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
——从《三国演义》中的人才流动看“君臣遇合”

2013-04-07 14:25
关键词:贤臣马超君臣

马 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基础部,河南 洛阳 471000)

良禽择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
——从《三国演义》中的人才流动看“君臣遇合”

马 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基础部,河南 洛阳 471000)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大量的人才流动。为找到知己者,进而搭建成就功名的平台,许多有志之士在几个政治集团之间多次辗转。试以魏、蜀、吴三国中具代表性人才的辗转流动为例,揭示封建社会“君臣遇合”的条件。

《三国演义》;人才流动;君臣遇合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乱频仍,各政治集团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并最终夺取胜利一定乾坤,都纷纷招揽人才,于是一场场关于人才的争夺战打响了,或硝烟四起,或暗流涌动,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有志之士纷纷崭露头角,怀着建功立业的夙愿,期冀找到明主,在历史舞台上一展身手。

《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此处,孔子明确表明自己对战争杀伐之事不感兴趣,但因为自身地位的原因,既然无人赏识自己,那只能是另走他路即“择木”了,在这里孔子的立场是,君子遇事之时应看清在哪里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就要“择木”。可见,该故事中已经蕴含了“良禽择木”的意思,后来逐渐演变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在《三国演义》中,也多次出现过“良禽择木”“贤臣择主”之类的对话,如: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又如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宠曰:‘……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晃沈吟良久,乃喟然叹曰:‘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奈从之久矣,不忍相舍。’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时期,人们已经明白要想建功立业,显身立名,能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明主”是何等重要,可以说这个“明主”是自己成就功业的一个必备条件和前提。

如今《三国演义》被奉为人际关系学、智谋公关学等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书通过描写大量的人才辗转流动,揭示了一个从古至今颠扑不破的真理——“得人才者得天下”。如第29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瑜奉命亲往,见肃叙礼毕,具道孙权相慕之意。肃曰:‘近刘子扬约某往巢湖,某将就之。’瑜曰:‘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足下不须他计,只同我往投东吴为是。’肃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从此,鲁肃与孙权君臣相济,鲁肃在吴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为孙权坐镇江东立下了不朽功劳,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尚是君臣可以互择。

这只是《三国演义》中“良禽择木”的一个例子,为更加明晰地说明三国时期“君择臣、臣亦择君”的现实,下文将书中一些重要人物的辗转流动进行简要罗列。

一 人才辗转的案例

1.魏将。

庞德,字令明,雍州南安郡狟道人。初随马超,后曹操破马超于渭南,庞德随马超逃入汉阳,保守冀城。后又随马超投奔汉中,属张鲁。曹操平定汉中,庞德降操,得重用,自此忠于曹操,后被关羽捉住,临死仍“宁为国家鬼,也不为贼将”。终被关羽所杀。

蔡瑁,字德珪,襄阳蔡州人。刘表妻弟,初随刘表。刘表病亡后,拥护刘表次子刘琮继位,曹操入荆州,蔡瑁迫刘琮降伏曹操,后入曹操麾下,被封爵为汉阳亭侯,操练水军。赤壁之战前被周瑜设计杀死。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荀彧之侄。初为何进部下,董卓乱国,荀攸弃官投靠曹操。为曹操的五谋臣之一,被称为“谋主”。

徐晃,字公明,河东人。本为杨奉(李傕部将)门下人,杨奉被曹操击败后徐晃转投曹操,参与官渡、赤壁等重大战役,多立功勋,因治军严被曹操赞为“有周亚夫之风”。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奇谋百出,算无遗策。董卓灭,李傕郭汜作乱,时贾诩为李傕的谋士,后李傕失败,贾诩辗转投靠张绣,官渡之战前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战袁绍、破马超,皆有贾诩之谋,被称为“毒士”。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初为袁绍谋士,官渡之战时向袁绍献计趁曹操屯兵官渡时偷袭许昌,袁绍不听,加之许攸子侄辈犯法触怒袁绍,无奈之下许攸转投曹操,建议操偷袭乌巢,此计直接导致了袁绍的败亡,同时奠定了曹操坐镇北方的大基。后又献计决漳河破审配,屡屡建功。因屡次在曹操面前傲慢无礼,炫耀功劳,终触怒曹操,为许褚所杀。

火星快车号带着宇宙寻水的任务,于2004年被发射升空,经过长达6个月的太空飞行,到达火星轨道,开始探测火星之水。至今,它已经工作了14个年头,可以称得上是宇宙寻水的老前辈了。

2.蜀将。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初为袁绍部下,发觉袁绍不是成大器之人,就转投辽东公孙瓒,后渐发觉公孙瓒也不过是袁绍之辈,并不具备建功立业的胸怀和素质,就看准机会投奔了刘备。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父亲马腾被曹操害死后,马超与韩遂等联合,一同进军潼关与曹操相据,败于渭南,投奔张鲁,后经李恢的劝解最终降于刘备。

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荆州襄阳人。赤壁大战时进献连环计,直接导致了曹操的大败。赤壁战后庞投靠孙权,但孙认为他太过傲慢,不重用。后经鲁肃推荐投靠刘备,刘备嫌其相貌太丑,初不重用,只让其领耒阳令,后经张飞等人极力推荐,刘备方才起用庞统,后大为器重。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初为刘璋部下,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时,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随备入蜀,骁勇善战,数有战功,深得刘备信任。

法正,字孝直,扶风人。初为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屡献奇策,终年四十五岁。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可见受重用之程度。

3.吴将。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原为刘繇部下,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后被孙策收降,为吴主所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

二 君臣遇合的条件

以上三国人物,或为文臣,或为武将,均不是终身只事一主,而是在乱世中随时寻找机会以弃暗投明,少则辗转一两次,多则辗转三四次,这充分诠释了三国时期“臣”亦可以择“君”的现实。但是,能促成君臣遇合这一良好局面也不是容易的事,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特殊的环境——动荡与分裂。

东汉末年,黄巾作乱,朝廷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这就逐渐打破旧有的门第观念和以举孝廉为主的选人用人机制,曹操还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为了取得竞争上的优势,也迫切需要招揽人才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可见当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裂为人才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流动环境,君臣可以互择,英雄不愁无用武之地。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三国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度是很高的,这也给君臣遇合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2.合适的机遇——意愿与引荐。

贤臣能遇明主,要有合适的机遇,而这机遇的促成,首先要“臣”希望去投靠,真心地愿意归属,如赵云与刘备:赵云初从袁绍、后从公孙瓒,最终归于刘备门下,投奔时还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而刘备素来就很欣赏赵云的骁勇,此正属君臣遇合。后来赵云也不负主望,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之时,赵云突出重围救出刘禅,留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的佳话。其次要有适时的引荐人,如:马超与刘备(李恢引荐):超父马腾被曹操害死后,与韩遂等联合,一同进军潼关与曹操相据,败于渭南。后率众联合羌氐兼并陇右,杀凉州刺史韦康,自称征西将军、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又被韦康故吏杨阜等击败,投奔张鲁,最后经过李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解,超终于降备,并大得器重。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徐晃与曹操(满宠引荐);法正、孟达与刘备(张松引荐);庞统与刘备(鲁肃引荐)等,此处不再赘述。

3.君臣的素质——胸襟与气度。

“君”与“臣”,是中国“五伦”之一。在君臣关系中,君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君择臣,臣亦择君”,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可能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君”高高在上,手中有杀伐和选择的权力,而“臣亦择君”却极为难得,首先“君”的胸要足够宽广,其次,“臣”要有足够的勇气。

《大学》里有这样的记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这说明理想的君臣之道是为“君”者要“仁”、为“臣”者要“敬”。向来历史上明君与贤臣的合作,均属国家的大幸,都会出现政治局面上升的时期。《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事传为美谈。如果刘备没有建功立业、匡扶天下的夙愿和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胸襟,他能一次次地去拜访吗?诸葛亮之所以一次次避而不见,其实也是在考验刘备是否真的爱才惜才。若二人中有一个气度不够,拂袖而去,中国的历史将是另一种。

三 结语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句话用在君臣之道上同样适用,你给我表演的舞台,我就能绽放光彩。换句话来说,“君”“臣”双方是互相合作、互惠互利的。而对于一位忠臣来讲,同样想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可事实上,不管是在太平盛世还是在离乱之世,有的良臣终其一生也并不一定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君主,“处庙堂之远”而只能 “忧其君”,一生默默无闻、垂垂老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或者说即使找到了也并不一定能一直处于理想合作的状态,比如乐毅之于燕昭王燕惠王父子、宋仁宗与范仲淹的从知遇到疏远等等。可见,君臣遇合是何等重要又是何等难得,它对“君”和“臣”的素质是一个既严峻又微妙的考验。《三国演义》中人才流动反映的“君臣遇合”,对当今社会人才的选择和使用仍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马梦原.《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艺术摭谈[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2(1).

[5]张亮.《三国演义》中正统“忠义”观念视域下的“叛逃”母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theMobilityofTalentPeopleRevealedintheNovel“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

Ma Rui

(Basic Teaching Department,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He’nan 471000,China)

Three are many cases of flow of talented people depicted in the book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 Each kingdom provided the talented people with their own platform Many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mobile among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groups . That reveals the nature of the talents mobility in the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flow of talent;meeting and getting along well between monarchs and ministers

马瑞,硕士,助教,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672-6758(2013)05-0108-2

I206.2

A

猜你喜欢
贤臣马超君臣
A 45-µJ,10-kHz,burst-mode picosecond 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 synchronously pumped at a second harmonic cavity
用人之道:请君子 治小人
马超尊顺刘备
远小人之难
甘棠遗爱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让马超识规矩
学渣当自强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and Ionic Liquids*
SPH-BASED NUMERICAL ANALYSIS FOR GRANULAR MATERIAL MODEL OF SAND AND REGOL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