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伟
(温州大学 城市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浙江 温州 325035)
宿舍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是学生教育管理中公寓管理的重点内容,也是体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基础构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宿舍不仅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而且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放松、休息的多功能生活空间。调查显示:大学男生一周内平均在寝室度过的时间是82.4小时,女生是92.1小时,分别占一周总时数的49.04%和 54.82%。[1]提升大学生宿舍管理的水平,既要从硬件基础设施上入手,又要注意软件文化环境营造;既需要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更需要学生本人的主动参与。因此大学生宿舍积极心理场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进行探讨之前需要厘清两个概念“宿舍”与“寝室”,宿舍与寝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之处,宿舍与寝室词性相同,同为场所名词,词义相近,都是指休息的场所。不同之处,宿舍是住宿的房屋,寝室是睡觉的地方,宿舍包含寝室。外延不同,“宿舍”指住宿的房屋,包括寝室、卫生间、洗浴间、厨房等。“寝室”指卧室,外延仅限于睡觉的地方,小于“宿舍”概念。宿舍这个概念,在香港的大学更为广义,在那里又被称为“舍堂”,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多是发展自我的环境。因此,在“大学生宿舍”与“大学生寝室”两个概念中,“大学生宿舍”蕴含教育于生活的意义,符合现实,更适合学校的文化环境,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与成年早期,生理上已经趋于成熟,但心理上尚未完全熟悉适应成人角色,正面临摆脱依赖走向独立;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掌握知识技能;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确立人生观与价值观等重要人生课题。[2]因此学生的需要更为复杂,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多方资源,创新传统方式。具体体现为:个性特征上,思考方式独特,意识较为超前;价值观多元化,习惯以个人为中心来评判事物好坏;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自我体验丰富;情绪的波动性与情感的深刻性并存,始终充满矛盾。人际互动关系上,宿舍人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舍友之间冲突性与稳定性并存,容易转向两个极端非常好或者非常坏,而这种人际关系模式往往泛化为个体的主要沟通模式,因此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有决定作用。宿舍是大学校园中所存在的相近群体的最小功能单位,宿舍心理场,是班级心理场、校园心理场中的的最小聚集单位,宿舍心理场的氛围处于温馨和睦的正性场能,可以有效缓解其他不良因素带来的副作用,宿舍心理场充当着保障体系的底线角色。因此大学生宿舍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场” 理论最早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后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心理场”理论最初是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主要是指人的心理行为场。他认为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任何一种行为,都产生于各种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这些相互依存的事实具有一种动力场的特征,这就是场论的基本主张。[3]这种场所形成的动力,有可能是一种积极的动力,也有可能是一种消极的动力,这取决于所形成的心理场的性质。
心理场是由多种能量要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环境空间,其构件主要包括与人们心理行为相关的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个体心理环境。在这个环境空间中充满着正的诱发性或负的诱发性,人们在其中发挥着或反抗着各自的能量强度,从而规定着人们心理行为的发生。积极的心理场能够诱发良性的人际互动,消极的心理场会引发恶性的人际活动。
这些相关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B=f(P * E), 在公式中,B表示行为,即个体在心理场中的情绪反应与行为表现;f表示函数关系,这种关系由心理场的性质决定的;P表示个体,即个体本身的气质、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个体特性的综合体现;E表示环境,即个体所在的生活环境的总和,包括物理硬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际互动环境。人与环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整体,个体行为随着个体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表现,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同样的环境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考察和预测人们的心理行为应侧重于在行为发生的动力场或生活空间的具体情景中来进行。[4]
有群体存在的地方就有心理场,心理场的大小与群体的多少有关,心理场能量的强弱与群体的心理接触程度有关,心理场的正负性与群体互动的结果有关。一个温馨家庭形成的心理场,人数虽少,但心理场能量高,并且是正能量,存在一个良性互动的场,个体在这种心理场中,就有较高的幸福感,较多的社会支持资源,心理能量枯竭的时候也容易恢复。一个相反的家庭,因具有负能量,则产生破坏性,个体纵然有很高的能量与幸福感,也会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消耗掉,甚至进入恶性循环。
宿舍心理场,是心理场的一个范例,属于群体数量虽较小,接触程度却很高的场,学生在一起的时间一般为三至四年,长时间的接触容易形成较高的心理场能量,但是如果能量呈现负性反而具有破坏作用,因此能量的正负性才具有实际意义。宿舍心理场的构建,关键是要建设积极宿舍心理场,引导学生形成正性的能量。根据B=f(P * E)的关系,需要丰富E所代表的环境的内涵,以建设优美宜人的物理硬件环境,制定积极向上的文化制度环境、营造温馨和睦的人际互动环境为切入点,从新生入学的早期就开始引导心理场的积极构建。
根据B=f(P * E)的函数关系,B代表个体行为反应,f代表心理场的性质,P代表个体特性,E代表环境。宿舍积极心理场的构建,从理论上可以从塑造个体的自身特性 P与建设积极的环境 E两个方面打造,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场能量f,形成个体的友善行为B。但是个体特性P的塑造往往较复杂,具有长期性。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从环境 E入手更为可行有效,然后通过E与P的互动,带动P的塑造与成长。
大学生宿舍心理场,是以宿舍为功能单位,宿舍成员为主体进行构建,它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物理硬件环境、文化制度环境、人际互动环境。环境与宿舍的成员相互依存,交互影响慢慢形成一个独特的心理场。
宿舍心理场的构建主要有四部分构成,宿舍的物理硬件环境,文化制度环境,人际互动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特性。
(1)物理硬件环境,主要指物质形态的硬件环境,包括当地的气候条件、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宿舍的硬件设施、宿舍空间布局、宿舍卫生状况、宿舍文体设施等。宿舍环境是否整洁、干净,空间布局是否符合工程心理学原理,成员密度是否合适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而言,宿舍物质环境不但提供了学习生活的物质空间,也潜藏着一定的心理影响动力功能。
(2)文化制度环境,文化制度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此主要侧重制度与精神两个维度。制度环境是有关大学生宿舍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条例、公约,对大学生起着规范保证作用。精神文化环境是宿舍成员在长期生活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为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观念与精神氛围,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形成与积淀。它包括宿舍成员的着装打扮、语言风格、文化涵养,生活习惯、娱乐倾向、消费方式等中等外显文化,还包括宿舍成员遵从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内隐文化。
(3)人际互动环境,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环境,根据心理咨询与团体咨询经验大致可分为:和谐友好型、松散淡漠型、对立分裂型。宿舍所形成的人际互动环境,在心理场的能量中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宿舍心理场能量的强弱,更重要的是决定能量的正负性。因此,宿舍心理场的构建人际互动模式是构建的重点。
(4)个体特性,个体特性包括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大小、自我意识等个性心理特征,还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倾向。从哲学的角度说,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的场,由物理硬件环境、文化制度环境、人际互动环境构成,它不以个人主观意识为转移,是现实存在的,但是不同的学生所知觉到的心理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每个宿舍成员来说,他的世界永远是他所知觉到的世界,宿舍所形成的心理场即每个宿舍成员所知觉到的主观心理场。
大学生宿舍积极心理场的形成与恩格斯在评价历史形成时所说的十分相似,“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5]。
转变教育管理理念,积极构建宿舍心理场。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寝室心理场所组含的教育引导与心理调适的现实价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宿舍管理理念,积极营造温馨和睦的心灵家园。不断加大设施投入,完备宿舍设施,美化寝室环境,建设优良的宿舍物质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各院系相关教师对学生要主动引导教育,积极介入大学生宿舍积极心理场的现实构建。
完善宿舍规章制度,健全宿舍制度文化环境。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多样性展现与个性化张扬的生活空间,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与自我实现无可厚非,但如果缺少集体的约束和制度的规范就容易形成自私狭隘、自由散漫的不良个性倾向,使宿舍秩序混乱,并由此引发多种不满、纠纷、冲突和矛盾,给宿舍生活空间的良性互动造成阻碍,甚至为宿舍恶性事件的激发埋下隐患,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警示。人性化的的宿舍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经验的积累和体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对大学生具有教育导向、控制约束、平稳心绪、寻求公正等多项功能,健全宿舍文化制度环境是构建大学生寝室心理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宿舍成员人数需要合理匹配。有关大学生宿舍的调查显示,在交友人数上男女生寝室存在不同,女生一般只喜欢和极少数人单独交往,调查中50% 的女生只愿两人一起活动,另50% 的人只愿和几个人交往,而男生宿舍中则有60% 的同学愿意和许多人一起活动。[6]因此,女生寝室成员安排在人数结构上最好以偶数为佳,有利于寝室成员自然分离与组合,从而增进寝室空间整体的友好与和谐。男生寝室则无此明确要求。
宿舍生活环境需要共同创建。从主观上讲,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宿舍环境中,良好的生活环境会使人们心清气爽、愉悦平和、精神焕发、团结奋进。在我国传统教育制度下,家长几乎包揽了孩子们的一切生活事务以便他们能够专心学习。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和能力来处理相关事务,常常指望其他同学来打扫宿舍卫生、整理内务,维护宿舍的干净与整洁。长期以往,往往会造成不良的人际互动,宿舍成员间将会出现心理不平衡,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共同创建,使每位大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以室为家的观念,把维护宿舍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宿舍文化活动需要丰富创新。良好的宿舍生活空间要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如一些学校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在宿舍走廊上装上展览橱窗,经常展示有益文化展品,这些活动起到了极好的引导作用,既丰富大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又使寝室成员在活动中增添相互理解与信任,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舍长统领作用需要赋权强化。作为一室之长,官小作用却不小。宿舍物质环境的维护、规章制度的遵守、文化活动的组织、矛盾冲突的和解、个体知觉环境的渗透,都需舍长的积极参与和督促。宿舍成员作为一个小群体的存在,群体成员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有一个能够主持公道、树立正气的相对中心与领导。对于寝室长职权与作用的充分发挥,一是要注意寝室长人选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以身作则、踏实上进、开朗合群、公正敢言的人格特征;二是要由学校相关部门正式授权,明确其职责与价值,从而增强舍长在宿舍成员间的威信与地位,并作为教育管理最小单位负责人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
加强人际互动的心理引导。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存在年级差异,表现在大一交往频繁,大二开始减少,大三降入低谷,大四有所回升。同时,对寝室成员及其关系的评价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即大一年级对寝室成员及其关系各方面的评价最高,大二年级评价开始降低,大三年级评价达到最低点,大四年级有所回升。[7]因此,有关大学生宿舍生活空间的教育与引导应着重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大一年级从认知、观念层面,大二年级侧重于从实践技能层面。虽然大三年级交往状况和关系评价都最为不足,但因其经过前两个年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整体格局大致形成,从本阶段入手往往被动难行、事倍而功半,主要是侧重利益平衡与冲突化解的被动防范。因此,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使大一年级的新生接受充分的心理引导教育。面向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心理学公选课,提升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技能。
深化心理咨询的助人功能。人际关系是引起大学生情绪困扰的主要因素,有关调查显示,人际关系问题是一些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人际关系困惑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各类问题中居首位。2008年,北京市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做了大规模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往不良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因。[8]马建青等人对全国300余所高校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人际关系问题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居第二位。[9]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宿舍人际关系是主要的构成部分,将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工作普及到以宿舍为基本功能单位,细化心理咨询的助人功能,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构建大学生宿舍积极心理场的目的。
[1]郭勤.大学生宿舍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1,(4).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3]申荷永.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52.
[4]郑希付.心理场理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6]姚本先.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1995, (5).
[7]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05,(4).
[8]王庆环,李丹.大学校园人际交往现状调查[N].光明日报, 2008-01-18.
[9]马建青,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务[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