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希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诱发呼吸衰竭[1]。目前在对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机械通气是最为关键的治疗方式之一。不过由于此类治疗方式具有创伤性,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导致患者出现脱机拔管困难,最终使治疗效果满意程度受到影响[2]。干预因素有序-无序序贯或治疗是什么?对COPD呼衰的影响,为什么选用该方法。本研究对80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80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58~72岁,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近期行腹部手术以及其它中枢系统疾病。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气管扩张以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并对患者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机械通气模式均为压力支持+同步间歇通气指令,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来对其氧气吸入浓度、压力水平、潮气量进行调节。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采用不同的通气方式来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别治疗。观察组:当该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将气管插管改成口鼻罩双水平正压气道S/T通气模式。根据患者的呼吸状况以及血气分析结果来对其吸气压力以及呼吸末正压水平进行调节,确保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使其呼吸频率在25次/min以下。患者的首次无创通气时间必须维持2 h以上,根据患者的病情缓解情况,逐渐减少无创通气的时间。对照组:当该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逐渐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以及吸气压力水平,将患者的吸气潮气量维持在8 mL/kg左右,同时还必须确保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当患者可以进行自主呼吸后,将导管拔出。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出窗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死亡(7.5%),2例出现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平均住院时间为(8.6±2.1) d;总机械通气时间为(13.2±2.4) d;有创通气时间为(6.4±1.9) d,出窗时间为(6.4±1.9) d。对照组患者中,4例死亡(10%);11例出现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7.5%);平均住院时间为(28.6±9.7) d;总机械通气时间为(24.5±8.0) d;有创通气时间为(24.5±8.0)d,出窗时间为(7.5±0.9) d。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出窗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有学者指出,COPD患者通常还存在肺部感染的情况,在对其进行治疗时,通气-血流比就会出现异常加重的情况,甚至还会对患者的其它脏器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此类患者通常会存在呼吸衰竭的情况[3]。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在对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5]。所谓的无创正压通气主要是指,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鼻面罩来对患者行正压通气治疗,其治疗的关键内容就是呼吸机对患者的通气需求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通过对相关参数进行设定,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呼吸支持。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有创-无创序贯式治疗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出窗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综上所述,在对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有创-无创序贯式治疗可以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降低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几率。
参考文献:
[1]荣峰.有创-无创序贯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应用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4):442-444.
[2]余荣环,陈弘群,黄运平,等.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7):436-437.
[3]梁智雄,胡松,罗琳,等.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16(6):306-307.
[4]龙胜泽,秦志强,黄国兰,等.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切换时机探讨[J].重庆医学,2008,37(24):2820-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