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曙光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龚德树生平述略
袁曙光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龚德树,捻军军师,白旗总旗主,捻军前期领导人之一,是捻军行动、方针的重要策划者。相对于其他捻军领导人狭隘的小农意识和地域意识,龚德树是捻军中最具大局观之人,他清醒地意识到捻军力量的不足,坚持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直至1861年战死。龚德树战死较早,但在前期捻军中的重要性不亚于盟主张乐行,目前对其研究较少。通过对龚德树生平的论述,希望对其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龚德树;捻军;淮南;张乐行;太平军
龚德树(~1861年),原名龚道德,人称龚得,因为眼睛不大,习惯远眺仰视,眯缝眼,得绰号“龚瞎子”。龚德树家乡在安徽颍州府亳州雉河集宫吉寺磨盘松,位于今涡阳城西南25里。龚德树幼时丧父,家中只有母亲和一妹妹,家境贫苦。尽管生活非常困难,其母对龚德树期望很高,千方百计供养龚德树读书,盼子成才。龚德树科举不中,在家乡做过私塾教师。因略通医理,身背药箱走村串乡当郎中,救治过不少百姓,在家乡宫吉寺周边一带威信很高。
咸丰元年(1851 年),龚德树结捻起义,因性格豪爽,胆大勇武,而且足智多谋,善于交际,在当地人缘深厚,被拥为头领。龚德树所在的宗族势力非常强大,号称“九里十三龚”。 龚姓村庄散布在涡阳公吉寺和临湖铺之间的大面积地区,有龚方庄、龚楼、龚瓦房、龚碱坑岸、龚前园、龚长营、磨盘松、龚老家、龚花园、龚大庄、龚小庄、龚小桥、龚角落等13个村子。龚德树起兵后,大批龚氏宗族子弟来投,充实了其力量,实力发展很快。
1852年10月,雉河集张德才、司马荣等18人自北方贩运私盐回乡,途经河南永城,见郊外田野散牧羊群,便顺手牵羊而归。羊群主人永城地主王超群怀恨在心,意图报复,再次买羊放牧,派人挑衅。张德才等人不甘示弱,双方发生恶斗,张德才等18人失利,被投入永城监狱。张乐行回乡后决定武力救人,龚德树给予大力持之,与之率万人包围永城县城,迫使县令吕赞阳将张德才等人放出。此次事件,张乐行感激龚德树出手相助,二人交情日深,守望互助。
1855年,捻军各部在雉河集举行会盟,推举张乐行为大汉盟主。为加强捻军组织建设,建五旗军制,龚德树因足智多谋被命为盟主军师兼白旗总旗主,成为捻军主要首领之一。会盟之后,捻军以雉河集为基地,四面出击。“南至颖、霍,北抵萧、砀,东接怀远,西连归德,凡江皖豫壤地县相连之处蚁聚蜂屯,不可枚举”,[1]给予各地清军沉重打击。龚德树与张乐行关系密切,因此所率捻军白旗多与乐行之黄旗并肩作战。
雉河集会盟后,负责剿办安徽捻军的清左副都御史袁甲三调集清军,采取四面分进合击战术,围攻雉河集。清军大军压境,龚德树分兵一部攻打河南鹿邑,又令捻军自颍上十八里铺进逼颍州府城,企图调动清军,减轻压力,但两路捻军均告失败。龚德树亲率白旗捻军主力,随张乐行在界沟集、阎集、白龙王庙等地与清军作战失利,损失惨重。为避清军主力,根捻军据龚德树建议,撤离雉河集,向南疾进,转攻他地。遂强渡颍河,于6月中旬攻克淮上商业重镇三河尖(今霍邱县西北)。三河尖位于豫、皖两省交界,“水陆冲要,商贾辐辏”,捻军缴获大量钱财物资,并扩充人员,“势复大炽”。[2]闻捻军占领三河尖,袁甲三移驻颍州督战,清军冒暑南下追击。捻军放弃三河尖,满载战利品夺回雉河集,清军复攻雉河集。捻军再次采用攻敌后方的战法牵制清军,分兵两路,龚德树率数万捻军向西南方向出击,途经顺河集、苗家集围攻太和县城,清军来援迅速,捻军作战失利,败退。与此同时,张乐行所率捻军出击东北方向,围攻萧县、徐州不克,退走。两路捻军均未达到调动清军的预期目标,只得聚合兵力,加强雉河集防守。在清军优势马队的围攻之下,11月,雉河集再失,龚德树等率捻军东退至宿州临涣集,据险阻敌。东追捻军之清军崇安部宿营浍河南岸。龚德树利用崇安的一路穷追、“骄不设备”的弱点,募集敢死队劫营。11月30日夜三更时分,敢死队分成四路突袭清军营垒,河北岸临涣捻军按规定信号擂鼓呐喊。火光烛天,清军人马饥疲,仓皇迎战,死伤惨重,大溃,狂奔200 余里,逃至亳州城内,兵勇仅存10余人,不能成军,“大挫军威”。[3]统军将领崇安被清廷革职拿办,不久赐死。此次大捷充分显示了龚德树高超的指挥艺术。捻军虽然取得临涣集浍河桥劫营大捷,但清军仍然占据优势。为打破清军围攻态势,龚德树于1857年1月率军数万进攻蒙城,因练总徐立壮等防堵,围攻五天未克,退回杨村一带。清军各部步步紧逼,捻军节节抵抗,节节败退。2月,尹家沟失守,捻军在皖北的根据地基本丧失殆尽。
局势危急,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捻军留下部分部队在皖北地区坚持作战,牵制敌军,主力准备转进。此时,太平天国因天京事变实力大减,急需联络其他抗清势力共同对敌,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等遣人送信,相约张乐行率捻军赴淮南抗清。龚德树目光长远,力主与太平军联合抗清。咸丰七年春,龚德树指挥白旗捻军随张乐行离开雉河集,顺涡河东下,经蒙城至怀远,溯淮河西上,击攻沿途阻击的清军,第二次攻占三河尖,随后进军淮南。1857年3月6日,龚德树、苏天福率领捻军先遣部队在霍丘、六安交界处与太平军胜利会师。双方商定捻军保持自己的原有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其首领也得到太平天国的封号,龚德树后被封为征北正总提、盖天义。
捻军与太平军会师后双方联合作战,龚德树率军与李秀成、李昭寿部太平军联合攻占霍丘城,继而围攻颍上。颍上虽小,但它“北介沙河,南介淮河,西枕郡城,东控正阳关,盖亦险塞之处”,[4]联军要实现向西北发展的计划,必须攻占颍上。清军亦深知颍上的重要性,把总朱金昭、武举姜兆璜等率兵勇300余人自颍州星夜来援,入城防守,并派人向胜保求援。联军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太平军经验丰富,主力攻城,捻军机动性强,负责掳粮供应攻城部队。颍上围攻持续43个昼夜,联军虽几次轰塌城墙,但部署不力,始终未曾夺得县城,而胜保攻陷颍州柳河集后派兵来援,联军遂撤回淮河南岸。随即两军分兵,捻军前往三河尖。颍上解围后,胜保发起了争夺三河尖的战役,为牵制清军,张乐行派遣龚德树部夺取了三河尖附近的水陆要隘方家集,筑垒积粮据守,以为犄角。6月8日,胜保军分三路攻破方家集,龚德树所部白旗捻军损失惨重,退往王家壩,胜保军连续进攻,龚德树退回三河尖。捻军连战受挫,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出现内讧,清军趁机发起攻击,攻破三河尖,张乐行、龚德树被迫率捻军转赴霍邱。
三河尖失守后,清廷调集大军进攻正阳关,驻守霍邱的龚德树,数次率部参与援救正阳关的战斗。八月下旬,清军陈万金所部在霍邱城西湖南岸截击龚德树所率领的正阳关后路援军,捻军折回霍邱,清军乘势追击,叛徒张金桂开城门接应,清军一拥而入,霍邱失守。10月,正阳关失守,龚德树率部随张乐行沿淠河水陆夹岸南下,至六安休整。在此期间,龚德树白旗捻军两度击败清军李孟群部的进攻,占领独山。不久,又联合舒城太平军攻占霍山。1857年12月,正当捻军外部压力有所减弱之际,六安捻军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以张乐行、龚德树为首,坚决主张与太平天国联合抗清,而以蓝旗旗主刘永敬及其侄刘天台为首,反对联合,主张把队伍拉回皖北,独自进行抗清。最终,由龚德树设计,经张乐行默许,诱杀了刘永敬、刘天台。其后,捻军领导层没有及时做好善后安抚工作,因而招致蓝旗部众大愤,纷纷离开六安北归,导致捻军分裂,削弱了淮南捻军的力量。
清军抓住捻军力量分散时机,加紧围攻。1858年4月,胜保、袁甲三率清军由固始、正阳关移营至六安城外,李孟群部亦由西南、东北方向逼近六安。龚德树等率捻军与清军大战,终因孤军无援,加之叛徒许原如、杨邦本等开城内应,六安失守,龚德树率部拼死突出重围,并击毙清军副都统楚勒刚阿、游击亮志等,然后沿淠河北上,顺淮河东下。6月,占领淮河上游重镇怀远县城又相继占领凤阳县、凤阳府城,克临淮关。捻军声势大振,扭转了此前屡战失利的局面,同时使淮河南北捻军占领区联成一片,成为太平天国北面屏障。9月,龚德树率凤阳、临淮等地的部分捻军,在太平军吴如孝部援助下,进攻定远,随即参加二解天京之围。在乌衣战场,白旗捻军奋勇冲入清军马队,歼灭清军德兴阿部4000人。次日,联军在江浦小店再次大败江南大营所派援军冯子材部5000人,在九泭洲太平军的配合下,乘势克复浦口,击灭清军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11月,湘军李续宾部进逼庐州西南屏障三河镇,陈玉成由江苏六合来援,切断湘军后路。龚德树率部奉命参战,从东战场快速西进,进至三河镇北面地区,合围李续宾部湘军,血战10 余日,歼灭湘军精锐6000 人,湘军悍将李续宾战死,给予湘军沉重打击。此战亦是捻军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的典范。
1859年6月,龚德树为配合陈玉成所部东征,率领怀远捻军数万人渡过淮河,围攻定远,初战失利。7月,在太平军吴孝如部配合下,龚德树率部攻克定远,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区,打通了与太平天国控制区的联系,切断了安徽清军的粮饷通道,使清军大为恐慌,被迫退走,给予太平军有力支持。年后,龚德树再次奉陈玉成命令率部出定远,随太平军讨伐李兆寿,克来安县城。10月,捻军由张乐行留守定远,龚德树率部参加陈玉成为攻武汉、保安庆而举行的第二次西征。11月,龚德树与陈玉成联合进行挂车河战役,向围攻安庆的曾国荃清军展开猛烈进攻。曾国荃正准备撤围时,太平军叛将韦俊自枞阳出兵,断联军练潭粮道,清安徽按察使李续宜部、副都统多隆阿部相继扑来,联军遭到围攻,大败。陈玉成部被迫退回桐城,龚德树部撤往庐江。第二次西征宣告失败,没有打破湘军对安庆的围攻态势。
1861年2月,太平军陈玉成部远征湖北,龚德树受命协同。龚德树自霍山向湖北罗田县松子关进击,以从北路接应南路陈玉成部。3月14日,龚德树率联军5万人进攻松子关。龚德树分兵两路,左出平顶山、右出王斗坳攻打松子关。清守将成大吉、副将张运馥分兵接战。关上清军顽强抵抗,滚木擂石齐下,白旗捻军伤亡甚多。联军久攻不下,为鼓舞士气,龚德树亲率骑兵冲锋。激战中,成大吉遣武后营参将王名滔率清兵和团练乡勇从左侧山腰迂回截击,以炮火轰击开路,龚德树不幸中炮牺牲。龚德树死后,太平天国追封其为勇王,以昭显其功绩。
龚德树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深孚众望,是捻军前期领导人中仅次于张乐行的一位重要首领。他所统辖的白旗捻军纪律严明,“枭猛耐战”,[5]在捻军征战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是捻军的主力之一。同时,龚德树是捻军领导层中最具有远见之人。他清楚地认识到单凭捻军的力量不足以与清廷抗衡,始终坚持与太平天国联合作战的正确方针,在皖江地区纵横驰骋,给予清军有力打击,特别是三河镇大捷更是其联合作战的典范。龚德树在捻军的创立、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牺牲,对于捻军以及太平天国都是巨大的损失。
[1]朱学勤.剿平捻匪方略(第13卷)[M].清同治十一年铅印本,1872:11.
[2]尹耕云.豫军纪略[G].//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08.
[3]黄佩兰.涡阳县志[G].//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01.
[4]曹蓝田.颍上城守日记[G].//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上海中华书局1963:16.
[5]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G] //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0:171.
[6]江地.捻军史研究与调查[M].齐鲁书社,1986.
[7]郭豫明.捻军起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8]涡阳县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捻军始末[M].1983.
[9]江世荣.捻军史料丛刊[M].商务印书馆,1957.
[10]张珊.捻军史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11]徐松荣.捻军史稿[M].黄山书社,1996.
[12]郭豫明.捻军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ClassNo.:K254.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heLifeofGongDeshu
Yuan Shuguang
(Bozhou Teachers College, Bozhou, Anhui 236800,China)
As a division of Nian Army , the Lord of white flag , and one of the early leaders of the Nian Army, Gong Deshu is an important policy planner . Compared to other leaders of Nian Army full of narrow smallholder consciousness and local consciousness, Gong Deshu was clearly aware of the problems the Nian Army forces faced , and he insisted the joint operations with Taiping army. He was taken as an important person as Zhang Lexin Niang ,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fe of Gong Deshu,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life of Gong Deshu.
Gong Deshu the Nian Army; Huainan; ZhangLehang; the Taiping Army
袁曙光,硕士,讲师,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JG12102);2012年度亳州师专质量工程课题(编号:BSJY201201)。
1672-6758(2013)11-0143-3
K254.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