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王秀萍,李 伟,刘仲华
(1.湖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福建省农科院 茶叶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3.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委员会,重庆 南川 408400)
茶本为山间普通一草木,可日常食用而性俭朴,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渗透和主导下,饮茶这种有限的口腹之欲不断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内涵,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内容,特别自唐中后期以来,饮茶礼俗逐渐渗透到中华大地各阶层、各民族的各个生活领域。中国人因茶相交,习礼以茶,通过茶饮这一媒介交朋结友,品味茶一般的人间冷暖清浊、甘苦浓淡,共同创建着既与现实社会并行不悖,又真正让自己身心安顿的空间,对于增强团体的合作精神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寻常百姓家,以茶礼示恭敬之心;宫廷中,以茶礼顺君臣之序;婚嫁中,以茶礼寓坚贞之情;祭祀中,以茶礼表虔诚之意……纵观各种饮茶礼仪,无一不折射出其“和乐”文化的价值与内涵。笔者拟对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中国传统的待客之“礼”,强调以内在的仁、敬、诚、让为质实,行为上以遵循一定的仪节为表征,以构建一种“和乐”的人际关系。“来客不筛茶,不是好人家”。来客奉茶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最起码的待客礼节,表达出主人热情友好、诚挚尊敬的心意,从而在宾主之间营造出温暖快乐的交往氛围,如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七·梦二》[1]中记载的唐代奚陟(745—799)与客饮茶中可窥一斑:
……时已热,餐罢,因请同舍外郎就厅茶会。陟为主人,东面首侍。坐者二十余人。两瓯缓行,盛又至少,揖客自西而始,杂以笑语,其茶益迟。陟先有痟疾,加之热乏,茶不可得,燥闷颇极……
“陟为主人,东面首侍。”指的是座次安排合乎“礼”。《礼记·乡饮酒义》指出:“宾主,象天地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因“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为显示主人的仁德,故“坐主于东南”;“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为表达敬意,“坐宾于西北”;此外,坐介(辅宾)于西南,坐僎(辅主)于东北。行茶时“揖客自西而始”,经西北向南而行,经西南、东南、最后至东北方位的主人奚陟,以充分表达对客人的恭敬。尽管奚陟身患痟疾(糖尿病),天气燥热,二十余人仅用两碗茶行茶礼,速度缓慢,于情来说,奚陟可以先行饮之,但这不合乎礼,所以奚陟虽“燥闷颇极”,却依然依礼行茶。由是观之,中国古代以茶待客,对于“礼乐”精神的追求远远超出口腹之欲的满足。
明代朱权《茶谱》所描述“礼”也十分周到:童子焚香、备具、汲清泉、碾茶、烹茶、量客投茶、分茶、献茶、童子接瓯而退,其间主客“礼陈再三”。[2]58这一过程最终实现的并不限于茶的物质享受,而是“泻清臆”、“破孤闷”,将心灵释放,在茶香袅袅中,话久情长,其乐融融。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精彩描述了妙玉的待客之道,通过茶杯的选择表达不同“礼”意,用华美贵重的成窑五彩小盖钟表达对长辈贾母的尊重与恭敬;用珍藏的“王恺珍玩”的茶杯表达与宝钗、黛玉的知心之情;用自己所用之绿玉斗给宝玉暗示内心的爱慕;对普通的客人,则用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表达敬意。
在当代以茶敬客时,除要求参与者着装整洁大方、神情谦恭自然外,倒水、续水都按礼宾顺序和顺时针方向进行,基本原则是:客先主后;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且在敬茶时,茶水添至七八分即可,喻示着“七分茶三分情”。[3]如果不尊重敬茶的习俗和细节,添茶续水不当,则被视为待客无礼和失礼。例如用未沸的水冲泡茶叶会被认为是无意待客,没有礼貌;用一次性茶杯比用精致的专用茶具待客更为简易方便,但却有失对客人的那份敬重,更谈不上赏心悦目。[4]另外,不同地域和民族也形成了不同的待客茶礼:白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藏族“香甜可口”的酥油茶、蒙古族“奶香四溢”的咸奶茶。[5]尽管不同地区的茶礼仪形态万千,但其文化本质和内涵是永不变的,那就是以茶表礼敬,以茶诉真情,这也是茶礼仪一直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根本要求是时刻体现出君臣双方的各自身份,构建一个反复呈现和不断强化君臣秩序的合法空间,使皇帝在这种仪式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至高无上的身份认同。[6]如果说百姓日常生活中待客茶礼是实现“平等和乐”的途径,那么宫廷茶礼仪则是感染了茶的清廉与和美,将君上臣下的等级关系转化为一种相对融和,甚至具有一定审美艺术感的形式,从而实现君臣之间的“相对和乐”。
为显示皇帝的威严与天子的尊贵,宫廷茶礼仪势必在茶具、茶品、仪礼上更为繁复。陆羽《茶经》描述了饮茶所需的二十四种用具,并强调“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系列银质鎏金的唐代宫廷茶器,鲜明体现出茶器在使用功能之外所承载的“礼意”:“茶碾子”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饰以飞雁及流云纹,寓意“万事如意”;“茶罗子”盖顶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罗架两侧饰执幡驾鹤仙人和飞翔的仙鹤,寓意“快乐似仙”;“龟状银盒”是以“龟”寓意吉祥和长寿,这些茶器无论质地、造型还是饰纹皆合贡品之礼,体现皇家气派。此外,茶品优劣也是身份等级的标志,据苏鹗《杜阳杂编》载:“唐德宗每赐同昌公主馔,其茶有绿华、紫英之号。”可见皇帝赐茶时根据官阶级别不同茶品等级也有相应的区别。
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编纂的《国朝宫史》记载了清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九、初十召见“安集延额尔德尼、伯克拨达山汗、素尔坦沙等陪臣”的过程[7],其中记录了皇帝与众大臣在宫殿中赐茶、饮茶的礼节:
传旨召见王公……理藩院尚书引入殿西门於班末一叩,坐。赐茶:尚茶以茶案由中道进至檐下,进茶大臣恭进皇帝茶,王公以下暨陪臣咸行一叩礼,侍卫等分赐茶,各於坐行一叩礼,饮讫复叩坐如初。
君臣见面一如民间主客相见,以茶招待,但却是赏赐和被赐的尊卑关系,皇帝是茶礼的中心人物,敬茶变为赐茶,还要按官阶等级分赐,饮用时皇帝先请,臣子要叩谢圣恩后饮用。小小的君臣茶礼,在皇帝制度的渗透下俨然成为表现朝廷尊卑秩序的神圣仪式。就这样,通过宫廷茶礼仪的举行,皇帝与臣子们在饮茶这种相对温和的氛围中进行微妙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稳定的君臣关系,也拓展了茶饮的文化内涵,赋予茶礼仪更高的使命和责任。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节之一,因为这一礼仪标志一对男女将合法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共同担负建设家庭的义务和履行社会的责任。中国古代结婚礼大致可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部分,仪式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被称为“六礼”。[8]“三茶六礼”是古代婚姻各种仪式的总称,寓意明媒正娶,语见清李渔《蜃中楼·姻阻》:“他又不曾三茶六礼,行到我家来。”[9]“三茶”是伴随“六礼”的三次敬茶礼,简单、欢乐而慎重的仪式之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身份秩序的相互认可与融和。一茶为“求婚时敬甜茶”。即当男家客人入座后,待嫁女儿奉上甜茶(一般是茶叶加上冰糖或金橘等冲泡而成),按辈份、年龄、先男后女的次序敬茶。客人回赠红包表示答谢,俗称“压茶杯”。这一次敬茶的举止相当重要,如有失礼或不当,则可能婚事告吹。二茶是“结婚时请喝茶。”即婚礼当日新娘对前来祝贺的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敬甜茶。受茶者用“喝甜茶,明年生后生”等吉言贺之,并在茶盘上放红包表示回礼,祝福新郎新娘财丁两旺。三茶为最隆重的“公婆前新娘拜茶”。即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后,新娘向公婆或长辈敬甜茶,而这时公婆或长辈一般以贵重的金银首饰或珠宝钻石回礼以示隆重。[9]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时代,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正妻才与丈夫拥有同等的家庭地位。许慎《说文·女部》:“妻,与夫齐者也,从女,从中,从又。又,持事,妻职也。”[10]只有初婚的正妻才有资格履行和接受“三茶六礼”,《春秋》云:“女为人妾,妾,不聘也。[10]迎娶妻子之外的妾侍虽然也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礼仪,但不施受茶礼。总之,“三茶六礼”这种仪式在亲族好友中宣告了正妻在家中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
正因为茶具有“移植不生、结籽多丰、四季常青”的特性,完美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婚姻“从一而终”、“儿孙满堂”、“白头偕老”等愿景,所以茶在婚嫁中显露出独特的意味。“吃茶”即是“定亲”,订婚定金称为“茶金”,聘礼称为“茶礼”,闹新房喝“合合茶”,敬长辈需“拜茶”、“跪茶”等[11],茶贯穿了恋爱、订亲及嫁娶的全过程,成了婚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与信物。
古礼中最大的祭祀礼也离不开茶。祭祀茶礼是用茶作为祭品的宗教仪式,祭献者通过祭献茶的形式来表达对祭献对象的敬畏之意,期待天地人和谐相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茶为祭的最早记录见于梁萧子显《南齐书》,其中记载齐武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炊、干饭、酒脯而矣”之语。其后“以茶为祭”一直沿习下来。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祭礼用茶十分讲究。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的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12],选用贡茶中的上品“松罗茶”为祭品足见对神灵的敬畏。宗教活动中,茶也是重要的祭祀品:佛教颂茶为神物,向佛祖献茶以表达虔诚与恭敬;道教把茶看作是通向神仙世界的“天梯”,视茶为“仙草”;伊斯兰教尚茶禁酒,认茶为正心之物,符合真主旨意。因为茶是高洁、脱俗的象征,以茶祭祀祖先和神灵,更能表达祭祀的神圣和庄严。[13]在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将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以祭祀先人。[14]
总之,在祭祀中,茶是纯洁无邪、充满灵性的灵草,用茶祭祀先祖,祭天谢地,告慰神灵,是向天地、神灵、祖先表达敬意的祭品奠物,期望得到神灵庇佑,求得国泰民安,家庭和顺美满,也即借茶的清灵实现“天地人”和乐。
[1]李 昉.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七·梦二[EB/OL].http://www.shuku.net/novels/classic/taipinggj/tpgj277.html.
[2]王秀萍.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58.
[3]张 东.商务茶水礼仪刍议[J].秘书之友,2011(10):41-45.
[4]陈蓉晖,屠 阳.从待客礼看现代文明与传统礼仪之冲突[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5):25-26.
[5]杨东峰.茶文化中的茶礼[J].东京文学,2009(6):76-78.
[6]雷 戈.廷议程序与君臣秩序——后战国时代的一种思想史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71-75.
[7]施由明.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EB/OL]. http://www.docin.com/p-549405 265. html.
[8]宋轶兰.浅议传统人生礼仪[J].阴山学刊,2003,16(6):70-72.
[9]尾 生.三茶六礼——含茶成语[J].福建茶叶,2003(1):42.
[10]李都荣.从“妻、妾、威”看女性的尊卑差别[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2):26-27.
[11]曹 雨.话说我国民间的茶礼仪和茶俗[J].贵州茶叶,2011,39(3):45.
[12]李 利.中国的茶祭风俗[EB/OL].[2011-04-17]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1/04/17/01744 7910.shtml.
[13]陈 茜.云南少数民族茶祭祀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43-145.
[14]杨江帆.入乡随俗茶先知——中国少数民族及客家茶文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