话与目标语对话之间的区别,并体会到两种语言的使用在结构和衔接上的异同,有助于减少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3)会话分析方法能更明确地解释第二语言的语境问题。会话分析方法认为,日常会话不是脱离语境的纯语义层面的词句交流,而是被特定语境影响约束、反过来又推进发展该语境的具备语用意义的会话。Heritage[5]将这种机制称为“交际行为的双重语境特征”,即交际活动是受语境决定制约的,但同时又是在语境中发展更新的。会话分析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言谈的互动协商性,它在二语课堂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目标语语境意识,要求学生除单纯的语言内容学习之外,也要了解多种语境,理解跨文化交际因素,掌握两种语言在不同语境下互动的可行性规则,亦减少了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

三、指导课堂二语习得的会话分析教学法

二语教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明晰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成效[6]。明晰式教学是指对第二语言的使用规则进行明确清晰的讲解,并开展修正性反馈等。本文提出将会话分析方法运用于二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即以借鉴国外二语习得教学研究为基础,选择明晰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学互动中接触最真实自然的语料,体会日常会话的结构特征,了解语境规则,感受跨文化因素,以达到真正领悟、掌握目标语,能够娴熟会话的目的。据此,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掌握会话的结构特点,唤醒语用意识。无论是 VanPattern,Gass还是 Krashen[7]所提出的二语习得模式或假说,都把“输入”定为语言习得的第一步。输入是指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在交际环境或背景中的语言片段。综观国内的外语教育中学生普遍“开不了口”的现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自然习得语言的语境,且大多数课堂教育的语料输入明显不足,导致输出不畅。据此,本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提供大量的目标语言互动输入。

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首先提出某一会话主题,然后分组让学生用母语演示。例如朋友见面的寒暄,参加活动的邀约,道歉或致谢等。练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刚才的对话是如何展开、进行和完成的。通过讨论,学生回顾了整个会话过程,注意到相关细节,巩固了对会话结构特征的理解。随后,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目标语的听力材料,向学生展示目标语的交际行为及语境。多次试听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分析目标语的序列特征和话轮衔接,找出目标语与母语的差异。当学生熟悉后,教师即采取明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辨两种语言的结构规则差别和语用环境差别,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在实际目标语交际中应该说什么,何时说,如何说。需要强调的是,本阶段的练习一定要使用真实的目标语试听材料。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反映真实的会话序列结构,才能为学生的课堂二语练习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

(2)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经过上一阶段的目标语与母语的交际行为的尝试、对比、总结,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两种语言的序列组织差别和语境使用差别,学生对两种语言相辨别的理论认知已初步构建起来。在第二阶段,教师开始指导学生进入对目标语的实践练习阶段,即“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教师提供多个特定交际行为的背景和要求,如打电话、看电影、买东西等。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目标语会话练习。练习结束后,学生到讲台上轮流演练,教师则对学生的角色扮演作录影记录。本阶段,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练习,用练习深化理论,充分发挥会话分析方法在课堂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

(3)开展明晰的反馈及评价。在学生分组对话结束之后,教师现场对学生们的实际演练情况进行回放,让每位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对自己的目标语水平有一个客观的了解。然后,教师结合第一阶段的语言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自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打电话时,目标语中更恰当的问候方式是什么?拒绝一个邀请时,目标语应该如何表达?诸如此类的自我核查能唤起学生对二语会话的序列结构、话轮组织以及语境影响的重视,以达到修正目的。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对其语言形式、使用恰当性、序列分布、话轮衔接等展开明晰式评价。通过学生的目标语练习,又通过教师的明确指正,可以有效达到减少学生二语习得中负迁移的效果。

四、结语

本文在对第二语言习得和会话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将会话分析方法应用于课堂二语教学的会话分析教学模式。第二语言习得强调“输入”的作用,而会话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象是最真实、自然的日常会话。二语习得的内容不单是语言形式的习得,还包括语用、语境等因素,而会话分析方法所研究的对象正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对话。课堂二语教学中,教师既要重理论又要重实践,而会话分析方法恰好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综上所述,将会话分析方法应用于二语课堂教学是一项合乎理论和实际的新尝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供课堂教学建议,帮助教师寻找出各种有效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二语能力。

[1]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57.

[2]Sack,H.,Schegloff,E.A.& Jefferson,G.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 - 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4):696 -735.

[3]刘 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46.

[4]Robert 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69.

[5]Heritage,J.Garfinkel and Ethnoomethodolog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4:242.

[6]孟 悦.会话分析方法与二语语用发展的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2010(1).

[7]Rod Elli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6.

猜你喜欢
会话第二语言二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26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