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平
体位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视野的显露极为重要,我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1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采用头高15°左侧倾斜15°~20°,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术。现就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分析如下。
1.1临床资料本组180例患者,男61例,女119例,年龄31~79岁,年均54岁,男女比例1∶2,发病时间1~10 a。慢性无症状结石性胆囊炎176例,急性胆囊炎发作时间72 h以内3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5例,合并糖尿病6例,有下腹部手术史者5例。
1.2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常规给予术区备皮、导尿、留置胃管。麻醉方法: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应用平衡盐溶液500~1 000 mL进行扩容,常规吸氧,心电监护仪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体位与显露:患者理想体位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极为重要,有利于手术入路及术野显露,180例手术全部采用四孔法建立人工气腹及手术入路,取头高15°,左侧倾斜15°~20°,第一助手使用吸引棒向左下推开胃窦部、十二指肠、横结肠、大网膜等组织,保持胆囊三角自然平整,有一定的张力,以利于术者以电钩或电分离钳对胆囊三角及胆囊床的精细解剖。使胆囊三角显露清楚,易辨认出胆总管,左、右肝管,胆囊管,胆囊动脉等重要结构,预防胆道损伤及其他副损伤,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1.3手术方法①四孔法建立人工气腹及手术入路后,第一助手以吸引棒协助术者充分显露胆囊三角,暴露肝外胆管的解剖关系,术者左手以无损伤抓钳夹持哈氏袋,右手以电钩或电分离钳精细解剖胆囊三角,施放钛夹后剪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然后第一助手以吸引棒轻抵肝脏,术者迅速将胆囊切除,标本从主操作孔取出,术者以电凝棒自上而下电灼胆囊床创面,检查有无胆漏及胆囊动脉出血,再次确认胆囊管残端及胆囊动脉闭合是否可靠。②术中如果发现胆囊积液张力过大,可先行于胆囊底部穿刺减压,尽量吸净胆汁,以便夹持及牵引胆囊,减少胆汁污染腹腔机会。③遇胆囊萎缩、胆囊颈部结石嵌顿、亚急性胆囊炎、胆囊三角黏连致密、间隙不清等情况时,最好采取逆行切除胆囊或行胆囊大部切除术,必要时中转开腹手术,以免造成肝门部严重损伤。④预防胆囊管结石残留。对多发、细小结石、白胆汁、胆囊管增粗等情况,应先于胆囊管根部结扎胆囊管,再部分横断胆囊管,观察流出的胆汁性质,取净结石。⑤一般不需放置引流管。在炎症重、渗出多、出血、胆漏及胆囊大部切除术时需于肝下放置引流管,以便于术后观察。
1.4术后体位管理麻醉清醒后采取半卧位,6 h后改自由体位,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一般12 h后即可进流质低脂饮食。
本组180例病人头高臀低左侧倾斜15°~20°位时因重力作用,胃窦部、十二指肠、横结肠、大网膜等组织自动偏离胆囊三角,因而胆囊三角一般显露较好,配合吸引棒作用,手术空间极佳,显露好。除2例患者因为胆囊三角黏连重无间隙,1例患者因为胆管损伤出现漏胆,1例患者因为胆囊动脉出血中转开腹外,余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40 min,无1例死亡。
头高臀低左侧倾斜15°~20°位可保证绝大部分病例顺利完成手术,减少心脏血液动力学改变及术后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轻了心脏负荷,对心功能影响较小,因体位改变原因引起的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的可能性减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和手术的安全性。头高臀低左侧倾斜15°~20°位因重力作用膈肌下降,降低了肺通气阻力,患者无呼吸运动受限,供氧不足的潜在危险。头高臀低左侧倾斜15°~20°位因重力作用,胃窦部、十二指肠、横结肠、大网膜等组织自动偏离胆囊三角,一助将上述组织轻压即可提供良好的术野显露,使困难胆囊切除时解剖更清晰,手术更安全可靠,非常有利于胆囊三角的精细解剖处理,使各重要结构显露清楚,容易辨认,发生胆管损伤的可能性减少。本组180例病人中仅1例出现胆管损伤,1例胆囊动脉损伤且于术中及时发现后中转开腹,修补后于肝下放置腹腔引流后痊愈,中转开腹率2.2%。头高臀低左侧倾斜15°~20°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利用重力作用可充分显露胆囊三角,减轻了心脏负荷,降低了肺通气阻力,有效地预防了胆管损伤、出血,减少了中转开腹率,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值得广大有经验的腹腔镜外科医生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