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为超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但又是艺术理论工作者用得最多的一个审美概念。“意境”既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审美准则之一,又是中国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在中国艺术审美史上,探讨“意境”的专著和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不管研究文章如何多,争论如何复杂,其中共通之处还是存在的。即所谓“意境”之“意”属于主观范畴,“意境”之“境”属于客观范畴。“意境”是主观范畴和客观范畴的有机融合。因此,权威工具书《辞海》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1]这个定义有4 层含义:一是文艺作品要描绘生活图景;二是文艺作品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交融在一起;四是这种交融会形成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一般来说,文艺作品如果具有了上述4 层含义,就是具有意境的作品,就具有了意境美的审美特征。著名画家曾景祥的中国画,就具有意境美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国画的审美艺术不是简单地描摹或再现生活图景。如果是简单的描摹,任何绘画都比不上摄影。绘画之所以高于摄影,是因为它更加强调画家在对生活图景的描绘过程中加入自己对生活认识、好恶的主观取舍和想像力的充分发挥。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人的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2]
曾景祥的中国画,无一不是描绘了这种蕴藏在心中全幅生动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美的生活图景。仅以他的工笔花鸟画《相伴金秋里,细语话来年》为例来说明。整个画面以金秋的红叶为背景,在红叶深处伫立着一对窃窃私语的小鸟。这样的生活场景也许生活中曾经出现过,也许未曾出现过,但画家经过深思熟虑后将这种自然界中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两种自然物象有机地组成一幅生活图景时,这幅生活图景就不再是自然界中普通的生活图景了,而是经过画家缜密构思所描绘的一幅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图景。红叶点明了深秋季节,这个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这对相伴在金秋季节里的鸟儿,在细语什么呢?鸟儿们生活在充满丰收喜悦的金秋里,也许它们既在为今天的丰收而高兴,也在默默地祈祷来年也是这样的丰收。作品通过鸟儿们对今年幸福生活的满足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盼,来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之情。而这种对丰收喜悦的期盼,不也是所有期望幸福和谐的人们的期盼吗?红叶丛中的两个鸟儿,是整个画面最生动、最精彩之处。这幅画的意境美的突现,也使得画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得欣赏者因为画面的意境美而充满着欣赏的愉悦。
人是一种充满情感的高级动物,也是最善于表达情感的高级动物。画家创造绘画作品,人们欣赏绘画作品,都离不开情感的表达与参与。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3]。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和情感流露。绘画作品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创造物,和其他所有艺术作品一样,都是人类用来交流情感的一种媒介。画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一种情感,欣赏者则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来感受画家所抒发的情感。而优秀画家所抒发的情感,应该是对善良的事物充满无比热爱之情,对丑恶的事物充满无限厌恶之感。
由于画家生活在当今美好的年代,因此,在曾景祥的中国画中,虽然也有对社会丑恶事物的鞭挞,如《暖风》中所表达的“沐浴暖风先莫笑,谨防暗处有寒针”的情感,但更多的是抒发作者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满腔激情。如《釀》,作品描绘的也是非常普通的两种自然物象:一是充满盎然生机的百花,一是在花蕊中辛勤采花釀蜜的蜜蜂。画面中一团团盛开的生机勃勃的百花,正象喻着风和日丽、蓬勃昌盛的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生活在这种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中,画家充满着对生活的由衷热爱之情。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千万要谨记“不负春光一片情”,要像那不知辛苦不知忙的蜜蜂一样,在春光中采来花蜜,釀造像蜜一般甜蜜的美好生活。画家就是这样通过非常普通的自然物象,抒发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满腔激情。欣赏者通过对画面的欣赏,会不自觉地感受到作者那充满正能量的激情,并陶醉于由这种激情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
图绘中景与情水乳交融境界的创造,要求画家有高度的审美修养,有灵魂深处的心灵体验。作为学院派出身的画家,曾景祥先生既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艺术中国》的主编曹隽平先生在他的《诗画铸风流:记著名画家曾景祥先生》中,曾记叙在曾景祥的老家见到过曾的母亲早年画的栩栩如生的花草和动物;又接受过系统的绘画美学教育,是一位典型的“艺术修养全面,涉猎广泛的多面手”[4]。
正是因为曾景祥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绘画功底,他的中国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无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极高境界。如他的《九月小阳春》,作品描绘的是充满丰收喜悦的明丽的秋色。画面中一丛丛素净优雅的剑麻花,婷婷玉立,秀洁淡雅,清丽可人,作者借此抒发了对于秋高气爽、物象迷人的丰收季节的特殊喜爱之情。作者特别喜欢描绘春秋两季的动人生活图景。春天百花盛开,秋天硕果盈枝。然而秋天似乎更胜于春天,因为秋天不但硕果盈枝,而且还具有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你看那一丛丛婷婷玉立的剑麻花不正在秋光中昂首怒放吗?《轻黄淡白染秋容》中那一朵朵迎霜绽放的菊花不正在秋光中傲然挺立吗?这种对九月小阳春生活图景的描绘和作者抒发的对充满丰收喜悦的秋光的热爱之情,如水乳一般交融在一起,使人分不出究竟是情触发了作者要描绘《九月小阳春》的欲望,还是《九月小阳春》的生活图景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欣赏者也正是在这种难以区分的充满意境美的审美愉悦中而陶醉着自己的每一根神经。
画家所描绘的水乳交融般的充满情感的生活图景,形成了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对这种境界进行过精当的形象的阐述,他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5]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对这种境界进行过艺术的阐释:“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5]画家所创造的画作是画家和欣赏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但绘画作品不像文艺作品那样可以明白地表述,尤其是绘画作品的多义性使得绘画作品带给人们的是丰富的内涵和模糊的感知,比如红色就具有多义性,可表示如下含义:喜庆吉祥、热情如火、革命行动、令行禁止、血腥暴力和辛辣刺激等等。正因为如此,一幅生活图景和情感水乳交融而形成的另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因为绘画语言的多义性而容易形成一种欣赏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以画面题词或题诗的方式,为欣赏者架起一座通往彼岸的桥梁。而这种题词或题诗,要求画家必须具有相当深厚的学养。
而曾景祥先生恰好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深厚学养的画家。如其工笔花鸟画《艳阳天》,画作以盛开的丛菊和菊花蕊中的蛱蝶来描绘秋高气爽的生活图景。读者初欣赏时往往并不能感受到作者所要抒发的繁花似锦背后的深意。作品通过色彩层次的浅深过渡向深邃的空间拓展,给画面增加了一种深邃幽密感,使人觉得在欣欣向荣的后面,似乎隐藏着一种难以猜测的另一重境界。就在这种欣赏的丰富和模糊之际,作者题在画面上的诗,给欣赏者架起了一座通往另一重更高境界的桥梁:“蛱蝶痴春浑莫辨,岂知遍地是晚霜。”哦,原来蛱蝶在菊花丛中兴高彩烈地飞来舞去,还以为是自己痴爱的春天已经来临,谁知繁花似锦之时,并不是蛱蝶所痴迷的春天,而是冷霜遍地的深秋已经来临。画作中所透露的这种境界正如《红楼梦》中所描绘的:荣宁二府繁花似锦的场景,却隐藏“内囊已空”“忽喇喇大厦将倾”的危险。画家抒发的这种隐忧正是借助画面上的两句题诗而暗示的。这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正是曾景祥对中国画的本质和灵魂的准确认识和把握,而这种认识和把握,没有深厚的学养是难以做到的。欣赏者正是在这种由模糊向清晰过渡的欣赏过程中,来感受画面艺术境界的丰富性所带来的意境美,这种欣赏感受,犹如咀嚼橄榄,初觉无味,但越嚼越有味。
曾景祥中国画中所表达的意境美,是其画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根本和基点。画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内在情感有机融合,是曾景祥画作的精髓。这种精髓既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根本精神,也使得欣赏者能从有限的艺术形象审美中品读出无限的审美韵味。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2040.
[2]张江岳.论中国画的意境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75-17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035.
[4]曹隽平.诗画铸风流:记著名画家曾景祥教授[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09(11):35-36.
[5]朱旭辉.宋代山水画中人的参与意识与意境美[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