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

2013-04-07 05:13刘辉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品德政治传统

刘辉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娄底 417000)

由于网络信息等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先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学习与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对于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思想、政治、道德、风俗、宗教、哲学等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它是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给予影响,使他们成为思想品德合格的大学生。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范畴。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始人之一的张耀灿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创新研究,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继承弘扬”。

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而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总是会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而前人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和对人生的深刻认识,都能为我们现代人提供很好的借鉴。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之源。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将前人经过深刻的历史思索而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给后人,培育良知,教化人类。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教育中的关键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之中。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教育我们做人的深刻道理。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爱国主义思想与献身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绝大数人在人生教育中的最后一站,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很快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一员而走入社会,需要培养他们关注社会人生、正确面对现实、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积极人生态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超越时代的精华,也含有具有时代局限性的东西。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效结合必须把握的重要问题。

二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积极意义

所谓人格,就是人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内在特性与外在表征。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理想人格呢?这种理想人格应该包括民主、公正、正义、善良、坚强、果敢以及热爱自由等人文元素,它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与其相契合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其一是诚实守信。中国传统文化把诚信作为人格最基本的要素,如孔子所倡导的“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环境下,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主体人格十分重要。其二是积极进取。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知识分子主张学以致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这些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是和谐博爱。在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以追求和谐博爱为目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和谐、竞争”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借鉴中国传统“和”文化教育元素,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尊重、宽容、关怀他人,注重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对话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5 000 多年的历史洗礼,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深度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崇尚“和”的精神之培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等文化理念,都是在教导世人特别是青少年要以谦恭礼让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视诚信意识的养成教育。“人无信不立”、“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等传世名句对树立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囯社会中相当程度地存在诚信缺失现象,如何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培养他们的诚信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西方利己主义思想在我国社会中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也岀现了整体下降的趋势。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中汲取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是十分有益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公”为最终的价值目标,“天下为公”的思想文化教育,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国家、集体的责任感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都在告诫世人要对社会与国家负责[3]。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反思精神的养成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十分有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反省、自律以维护人伦关系与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论语·学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4]。用“修己慎独”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自律意识,注重道德反思,让他们产生遵守社会公德的内驱力,把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学校与社会道德协调互动的局面,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

大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注重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这对培养富有理想、独立思考、勇于面对现实挫折的高素质大学生十分有利。

三 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意识、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我们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寻找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现途径。

(一)通过学习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人名著,强调学习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的重要性。《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本质就是教育鼓励人们好学[3]。仁、知、信、勇、直、刚是人生的6 大美德,光有追求这6 种美德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好学”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假如只有美好的愿望而没有好学的行动,是无法实现这些良好愿望的,而且这些美好的愿望还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要在人生道路中不断地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意识。《老子》中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的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5]。在大学里,教师传授学生已有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教给学生自学知识的方法则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要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

(二)通过思考养成良好的品德心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里的“九思”包含内审、审外两个方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种自我审问[4]。曾子这一段话的意思是人们要建立一个道德的自审法庭,通过思考自审来提高自身的品德心理修养。道德理想体现了人的情感、信念在意识中的内在统一,体现出人在履行对他人与社会的义务中的责任感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独立思考是一个合格大学生必须养成的能力和意识,只有审视自我,通过独立思考才能明辨是非,才能自我提高。总之,我们要将思考习惯的养成贯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让他们通过思考、反思来铸造自己的良好品德心理。

(三)通过实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论语》中有许多言论,强调人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的认知必须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述而》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6]。这里所说的“行”就是社会生活的实践。我们当代人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知行结合的逻辑发展。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那种死读书、无能为力、一事无成的书呆子。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此,孔子认为光学不行,有些东西学得再多也没什么大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事实上,知行统一观从本质上来说更应侧重于行,因为学的目的是为了行、为了达,所以孔子,说:“下学而上达。”

综上所述,学会学习、思考、实践,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途径。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学习、思考、实践这三条途径的有机结合来实现。

[1]郑东亮.关于传统文化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7-99.

[2]王仙先.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德育在线,2011(5):273.

[3]张震.基于借鉴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J].剑南文学,2011(11):371.

[4]陈大齐.论语辑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6.

[5]李存山.老子(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97.

[6]阎韬,马智强.论语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63.

猜你喜欢
品德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