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教学层次性问题

2013-04-07 06:48杨佐平
关键词:层次性理论课研究生

牛 海, 杨佐平

(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093)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有了较大变化,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成为所有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从2012年春季开始,全部硕士研究生都将修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新课程的开设,对担任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是一个较大挑战。从对上海部分高校的调查来看,从事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来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师,另一部分是从事本科阶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教师。对于前者而言,新旧两门课在思想内容、逻辑体系等方面有较大区别,需要尽快通过培训和学习进行转换。对于后者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课)是在本科阶段给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同一系列公共必修课,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对516名在本科阶段修学过“概论”课的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 48.3%的同学认为研究生阶段如要开设“研究”课,一定要体现出与本科阶段前修课程的不同,突出研究生阶段的特点。因此,教师在主讲“研究”课时如何让学生超越“概论”课的印象,体现出研究生课的层次性,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一、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层次性的内涵

开设“研究”课,目的是在“概论”课的基础上,维持本科、硕士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有效衔接,体现出课程体系层次不断递进的特点,突出课程在较高层次上的理论素养,提高硕士生对重大理论和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导向性、实效性的目标,教学时体现理论素养上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研究生能否认可和接受该课程的重要条件。本文对该课程教学层次性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理论思维能力是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素质。理论思维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宏观理论把握和抽象思维与概括的能力,即把握事物内部矛盾的能力。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理论思维要求比本科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着力培养他们开放的视野、辩证思维的方法,加强理论思辨训练,从理论的高度,运用逻辑的力量认识社会发展过程,增强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提高他们高屋建瓴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的社会阅历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熟,社会化程度较高。到了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阶段,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表现已经不同于本科生,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和独立,通过思政课引导和说服的难度加大[1]。这要求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到研究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出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差异性,适应研究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与本科阶段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手段[2]。相对突出论述问题的深刻性、说理的辨证性,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层次性

针对思想比较成熟、经历比较丰富的研究生,思政课在内容安排上要有较大的改变,以体现研究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从教育部社科司发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培训大纲中可以看到,新课程的内容设置在常识性东西介绍方面大大减少,理论性、规律性、趋势性的内容增加。这种安排有利于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的学习。理工科研究生思维方式的专业训练特征明显,思路的逻辑性、单向性较强,以“收敛性”见长,相对缺少哲学的抽象思维高度和“发散”式思维方式训练[3]。在与专业课程的比较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倾向于高度概括,因为思政课理论是在总结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成果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会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课的这种特点,选取特定的内容,引导学生多运用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说明社会的发展不是一种机械力量单向运行的结果,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综合结果,这样有利于具备一定社会阅历的研究生更好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理解我国社会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选择的层次性

到了研究生阶段,基本理论的讲授是需要的,但单纯进行灌输肯定不行。必须遵循研究生群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合研究生的方式方法,使思政课教育与研究生身心发展得到高度吻合。研究生是受教育程度颇高的群体,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广阔的知识面,政治上和思想上都显得相对成熟稳定,对他们的思政课教育必须在方法上突显成人化的办法,通过组织专题精讲、深入讨论、积极引导、理论说服等办法,把他们引到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上来。比如讲中国道路的选择问题,在研究生阶段就可利用专题精讲的方法,比较中国在“北京共识”下的成功,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华盛顿共识”下的失败,东欧一些国家在剧变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动荡,被完全边缘化的现实,说明一个国家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是多么重要!而这种方法在本科生教学中,由于大纲和课时的限制,很难推广和使用。

以上是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层次性问题的解读,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本文将在下面的各部分中,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结合教学实践,就该课程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层次性进行探讨。

二、授课内容突出层次性

讲授“研究”课,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体现出研究生课程的层次性,以下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一)精选专题,深度挖掘,实现专博结合,增加吸引力

把重点问题的专题讲授和相关知识的广泛介绍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由于“研究”课的许多内容在以前的中学、大学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相关的内容和结论。到了研究生阶段,再学相同的内容,教师必须首先要解决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重复感”和排斥心理[4]。新的“研究”课不能再延用本科阶段的讲授方式,进行面面俱到的灌输,而是要以专题讲座为主,把专题讲授和丰富的知识信息量相结合,对重要问题用专题形式讲透,同时以重点问题为纽带,扩展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和大量信息。这种讲授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重复感”的问题,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可听性。如果以前学生是泛泛地了解,只记住了大概几个观点和结论,现在还是重复以前“泛泛”讲解的内容,研究生就会缺乏兴趣和耐心听讲。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必须在深度上挖掘,在广度上扩展。选用专题讲座,精心讲解,把以前一知半解的内容通过专题生动而全面地讲清楚,配以大信息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区别于以往的思政课内容,努力用新内容、新角度、新深度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5],才会让研究生耳目一新,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学习不认真,有所忽略,也不太深刻系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比如,在“研究”课讲国情部分时,不但要讲到我国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多,还要讲到脱贫人口的不稳定及反贫问题;我国农业人口比重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但远低于工业化国家,还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说明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没变,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没变,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说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世所罕见,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性世所罕见,前进中面临的风险世所罕见。用“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定位中国国情,显然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研究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情。这种把中国发展放在世界发展的动态背景下考虑的方式,契合了现在的研究生经常用全球对比的方法理解一国发展道路选择的思路,针对性强,说理彻底,效果好。

(二)突出重点理论,配合人文关怀,实现文理结合,缩短距离感

把重要的基础理论讲授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含丰富,其中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也不少。思政课在发挥相应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功能,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让政治理论的学习包括更多人文关怀的内容,以增强思想性、人文性,用人文色彩增加亲和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讲授理论的时候,把文学的色彩、历史的厚重、哲学的思辨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这种人文内容的感染中去体会思政理论的逻辑和力量,再把学生从感性带到理性的认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

这里讲的人文关怀,一方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解放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的社会,反映出思政课与社会主义在价值目标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一脉相承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更全面、更健康技术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有些曾经已经走上了社会,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可能对社会有负面的看法,有必要做思想政治工作,改变他们对于社会的偏激看法。同时,有些理工科研究生更加强调专业学习,长时间呆在实验室,看重个人科研能力的培养,专业偏好明显,独立性强,相对比较封闭,忽略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重理工轻人文思想,存在人际交流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不利于培养开拓创新精神[7]。这样的状况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努力增加一些人文关怀的内容,给他们在人文精神、文化素养方面做一些补充和提升,既增加他们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重解经典理论,注入现实内涵,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时代感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教学中可以适时加入一些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以突出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调查中有15.5%的学生认为,“开设新课程,要广泛地探讨现实问题,不要回避社会问题,要公正面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还有占48.3%的同学认为新的“研究”课应该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对此,课堂讲授还是要以大纲规定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加入一些现实资料进行思考与探讨,以突出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8]。比如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资本与劳动力关系的例子。事件虽然发生在当代的中国,但对这件事的解读可以发散到很多方面。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来讲,劳动处于弱势;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这一阶段又是无法逾越的;从社会主义理论来讲,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无法完全排除私营企业;但从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来说,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的地位,要杜绝这样的问题,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再比如,在讲到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理解时,以往学生比较集中地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规定消灭剥削,现在还有剥削?为什么规定消除两极分化,现在仍有收入差别拉大的严重态势?”针对此问题,在专题讲授中,可以着重讲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同任何事物一样是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实现程度不会很高,并着重阐述解决收入差距的复杂性与艰巨性[9],提出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合理性和收入分配差距恶化的社会成本,要理性看待不同人“富”的原因,且不可回到过去犯过的盲目打“富”仇“富”的错误做法。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基本理论的解释力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面前找到理解的方法。

(四)解读历史,提炼理论,实现史论结合,突出规律性

在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政治功能的实现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说教,需要运用逻辑的力量和历史走势来佐证,需要更深厚的历史背景去支撑,程度更高,层次更深。史论结合,以论为主,就是要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增加说服力,突出规律性。通过深讲史实,配以论证,自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比如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欧洲实现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时代的产物。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社会制度的演进就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尽管今天的时代特征有了很大变化,但欧洲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时的那些社会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扩展到了全世界。当代世界的东西矛盾也好,南北矛盾也好,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都不仅事关各国外交战略,更涉及到诸如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缓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以及新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等重大问题。作为中国未来建设的重要人才,研究生们通过对历史的深入解读,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得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结果的结论。

三、教学方法体现层次性

实际教学工作中要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团队建设、课堂组织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组建教学团队,开展专题讲座

一门课程应该由一个教学团队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涉及的学科多、领域宽,特别需要组织多名教师建立工作团队,共同协作,根据教师的学科特点,将几章内容分工负责,集体备课,每个人讲授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同时也通过集体备课作好内容的有效衔接和过渡。

(二)集中教师力量,进行论坛式教学

平时讲课时注意搜集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讲课内容结合起来,先进行专题讲解,然后进行讨论。如果效果不佳或有必要,可以发挥团队的作用,安排1~3名教师同时出席讨论课,集中集体智慧,从不同角度与学生讨论甚至争论,面对面地双向直接交流,进行解疑释惑,效果应该会更好。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设计讨论的问题,组织研究生进行课堂讨论,把握讨论的方向,使研究生在争论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具体组织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准备相关的一些问题或专题,让他们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走上讲台亲自讲课等环节,体验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的艰辛与乐趣,加深对相关理论和社会问题的理解,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分析问题。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综合能力

研究生思政课的考核工作不应该只用一张试卷打发,而是综合运用卷面考试、课堂讨论、调查报告、主题发言等方式,综合考核评价学生。卷面考试以基本范畴、观点、原理为考核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讨论与主题发言主要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理论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调查报告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针对具体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式,既可考查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又可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的目标[10],最大化地体现这门课的价值。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双重的使命,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功能是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关口,人才的政治素质是高层次人才标准的关键内容,是综合素质的最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家建设中贡献的性质和方向问题[11]。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二》中,针对春秋末年晋国智伯因缺德有才而导致亡国的教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换句话说,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其中德比才更重要。

为了增强研究生德育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应当基于这样的基本思想:整合理论素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现实分析相统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切实解决学生的信念问题;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要体现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最新发展成果,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及时吸收国内外形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最新成果,反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处理好开拓学生视野与激发学生历史责任的关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原则,界定教学内容的角度和深度,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无谓重复,体现不同课程的特色,突出各自的优势。只有这样,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才会让教师教有所乐,学生学有所获,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后,本文所关注的层次性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培训大纲,结合自己前期备课中的一些思考以及半个多学期的教学试验,写出了这些想法,目的是想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讨论,为共同上好这门课集思广益。当然,由于新课程才刚刚推开,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需要研究和改进,比如具体到各个章节如何进行层次性教学等,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王建兴.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唐莉. 论研究生德育与本科生德育的衔接[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 11(7): 69-71.

[3]刘润藻, 苏栋, 鄂琳琳, 等. 新形势下工科研究生思想教育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09(52): 251-253.

[4]胡涵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干范畴中相似内容的教学方法论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11(1): 54-59.

[5]王健. 高校研究生德育内容的适应性优化选择[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1): 62-65.

[6]潘家平, 刘丽梅. 加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5(6):53-54.

[7]李新华, 郭武刚. 理工科类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其应对策略[J]. 文史资料, 2010(2): 162-164.

[8]牛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制度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2(4): 8-11.

[9]卫兴华, 侯为民. 2010年理论经济学热点问题研究与进展[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3): 112-118.

[10]马建辉.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到“四个突出”[J]. 高校理论战线, 2010(5): 33-34.

[11]韩燕.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16(6): 34-35.

猜你喜欢
层次性理论课研究生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