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 英语系,辽宁 大连 116600)
跨文化交际是诸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跨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这是因为虽然保证交际渠道畅通的信息主要是语言或言语,但仅仅掌握好一门语言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尚不能保证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因为语言更是一种社会行为,与特定的交际环境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社会的历史、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所组成的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和表现形式。
随着留学热的逐年升温及中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使得中外大学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们经常会在交流中碰到一些所谓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它所带来的种种窘境与困惑。在渴望交流的同时,我们经常是不知所措。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想做一次调查与研究,力求找到一个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促进学生进行更好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以增进彼此的了解。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跨文化意识觉醒程度;二是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程度。
英语在中国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高校学生与英语为母语的人接触机会有限,很难收集到足够真实的材料,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根据真实情况,给受试者一些问题与情景说明,学生根据这些情景选择恰当的答案。采用这种方法,各有利弊。有利之处是调查者可把问题限制在所需范围内,节约时间,也易于操作;弊处在于实践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内在能力与外部诸多因素合和的结果,与想象中或经过大脑思考所选择的理智回答有一定距离。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院英、日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大学里整整三年的外语学习与熏陶,尤其在外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日益侧重的今天,应该说,他们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次调查的问卷采用多项选择题,共35题,分三类:跨文化意识问题、交际文化问题与知识文化问题,具体分布如下:
表1.问卷内容具体分布表
集、个体主义 1 语言交际 2 历史 1行为方式 5 女士优先 2 种族 2问题认知 2 做客/待客/餐桌礼仪 5总计 12 15 8
表2.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意识方面的调查表
上表显示就“民族中心论”而言,人人都认为自己所属的民族是最优秀的,这无可厚非。但而后把其他民族划分为一、二、三等就是错误的了。人生来平等,每个民族也应该是平等的,任何歧视他民族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从选项来看 70%左右人都持有此观点。
从“集、个体主义”类型题看不容易产生文化休克现象。中国自古以来崇尚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要完成一项任务要开集体的共同努力,相信“团结就是力量”,但中国人也提倡个人主义,美国人虽然以个人主义为主流,但也提倡集体主义,要视情况而定。在这一方面,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差异不断的减少。
在行为方式上,中国人基本上不喜欢标新立异,突显自我,注意与大众趋同,整齐划一,而西方人则喜欢有别于其他人,突出个性,这一方面在衣着打扮上尤为明显,因此,当中国人面对西方人的奇装异服时,会感觉西方人故意扮怪,十分不理解,有83.53%的人会有此想法。
在宗教问题上,中国人还是比较客观的来认识的。能够理解并尊重外国人的宗教信仰。因此,在这方面,几乎不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表3.跨文化交际在交际文化方面的调查表
问卷调查表明,在礼物收送方面东西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比较明显,但不会造成太大的文化休克现象。在西方文化习俗中,探亲访友时送上一篮水果、一束鲜花或是一份自制的甜点,都会受到主人的欢迎。而在典型的东方文化中,节日探访亲友时则会挑选比较贵重的礼物送出,如在新年是会给亲友家的孩子压岁钱,给年长一点的送保健品等。
关于女士优先问题的问卷调查中也表明文化休克现象不明显。
在西方,当被邀请参加宴会时,客人应晚一些到达,因为提前到达会让还没做好准备的主人不知所措,所以一般都不会提前到达;而在东方,宴会时迟到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主人的表现,也可被认为是对宴会的不满意。可以看出,在做客这方面,东西方差异比较大。然而,现今阶段,在东方,一些人崇尚西方文化,于是也会出现与西方相同的心态。我们认为,邀请参加宴会时,只要尊重并理解东西方差异,是不会造成很大分歧的。[1]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存在着文化休克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双方交流过程中对彼此文化内涵的忽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表4.跨文化交际在知识文化方面的调查
从问卷上看,有74.25%的人很少涉猎外国文化作品,这必然造成较集中的文化观念差异。
在地理方面,有74.1%的人都会很难适应不同国家的气候,在这方面要想在身体上避免文化休克是比较困难的,毕竟思想观念可以慢慢改变,但是身体的适应还是很难调节的。
种族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从我们这次的调查结果看,不会有种族歧视的人达到 88.41%。可见随着沟通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少了,面对不同种族的问题,绝大多数调查者都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但不可否认,还有一小部分人有恐惧甚至歧视心理。
在历史方面,尽管历史是个国家、民族特有的,其他人难以深入,但问卷结果表明大多数人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回避,会很大胆的接收或了解。
在政体方面,由于东西方人在文化底蕴上的明显差异,而导致大家思想观念的明显不同,尤其是第35题中“当您的经济利益被您的一位好友严重侵害,您是否会请求法律保护”大多数东方人都不会选择法律手段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这同西方人的观念就完全相反。
鉴于任何调查都受诸多因素影响,有必然的因素,有偶然的因素,有外因,有内因,因此,任何调查结果都是有一定条件的。本调查结果也不例外,是非决定性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些问题。总的说来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跨文化休克现象,但随着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这种现象在逐渐减少。
不过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的礼仪知识、地理知识、甚至文学知识相对欠缺。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外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中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或相关的文化类课程教学中应适时补充这部分内容。
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的教学与研究的意义是一个指导学生克服以己方文化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的过程。通过各文化之间的相互“比较”和“衬托”,培养学生适应一种“双向视角”的思维习惯,以便比以往更多地注意到观察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且在陌生的文化中和“文化交叠情景”下自如地从事各种职业活动,适应全球化浪潮的趋势。[2]
发展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造成了文化休克现象的发生。因此,外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3]
此次调查结果证实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任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并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外语教学课程设置中,建议把跨文化交际课程列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选课;至于大学英语的学生,因人数多等因素,建议开设选修课或举办系列讲座。对于教师我们建议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的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的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外国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外国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做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等。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他国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从而减少文化休克现象的发生。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