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彬,滕冬梅
(重庆市南桐总医院疼痛康复科,重庆 400802)
2009年10月以来,我们用针刺配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本院疼痛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4例,女36例;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49岁;平均病程(2.70±2.10)年。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近1周未出现感染或发热,未使用可影响睡眠药物。不存在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
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制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1]。①几乎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一部分精神障碍症状,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①轻度:睡眠时常觉醒或睡眠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②中度:睡眠不足4h,但能坚持工作;③重度: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主穴取内关、三阴交,阴虚火旺者加太溪,心脾两虚者加足三里,肝气郁结者加风池。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两组穴位(双侧内关或三阴交),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每穴注入药液1mL。穴位循环治疗,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休息2天继续第2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按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反而加重者。
临床痊愈32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无不良反应。
失眠基本病机为阳盛阴亏,阴阳失交,病位在心神脑窍。《灵枢·大惑论》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阴阳失交、不能相互维系是失眠的根本原因,故调和阴阳、镇静安神应为主要治疗方法。《灵枢 ·根结》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阳与阴,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阐明了针灸具有协调阴阳的作用。
针刺可促进大脑皮层机能恢复。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汇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安神定志之功效。三阴交是脾经穴,可健脾滋阴以安神志。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滋阴益肾。风池穴为少阳经、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针刺能疏调气机,安神定惊。足三里穴能补心脾,益气血。诸穴相配,治标能安其心神,夜寐得宁。治本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达到阴阳平衡。
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症具有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缩短患者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的作用,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