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琳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并提出 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教育要达到“两个提高”,即全民受教育的程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两个进入”,即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提出了“两个全面”,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笔者拟在对比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论述的基础上,对十八大的教育政策进行解读。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十八大有关教育的报告中,描述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的定位都非常高。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为民族的发展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相对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十八大报告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比较相近,但体现了传承、注重发展的模式,表明在今后的实践中,中国会依然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考虑,以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的继续发展。世界各国都是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十七大报告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的表述略有变化,具体变化有:
第一,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
第二,把“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十八大报告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
第三,把“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种提法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
第四,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体现出更加务实的态度。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大,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以及课程教材、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教育制度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重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八大的报告则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十八大报告对教育制度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综合,以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为试点,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在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教育实践中,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恐怕就是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和教育公平了。只要政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真正解决了这些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祖国就会拥有最坚实、最合理、最有发展空间的人力资源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新实力、和谐社会等,都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永续发展动力。
十七大的报告提出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等。在此后五年期间,上述很多要求已经实现或者基本实现。十八大的报告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目的明了,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条件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所有的孩子们通过教育能成为有用之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过去的五年内,政府从不同层面都展开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为广大教师尤其是贫困区域的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提高的平台。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