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辅教育谋略

2013-04-07 12:10郭金亮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郭金亮

(中南大学 离退休工作处,湖南 长沙 41008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务。在此之前,党中央曾多次强调,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前者是经济基础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问题;后者是指人们信奉什么、朝向何方前进的政治信念问题,关系到国家政权稳定和社会主义红旗能否打到底的问题。

一 在关于“党的领导”理念宣传定位上,要坚持以主旋律为主,宽容性为辅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第一要务,是使人们在心目中由衷地承认党应有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

(一)一主:主旋律的方向把握

(1)主旋律方向把握的必要性。帝国主义势力由于其反动性及其利益的驱使,历来十分仇视和抵制共产主义制度及其中流砥柱——共产党组织。在《共产党宣言》问世之前,共产主义就成为了资产阶级统治者的眼中钉、肉中刺,将其看成“幽灵”,而将共产党人看成怪胎或疯子。他们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的攻击从未停止过。例如,当中国经济处在困难时期,他们攻击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团糟”;而当中国经济复苏、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时,他们又抛出“中国威胁论”。总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污蔑中国共产党及其伟大事业的一贯伎俩就是采用“二律背反”,即不论你怎样做都是错的,反正打压你没商量。国际舞台一阵风,中国社会一层浪。在国际共运低潮的背景下,国内一度出现了各种否定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错误观点,比如,有的认为,“抗战时期‘共产党的主要精力放在扩大解放区,培养自己的武装力量’‘放着日本人不打,打自己的小算盘,准备胜利后摘果子’”;[1]有的攻击“党的领导是‘政治垄断’,‘意识形态垄断’,与国民党一样都搞‘以党治国’,危言耸听地提出‘解放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幸福,相反,带来的是生灵涂炭的三十年’”;[1]还有的“利用我国高等学校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行政化’等弊端,攻击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化教育’,鼓吹‘大学独立’,取消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1]

(2)主旋律方向把握的可能性。尽管国内外敌对势力诋毁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与作用,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中流砥柱,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出的最客观、最公正、最基本的结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千辛万苦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又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建设和改革,才在中国一穷二百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飞跃进步,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尽管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只是美玉中的瑕疵,我党仍不愧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3)主旋律方向把握偏差的根源性。否定我党的地位与作用、诋毁我党声誉的根源有三。一是阶级根源。如上所述,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出自他们的反动本性和利益需要。二是认识根源。由于我党当今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开放的许多政策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撞。三是方法论根源——配套政策有待完善。政策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国家不能孤零零地制定单项政策。这是因为,为了防止主政策在实施中的副作用,必须制定与主政策相配套的政策群。由于计划赶不上变化,国家在应对改革开放中的难题时,不免有顾此失披的现象。

(4)主旋律方向把握的操作性。从方向把握的内容上来看,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民众的觉悟由爱国主义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统一的方向提升。从方向把握的途径上来看,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的示范作用,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送温暖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二辅:宽容性的配套

宽容性的配套,是指在坚持高扬国家意识形态主旋律的过程中,对主旋律内涵的把握要在一定底线范围内适当放宽标准,警惕“左”的极端。

(1)宽容性配套的必要性。无论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还是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看,极左的意识形态掌控和宣传,其后果是十分有害的。苏联解体及其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原因是复杂的,其中苏联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先僵化、后自由化是其重要原因。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领导人固守着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旧模式不放,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上。在对待马列主义理论方面,先是教条主义,后是修正主义,最终彻底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在教条主义时期,苏共总书记一人独揽大权,大搞党内“一言堂”,民主制度形同虚设。在修正主义时期,戈尔巴乔夫用所谓的“新思维”把苏联改变成为一个“人道的、自由的和理性的社会”,最终导致苏联瓦解和东欧的一大片社会主义江山不战而亡。我国一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左”的倾向也很严重。我国1958年所搞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959年的反右,1966年的文革,就是意识形态极“左”的系列表现,都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错误思想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的。当时党内没有民主,人民没有发言权,冤假错案成堆。十年的动乱,使城乡人民的生活在长达20多年间基本没有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几近葬送了社会主义。

(2)宽容性配套的可能性。宽容性配套的可能性,是指我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内做了相应调整和退让。首先,从国家政法制度来看,新刑法将原刑法“反革命罪”一章章名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其实质上是对以“反革命为目的”指控的修正。其次,从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敏感反应的哲学来看,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事求是地对毛泽东所犯错误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再次,从社会道德层面看,私营企业主对工人是否构成剥削的敏感话题,也从社会评价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肯定。在党内,过去要求共产党员无私奉献、“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现在党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关心照顾有生活困难的党员。过去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为人类作无私奉献,并做到“小车不倒只管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强调关心人民生产生活,以民为本。最后,从对宗教的信奉看,我国实行信教自由的政策(我国各种教徒约合1.8亿),我国宗教条例第二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

(3)宽容性配套缺位的根源性。宽容性配套掌控不佳,主要是源于认识论根源,即表现为思想认识上的一根筋。我国的理论和宣传工作者,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正面攻势,但往往不注意方式方法的艺术性,尤其缺乏“变通”的艺术,最终导致宽容性配套政策的缺位。

(4)宽容性配套的操作性。这里的操作性是指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宽容性的实施。目前,我党的政法观念、制度已有长足进步。例如,各级政法委对各类案件起诉、执行的把关,都体现了宽容原则,尤其是对死刑犯的审核更是严格,除非杀不可的以外,尽量不杀。当然,宽容性配套的操作性在我国还有极大的扩展空间。

二 在关于“社会主义道路”情感把握上,坚持阶级性为主,亲民性为辅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方向把握。

(一)一主:阶级观点的坚持

(1)阶级观点的坚持的必要性。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对坚持社会主义阶级立场的最大挑衅。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一股社会政治思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根据政治斗争的新发展,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指出:“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否定和反对党的领导,否定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变为西方的附庸,这就是鼓吹“自由化”极端分子的险恶用心。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主张经济上取消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私有化;政治上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多党制、两院制;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吹西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观点。

(2)阶级观点坚持的可能性。总的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后,党的意识形态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民群众更加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不同时期的不同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来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不断巩固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其次,从阶级基础来看,作为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阶层,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重用,例如,高校学生党员队伍近 5年呈现出均衡发展、稳步上升的趋势。“2010年全国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40.2%。近4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截至2010年 12月 31日,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为251.2万人。”[2]

(3)阶级观点动摇的根源性。首先是历史根源。例如,原苏共的专权统治在苏联人民心目中产生了极大阴影。据《苏联史纲》记载:“在大清洗的1937年,苏联共处决35万人,1938年处决33万人,其中,1938年11月12日一天,核准 3100人的死刑判决书。”[3]“在苏共前两届政治局委员中,除已去世的列宁和斯大林本人外,其余全部被斯大林处死或自杀;参加苏共十七大的1966名拥有表决权和咨询权的代表中,有1108名被定罪为反革命而遭到逮捕或处决。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83人被枪毙。据米高扬1957年7月到中国与毛泽东会谈时透露:1937年2月到1938年8月一年半时间内,处决高级干部达3.8万多人”。[3]其次是认识论根源。对亲民性的认识有误。按以往传统,每当人民群众得到恩惠时,都要以感恩涕零之心向党组织表示感谢。可去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做报告时却说:“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3]

(4)阶级观点把握的操作性。首先,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各级党组织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其次,抓好领导班子的配备和后备干部的培养,真正把那些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领导能力强、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优秀干部及时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

(二)二辅:亲民性的铺垫

亲民性的铺垫,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阶级性的同时,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第一要务,要对人民的需要既有远虑又有近忧。而不能以维护人民长远利益为借口,而对人民眼前利益和疾苦熟视无睹。

(1)亲民性铺垫的必要性。亲民性是由党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更是由时下党内问题的严重性所决定的。这里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后者。首先,干部队伍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已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其次,党政机关部门利益化趋向明显,使得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与民争利问题突出。最后,部分官员利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党的声誉,破坏了党群关系,为我党执政能力的发挥设置了极大障碍。

(2)亲民性铺垫的可能性。随着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民生问题,亲民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落实。首先,国家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惠农政策。国家对农民免征农业税,对种的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多次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并采取家电下乡、科技下乡、农机下乡;实行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尤其在2013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深情地强调“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4]其次,国家对低收入群体实施扶持政策。国家将帮助破产倒闭企业或在经营中难以为继企业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不断增加收入渠道。通过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最大限度减轻低收入人群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再次,国家努力增加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国家已连续九年为国有企业职工增加了工资,并已初步建立了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此改善和保障工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在私营制企业,国家要求私营企业主要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劳资关系的处理上,强调对工资标准实行集体协商。最后,国家正在建立科学的个人收入调节制度,以保证社会公平。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实行了以调节高收入为重点的税务制度和政策。

(3)亲民性铺垫障碍的根源性。亲民性铺垫障碍,主要源于认识论根源。即没有真正搞清楚目的性与手段性的关系。作为阶级性铺垫的亲民性,究竟是阶级性的目的还是阶级性的手段?这在理论界和学术界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应该说,亲民性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而且目的性的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日俱增。我国宪法2004年修正案第二十四条在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人权明确地载入宪法。宪法的核心价值和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确认和保障人权。将“人权”写进宪法,标志着中国也走进了“权利时代”。

(4)亲民性铺垫的操作性。我国亲民性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建设。经过全党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国基层委员会的选举,尤其是广大农村村民的直接选举卓有成效。“这一时期,不同的地区还出现了很多制度创新形式,如候选人竞选演说(1988年,辽宁省铁岭市)、秘密划票(1995年,四川省乐山等市)、选民个人独立提名(1995年,吉林省梨树县)以及预选确定候选人等。”[5]虽然我国亲民性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道路”情感把握上,阶级性和亲民性的统一,一定会圆满实现。

三 在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意志激励上,坚持批判性为主,和合性为辅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国体,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

(一)一主:批判性的原则

(1)批判性原则坚持的必要性。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抉择。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我国挑起一场政治动乱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曾经提出一个“全盘西化”的纲领性口号。其代表人物方励之说:“‘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岁月,是令人失望的’。中国的改革是‘整个的要改弦更张’,‘应当全方位开放,或者叫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道德所有的全部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6]又说:“全盘西化这种观点甚至在‘五四’以前就有人提出过。它的实质精神就是全方位的开放。”[6]《河殇》的作者则以哲理的手法露骨地宣称:中国传统的黄色文化“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动”,只有“蔚兰色”的西方文化才能给黄土高原重新获得生机。

(2)批判性原则坚持的可能性。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面对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之势,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自由化思潮一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被冲乱,总之,一个目标,就是要有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不安定,政治动乱,就不可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都谈不上。治理国家,这是一个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那些小道理或许有道理,但是没有这个大道理就不行。”[7]“如果中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那么肯定会有动乱,使我们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我们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三个阶段发展战略的目标统统告吹”。[7]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始终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党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使中国从容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未雨绸缪,运筹帷幄,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3)批判性原则摇摆的根源性。批判性原则动摇的根源性有诸多方面,其中认识论根源,即中国人思想的片面性和极端性是其主因。国人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对许多事物、尤其是反面事物,喜欢用贴标签的办法,将每一具体事物片面地看成绝对地好或绝对地坏。而看不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容性、互补性、转化型。

(4)批判性原则把握的操作性。首先,在对外关系上,要将鲜明的政治原则和灵活的借鉴艺术相结合。即是说,谁要想通过公开的或隐蔽的、文或武的方式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那是绝对不允许、且要与之进行坚决斗争;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及管理等方面先进的东西,却不能因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排斥。其次,在对内关系上,对党内、人民内部的不同立场和争论,要用辩论、说理和诱导的方式对待之。既使其立场顽固,思想偏激,也要在时间上给予耐心的等待,始终要坚持以理服人,而非以力服人。而不能像“文革”那样,乱揪辫子、乱扣帽子、乱打棍子。

(二)二辅:和合性的艺术

(1)和合性艺术引入的必要性。和合是指有差异性的统一。一方面,它强调以和为贵,主张和睦、和善、和处及和爱。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和而不同,即在和睦中讲原则,在和善中不忘斗争。“和合的前提是‘和而不同’承认差别的客观存在是和合思想的基本要素之一,比如阴阳、天人、男女、父子、上下等等均是相互不同的存在物,人世间、就是一个充满差别、对立的矛盾体。”[8]和合是我国古人的处世哲学,是以朴素语言所表达的对立统一思想。就国际关系而言,虽然中国外部环境恶劣,但仍然可以找到和谐发展的交汇点。和合性艺术的应用就犹如“抱着火炉吃西瓜”或“盖着棉被吹空调”。尽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心怀敌意,想尽办法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政治上打压我们,但我国仍可利用资本主义的趋利性及其阵营内部的“狗咬狗”做文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圆满成功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就国内而言,中国在广泛而深刻变革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现象的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统一。例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属于国家的社会领域和属于个人的私人领域。与此相匹配,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也诞生了。为了实现两种社会形态的融合,党中央适时提出了主导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弘扬措施,以此不断引领着主流意识(大众意识)向主导意识(官方意识)贴近。具体来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随之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及其意识形式。如影随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就顷刻呈现出来。在此种情势下,人们仍有共性的需求,这就是国家层次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而当这种文化、精神产生之后,并不意味着差异的消失,而是在共性下保持着差异。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建设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同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包容多样、积极引领,既正确地反映不同群体的合理价值诉求,又有效地维护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

(2)和合性艺术引入的可能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方向,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将此点作为社会的主导意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现实版的和合性体现。在这个命题中,内涵着着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邓小平著名的“不争论”的论断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对于市场经济的看法,当初的人们思想认识模糊,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而是资本主义的附属物。邓小平力挽狂澜,他坚定地认为,计划和市场均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只要能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论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都是无所谓的。这就为主流意识形态定下了基调,为下一步发展市场经济打下基础,也使当时的意识形态对立得到缓和。后来,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形成了马思主义意识形态认识的新高度。之后,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和合性特征继续向前延伸,从“三个代表”的思想的提出,再到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都彰显着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扩展,尤其是“和谐社会”的理念,更是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性哲学理念提供了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3)和合性艺术引入桎梏的根源性。一是历史的根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些耳熟能详的箴言和警句,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二是现实的原因。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腐败现象严重等社会问题,影响了人们和合性艺术引入的信心。

(4)和合性艺术引入的操作性。近年来,我党实施和合性的成功做法,是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共产党宣传部门的赤膊上阵固然重要,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以第三者的身份替共产党说话,则是实现批判性与和合性完美统一的极致。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发展最快的时期。民主党派由6.5万人,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万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晓英调研了一组数据:目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有18.7万人;在全国各级政协委员中有37万人;在政府、高法、高检中担任处级以上职务的有3.2万人”[9]。

四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弘扬上,坚持先进性为主,层次性为辅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各族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武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命脉。

(一)一主:经典理论绝对的先进性

(1)肯定经典理论先进性的必要性。经典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然而,社会上至今存在着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倾向。例如:“过时论”,说什么马克思主义不过是19世纪的一种文化现象,过时了,应该送到历史博物馆。他们用宣扬相对主义的手法,否定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被实践不断证实的普遍真理。

(2)肯定经典理论先进性的可能性。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已被历史和社会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可化分为两个里程碑: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简称“特色理论”)。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果;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为全世界所瞩目。

(3)否认经典理论先进性的根源性。社会上所存在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思潮,一是阶级根源。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形形色色敌对势力及其政客的污蔑、漫骂与攻击。二是认识论根源。首先,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否定,抛出了所谓“马克思主义学派论”。即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看成一种纯粹的学术观点,而且处于一种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霸主地位,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其次,有人从时代性的角度进行否定,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其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斗争理论,对已不是阶级社会的中国来说,已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这种理论的实质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品格,而将其看成僵死的教条。再次,有人从实践性的角度进行否定,抛出了所谓“马克思主义破产论”。他们从东欧、苏联的演变、解体的偶发时间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悲剧,要与之告别。最后,有人从管理体制的角度,抛出了“马克思主义专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民主,应该由“自由主义”取而代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的最大误解,因为它是最强调、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民主自由权力的。

(4)肯定经典理论先进性的操作性。总的原则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具体来说,一是针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必须继承和捍卫马克思主义。要牢记邓小平的经典话语:“老祖宗不能丢。”二是针对“教条主义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强调要讲“新话”,说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根据新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二辅:党员个人实践层次的相对性

(1)认可党员个人实践层次相对性的必要性。无产阶级政党从被压迫的党转变为执政党以后,在广大党员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医疗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热火朝天地进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同时,在阴暗处也会出现党内少量贪污腐败分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苏联共产党内,一度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尤其是贪污受贿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的报告,指出:“贪污受贿是党的一个‘大敌’,‘只要有贪污受贿的可能,就谈不上政治。在这种条件下不能搞任何政治,这里没有搞政治的基本条件。”[10]中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中国,现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抓住历史机遇,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但党内少数腐败分子却利用适宜的土壤大搞贪污受贿。虽然他们人数很少,但对党的腐蚀性极大,尤其是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如何教育人民群众全面地、尤其是层次性地看问题,避免看问题的片面和偏激,是党的宣传教育部门的神圣职责。

(2)认可党员个人实践层次相对性的可能性。从宏观上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目前大致划分成五大块人群,分层次地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对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军人、大学生及广大青少年所进行的重点教育。对其教育的重点内容是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较好地树立了公仆意识及立向、立志、立势、立人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二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职工。对他们进行国家大政方针、党纪国法及道德教育,使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企业形象在他们头脑中较深地扎下了根扎根。三是私企的管理者及其职工,对他们进行政策及法律法规教育,使他们做守法公民。四是社区居民、社会弱势群体,对他们进行“八荣八耻”教育,使他们成为懂法守法、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五是社会盲流,对他们进行管理和规劝教育,避免他们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从微观上看,我国对各类人群,尤其是党政机关干部人群,每年的业绩考评都坚持德、勤、能、绩、廉的内容和优、良、称职、不称职的档次进行从实际统计来看,好的和比较好的占大多数。

(3)否认党员个人实践层次的根源性。一是阶级根源。社会上有人借否定个别党员干部的不廉之名,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乃至合法执政的权力。二是认识论根源。有人认为,党员干部做好事是理所当然,所以他们对廉洁奉公的党员干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对少数党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却津津乐道,甚至添枝加叶,肆意扩大,更有甚者,无中生有、当面造谣,唯恐天下不乱。

(4)提升党员个人实践层次的操作性。一是教育党员干部认清搞好党建的紧迫性。要加深对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个危险警示的理解。二是狠抓党内马克思主义水平的提高。按照《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深入开展的党的创先争优活动,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和示范力。三是树立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如2011年感动中国的十大英模人物之一的刘金国,就是亿万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四是狠抓反面典型教育。如通过上党课、电教片、监狱走访等形式,警钟长鸣,不断提升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综上所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思想阵地安全的谋略有许多,但掌握上述四个主辅谋略是其根本。主辅谋略,既体现了事物及其发展中“一刚一柔”、“一张一弛”的辩证关系,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格。一方面,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必须占领,这是硬件,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命根子,倘若丢掉了它就等于葬送了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在不放弃社会主义底线、坚持社会主义党性原则的同时,必须讲究谋略,使党的宣传教育内容及其方式方法尽量软着陆,尽量人性化,倘若忽视了此举,人民群众的逆反心理、敌对势力的乘虚而入同样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1]李方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流砥柱——兼评近年否定党的领导地位的几种错误观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4-12.

[2]中国教育报.近4年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均超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EB/OL].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网,2011-07-01.

[3]郭飞雄.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得与失[EB/OL].进步社的日志,2005-06-17.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EB/OL].百度百科,2013-03-05.

[5]李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5).

[6]谭双泉.评“全盘西化”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6).

[7]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改革的方向: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EB/OL].http://www.fyjs.cn,2006-03-14.

[8]黄家瑶.和合思想:缓解现代性冲突的文化介入[J].社会科学家,2011,(5):126-128.

[9]秦楚论坛.民主党派换届将落实任期制,领导班子或“大进大出”[N].瞭望新闻周刊,2011-02-13.

[10]胡晓转.列宁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思想的文本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2-2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