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康建
(湛江师范学院 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它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理念,双方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和信息优势,注重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既能培养出高质量、强能力的大学生,也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西方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被普遍推广,而在中国,这种模式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风潮。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工作来开展,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优势和独特作用。但是,作为一种尚未足够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成为了制约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的当今中国,人们的生活环境日趋多元化、复杂化,这些变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大学校园,引发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2]。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表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社会的深刻变革会对社会群体意识起到强大的导向作用。因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不再局限在学校内单纯接受理论教育,适时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参与实践。这一过程使他们增加了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机会,与此同时,他们受校外环境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加深,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对社会阅历尚浅的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易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走出去”的大学生不受外界不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坚定他们的正面认识,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扮演双重角色,兼任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基于这一特殊的双重角色扮演,他们交替地接受学校和企业的教育与管理,然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容易使学生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很强烈的不适应感。此外,大学生刚走出校门,社会阅历尚浅,必然会受到企业、社会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突如其来的思想观念的冲击。尽管大学生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思想意志不够坚定、社会经验缺乏、法制意识淡薄等,也正因为这些群体特征,给高校和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了难度。比如,他们以更加现实的思想追求物质利益和看待社会负面问题,这与学校的正面教育形成强烈对比,明显的思想观念落差从而导致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言行上产生不良影响,给高校和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3]。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大学生群体自身固有的弊端,避免社会不良影响从这些弊端的缺口中趁虚而入,也是高校和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校企合作下,“工”与“学”在思想政治领域相互剥离,基本处于断层地带。首先,由于思想政治队伍没有形成系统,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常在学生周围,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这无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甚至没有成效。其次,思想政治理论的任课教师没有安排实践课时,不能参加企业实习。另外,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只注重对学生的技术技能的传授,对企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诉求,基本上工是工,学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实习和锻炼期间基本处于“真空”地带[4]。如何寻求一个能让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互助,相互促进,进而有效地运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机制,这是校企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该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走向社会的机会,如通过体验企业管理苛刻的纪律要求,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适应社会,适应岗位需求。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实践,脱离现实的不足,新形势下应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创新教学内容,使教育倾向于职业、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第二,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如通过与企业共同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企业文化互动等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更能检验和提升自我。在这一环节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育人功能。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为我们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手段[5]。在校企业合作的模式下,学生比较分散,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突破时空限制,搭建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平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现多领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时下流行的BBS,微博、电子邮件、博客、QQ群、飞信群、微信等网络工具,通过收集、整理、发布时下社会热点与社会发展动态,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并致力于找到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工作情况,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建立“网络意见箱”,使之成为学生能够对学校或企业进行批评、建议的有效平台,从而促使校企能更好地把握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方式。实际上,在校企合作育人日益成为高校和企业共识的今天,以学生社团为平台推进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探索校企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共同育人的新模式,正逐渐备受高校的青睐。笔者所在的湛江师范学院每年一届的社团科技文化节活动,都会邀请多家企业单位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同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交流。因此,高校以社团活动为契机,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长期的联系,不仅能为社团的各项活动开展寻求经费保障,还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实用人才。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它是人类社会实践取得的重要精神财富,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形象。把企业文化引进课堂、融入课堂,既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建设的理解,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可以邀请或聘请各企业管理人员定时到学校开设讲座或宣讲会,如“总裁讲坛”等形式,突破传统的“象牙塔模式”,创新高校教学内容,直接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的精髓,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传统教学往往通过考试形式检验学生的素质水平,导致大多出现善于掌握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校、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因此,学生在学校内的成绩和在企业中的表现应相统一,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最终考核方式。学校通过制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考核方式,通过了解、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动态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并把其与综合评价挂钩,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理实兼备的社会型人才,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先进人才。除此,学校应倡导同学争做“新时代”学习标兵。
高校党、团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助手。加大对高校党、团组织的建设力度,有助于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课堂带到企业,从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党、团组织主动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引领团建“走进企业”,创建校企党员、团员教育共同体,与企业党、团支部开展共建活动,并实施定岗学习计划。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同时,学生可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锤炼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此外,在合作单位中建立学生党、团支部,企业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学生在企业中的实际表现,将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优秀团员和积极分子推荐给校党组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除了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外,企业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施教者。学校与企业共同的思想教育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为目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理念,优秀的企业文化本身蕴含深厚的思想政治因素,如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等,这些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相同之处,可以说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样都有着教育、引导、约束和激励等功能。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和领会企业文化,必须突破单纯校园文化的“象牙塔模式”,面向企业,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从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吴春年.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2):120-123.
[2]邓宇.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63-64.
[3]冯士艳.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10.
[4]杨树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惑与出路[J].学工视窗,2011,(11):78-79.
[5]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