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帅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农林局 266061)
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
徐 帅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农林局 266061)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以发热、奇痒(猪除外)、繁殖障碍和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最早发现于美国,后由匈牙利学者Aujeszky率先分离出病毒,因而又称奥耶斯基病(Aujeszky's disease)。目前本病分布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养猪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识。
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1型。病毒粒子直径150~180nm,有囊膜。病毒基因组为双股DNA,大小为150kb。猪是PRV的天然宿主,除猪之外的动物感染后大多呈致死性经过。猪的感染年龄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区别。哺乳仔猪最为敏感,病程不超过72h,死亡率高达100%,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精神萎靡、厌食、呕吐或腹泻,出现神经症状,最后昏迷死亡;育肥猪则以慢性呼吸道症状为主,症状轻微,但增重迟缓、饲料报酬率低、上市时间延迟。母猪妊娠初期流产率可达50%,后期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有时还表现为屡配不孕、返情率增高等。该病常与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链球菌等混合感染,使猪场的疫病防控更为困难。
1.1 流行范围广 自1947年我国首次报道以来,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报道过本病。虽然各地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但PR在全国各地猪群中仍广泛存在,表明在当前复杂的养猪环境下,仍需加强对PR的防治,将其列入计划免疫当中。
1.2 野毒感染压力有所缓和 近几年来,PR已得到多数规模化猪场的重视,相应采取了计划免疫等预防措施,使得该病的流行有所缓和。发病情况由区域流行到个别散发,但潜伏感染的情况相当普遍,部分猪场的PR波动复发。潜伏感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PRV感染的本身特点决定的,耐过猪群为传染源,长期排毒;二是管理有漏洞,计划免疫等预防措施不到位;三是在引种过程中引入了隐性感染猪,从而使得PR的疫情不断反复。
1.3 母猪感染压力下降,育肥猪感染率居高不下 PR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一大因素,也是呼吸道综合征(PRDC)的重要原发病之一。目前,我国对PR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注意的是本病的临床症状已从典型转为非典型,以潜伏感染为主,虽其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但却严重影响着猪群生长速度与繁殖性能的发挥。
1.4 免疫场与非免疫场差别大 疫苗接种是防治PR的主要手段之一,接种疫苗可以阻止猪临床发病、降低强毒排出量,缩短强毒排出时间。统计分析自2000年以来我国发现非免疫猪群的野毒感染抗体平均水平相对较高,接近30%,而免疫猪群则为17.52%;非免疫猪场平均阳性率达74.34%,显著高于免疫猪场。表明,只有加强管理、坚持免疫才能较好的预防控制PR的发生。
根据流行特点,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哺乳仔猪的神经症状和高病死率及其剖检病变可以做出初诊。但由于PR无
2.1 抗体检测 血清学方法是目前广泛用于PR诊断的方法。国内、外均已建立了多种检测抗体的方法,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微量血清中和试验(MS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乳胶凝集试验(L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随着基因缺失疫苗的广泛使用,近年开发出了与疫苗配套、快速敏感、可区分野毒感染抗体和疫苗抗体的ELISA检测试剂盒(如gE-ELISA Kit),在该病的根除计划中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
2.2 抗原检测 PRV的分离鉴定是最早用于诊断的实验室方法。用鼻咽拭子、阴道拭子以及组织病料接种原代细胞系分离病毒,进一步以电镜等方法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开发出的鉴别手段,不过此法需要针对疫苗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来扩增疫苗株缺失基因来与野毒进行区分,目前仅用于实验室手段,在临床应用上还有所限制。
3.1 加强猪场管理,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1)生产区应分为后备种猪、妊娠、分娩、哺乳饲养区、保育区和育肥区三部分,每个区之间的间隙距离不应少于100~500m,每个区相对独立,实行单元式饲养,全进全出,实行全进全出的单向流动,切断交叉感染的机会。(2)严格执行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传染源的传入和切断其他传染途径。如定期灭鼠、灭虫等;严禁饲养其他动物,驱赶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定期清扫与消毒,保持猪舍和环境的卫生;粪尿无害化处理等。(3)控制人流和物流。禁止外来人员与车辆进入猪场;指定人员进入生产区经过淋浴后更换工作服、鞋、帽,然后定向进入猪舍,不准串舍。物品一律经过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区使用,生产区内的运料专用车和运猪专用车只能在生产区使用等。
3.2 严抓引种管理,切断源头感染 猪场尽可能自繁自养,如需要引种,一定要从伪狂犬病阴性或野毒感染阴性种猪场引入,并严格隔离检疫2个月,采取血样进行检测,PR抗体或野毒感染抗体为阴性者可与本场猪群混群饲养,以后与本场猪群一样每半年做1次血清学检测。对检测出的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猪要隔离饲养,注射疫苗后作育肥猪处理,不能做种用。
3.3 合理疫苗免疫,健全防疫制度 疫苗接种是防治PR的主要手段之一。理论上讲,PR阴性场最好不接种疫苗,但在我国当前的养猪生产实际中,由于环境的猪病情况复杂、散毒严重以及PRV病毒本身的特点等客观因素,阴、阳性猪场都要将该病列入计划免疫当中。接种疫苗可阻止临床发病、降低强毒排出量,缩短强毒排出时间。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是基因缺失疫苗,自然基因缺失的商品疫苗以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鉴别标记特性受到养猪生产者广泛的欢迎,是许多国家用于为PR净化计划的主要疫苗。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有Bartha株、布加勒斯特株、BUK株等疫苗。其中Bartha株为目前应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疫苗株,成功用于欧盟和美国的PR净化计划,是我国政府制定应用的疫苗毒株之一。该毒株完整缺失gE基因,安全稳定,毒力不返强,具有减少临床发病、死亡的能力,能明显减低免疫猪的野毒排毒量,缩短排毒时间,可用于任何日龄、任何阶段的猪只。对于PR的免疫,健康母猪和后备猪每次产前2~4周免疫1次,或采用全群免疫程序,每年免疫3~4次;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无母源抗体仔猪可在7日龄内免疫,有母源抗体仔猪于5~6周龄免疫1次,高污染区可在11~12周龄加强免疫1次。
近期研究表明,用基因缺失疫苗做滴鼻免疫所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和免疫保护高于肌注免疫,而且能较大程度的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认为滴鼻免疫是一种较好的接种途径。在市场上,部分商品疫苗可经滴鼻或肌注进行免疫,为养猪生产者提供了有效、多样的选择。优质疫苗是免疫成功的重要物质基础。相关资料报道,有些猪场PR的免疫失败原因是使用了劣质疫苗或疫苗贮运温度不当所致,这已有许多惨痛教训,必须使用知名品牌和通过正规渠道购进的疫苗。
3.4 定期监测淘汰,实现猪群净化 猪只在感染PR后终身带毒,在受到应激或免疫抑制因素作用时,潜伏感染则可被激活,引起PR的暴发甚至流行,所以必须将猪场带有PRV野毒的阳性猪淘汰,实现净化。PR的净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免疫接种、检测-淘汰、加强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措施等。先使用基因缺失疫苗(如gE基因缺失)对全部种猪(含后备猪)进行免疫,免疫后采用相对应的ELISA方法逐头监测,将有gE抗体的野毒感染猪只全部淘汰,以后用基因缺失疫苗按免疫程序免疫,并每隔3~6个月监测一次抗体,淘汰检出的阳性猪,如此坚持反复进行,一般1~3年可实现净化。国内曾有使用gI基因缺失活疫苗,在3年内将野毒阳性率在30%的猪场成功净化PR的报道,而且在同一区域的猪场应同步净化。在完成PR净化的猪场,必须严格防止由外界带来的病原发生再感染,造成前功尽弃。
综上所述,PR可导致仔猪死亡和母猪繁殖障碍,还是引发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主要病原之一,是养猪企业需要重点防范的重要疫病之一。要根据本病感染的特点,在做好防制措施及疫苗接种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监控,结合合理的监测方法进行检疫、隔离和淘汰阳性猪,净化猪群,建立健康猪群,最终实现根除本病的目的。
S858.292
B
1007-1733(2013)10-0040-02
20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