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玲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毛泽东和蔡和森从小就有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1912年,蔡和森在双峰高等小学读书时,把范仲淹写下的名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成座右铭,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勉励自己时刻不要忘记百姓的苦难生活,要随时准备与腐朽黑暗的旧社会做斗争。毛泽东在第一次离开家乡时,写下“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诗句,表达了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
二人在第一师范读书相识后,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树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共同理想。他们在长沙征友,团结一批有共同志向的青年人。1918年4月,二人发起成立旨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新民学会,并成为学会的领导者。学会成立不久,二人又为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四处奔走。蔡和森和母亲、妹妹一家人参加了留学。毛泽东虽然没有去法国,但他主张大留学政策,他立足国内实际,从事国内问题的研究,这在探索救国道路上和蔡和森是一致的。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和蔡和森分别在湖南、北京参加了游行示威;毛泽东还在《湘江评论》上刊载文章:“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的向前!”蔡和森则表示:“吾辈不努力为先,尚让何人去做?尚待何时去做?”[1]P14二人救国救民的理想真是心心相印,共同的理想和抱负把两人紧紧地系在一起。杨昌济老师十分赞赏两个弟子,他向友人推荐:“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救国必先重二子。”[2]P23
毛泽东和蔡和森在学习中切磋学问、陶冶品行、共同上进,真正成为知己和益友。他们都酷爱读书,从孔子、墨子,到梁启超、谭嗣同,从进化论到空想社会主义,古今中外,博览群书。二人常常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见解。蔡和森在读了二十四史等书后,指出这些史书记载的尽是有关天子、卿大夫的事情,没有老百姓的事。而毛泽东在看了《隋唐》、《三国》、《水浒传》等之后,也发现“颂扬的全都是武将,统治者”,“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他们打算写一本为平民服务的史书。通过读书,他们树立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
毛泽东和蔡和森还广泛联络同学,和大家一起探讨学问。1915年上半年,他们成立了课外哲学研究小组,共同探讨交流学习中的问题,并邀请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参加研究小组的讨论。毛泽东和蔡和森还常常到杨昌济先生的家“板仓杨寓”,向老师请教学问,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二人更是常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强健的身体,磨练顽强的意志。他们坚持每天洗冷水澡,结伴畅游湘江,在雨中登岳麓山。同学张昆第在1917年8月23日和9月23日的日记中记载了他们这种强健体魄的生活:“每日早四时半起,夜八时半睡……每日冷水浴两次,早起后一次,临睡前一次。又于雷风雨烈之时,冒风雨而行。”“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山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太阳浴,胸襟洞彻,旷然有远俗之慨。”
在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外,两位好友还十分注重接触社会,参加实践。毛泽东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1]P211918年春天,毛泽东和蔡和森从岳麓山下蔡和森的家中出发,徒步去游学。他们在大半个月内,走了岳阳、湘阴、浏阳等5个县,感受各地风土人情,了解百姓疾苦。
在共同的学习中,两人将对方当成了追求进步的动力:蔡和森勤奋的治学,远大的抱负,坚定的意志,赢得毛泽东的无比钦佩;毛泽东广博的学识,宏伟的志向,非凡的气魄,也得到蔡和森的深深赞赏。毛蔡二人成为了当时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故而,“五四运动以前,在湖南一般先进青年中就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为表率。”[3]P8
毛泽东年长蔡和森两岁,两人在生活中亲密如兄弟,总是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蔡和森1917年6月从湖南高等师范毕业后,和母亲、妹妹租住在长沙刘家台子的伪痴寄庐。毛泽东此时还在第一师范读书,他常常跑到蔡和森的家里,与蔡和森探讨学问。蔡家经济很拮据,但每到吃饭时,蔡母总是慈爱地留住毛泽东。毛泽东也就不客气地和蔡一家人一起吃饭。饭后,毛泽东和蔡和森一起到菜地除草,浇菜,摘菜,菜园里留下他们忙碌的身影。1918年初,毛泽东的母亲从韶山冲到省城看病,蔡和森一家人热情地接纳毛母在家中养病。1927年6月,蔡和森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中肺病复发,寄住武昌毛泽东和杨开慧家中,夫妇二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使蔡和森很快好起来。
蔡和森在向警予在革命斗争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在蒙达尼举行了婚礼。蔡和森写信给毛泽东:“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1]P30毛泽东十分赞赏二人冲破封建枷锁、追求自由爱情的做法,号召国内的会员向他们学习:“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想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4]P89后来毛泽东与杨开慧、李富春与蔡畅、张申府和刘清扬等,都是受到“向蔡同盟”的鼓舞而结成的革命夫妻,并在当时的社会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婚恋风尚。
毛泽东和蔡和森在探索救国理想的过程中,在很多重大问题的看法上有着丰富的沟通、交流。两位好友思想上的交流、探讨对追求的事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民学会成立后,蔡和森十分重视学会的纪律性和纯洁性。在法国时,他写信叮嘱毛泽东:“新民学会尽其可能扩大,同时尽其可能严格。”[1]P21毛则回信表示:“我们这学会是新的,是创造的,决不宜许旧势力混入。”[5]P8
到法国蒙达尼后,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根据中国的实际,改造中国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的方法。当时,法国的绝大多数会员都不理解这种观点。蔡和森将会员们的讨论和自己的观点写成书信寄给国内的毛泽东。毛泽东在仔细研究了中国的国情后,认为蔡和森的观点是正确的,回信“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5]P15。毛蔡二人在国内和法国分别组织会员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学会的新宗旨“改造中国与世界”,使学会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
蔡和森还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成立的经验,系统阐明了共产党建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要毛泽东在国内组织共产党。毛泽东对蔡和森的观点“深切赞同”,也认为要建立政权才能发动、保护和完成革命,并开始在湖南着手准备建党建团的工作。
毛泽东和蔡和森在苦苦的探索中,终于柳暗花明,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理想道路,即:按照俄国革命的方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组织共产党,使无产阶级专政,实施“激烈的革命”,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两人也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成功找到这条道路,与两人在思想上的共同探索、相互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始终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并肩作战:在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上,两人共同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大革命面临失败的危急关头,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主张土地革命和独立展开武装斗争;中共“六大”召开时,蔡和森指出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主张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这契合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青年毛泽东和蔡和森在学习和革命事业中结下的诚挚友谊给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长成才、处理同学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毛泽东和蔡和森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年代,树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他们在长沙学校征友时,条件就是必须是“关心时政、意志坚定、志同道合、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当代大学生青年肩负着国家富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使命。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以时代的需要为方向,选择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就关心什么,立志于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之上,奋发努力,增长学识,陶冶品行,锻炼本领,成长成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毛泽东和蔡和森在学习、生活、思想上始终共同上进,互助共勉,同甘共苦,真诚相待。大学生从五湖四海聚集到校园,有着不同的文化、地域、家庭、经济背景;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社会存在的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面对诸多需要适应的问题,在青春洋溢、个性张扬的大学校园,朋友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贴心的帮助,点滴的关怀,热心的援手,才能为大学生赢得真心的友谊。要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青年朋友身上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对于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要及时沟通交流,求同存异。大学生朋友只有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收获一份如毛泽东、蔡和森一样纯洁、真挚的情谊。
[1]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罗绍志.蔡和森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沈宜甲.回忆蔡和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戴绪恭.向警予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