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春
(上海电大宝山分校人文系,上海 200940)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
因此,在成人高校开展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既是时代的要求和召唤,也是当代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促进成人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优良道德、人文素质等的养成,进而尽快建设、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升全体民众的道德、文化水准,重塑中华文化的辉煌。问题是,开展成人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面对浩如烟海、丰富复杂的传统文化府库,到底应该用什么来教育、引导成人高校的学生,或者说应该注重教给成人高校学生哪些文化内容?这实在是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索,坚持不懈地实践与推进。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与态度,人们的分歧很大,归纳起来,至今仍以尊崇论、否定论和调和论等为代表。所以,现在来探讨诸如成人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内涵,无疑又在重新面对类似令人纠结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本质就在于其社会性、实践性,具体性、历史性;而且,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当代社会,我们要实现“人的本质”,即是要努力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而要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必须保证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身身心的谐调。依据矛盾关系理论,世界本身就是由众多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构成的复合体,人类生来也就是在众多矛盾关系中生长、发展起来的。人所处社会的众多复杂、矛盾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如果以个体人为参照系,这些关系具体体现为个体与他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自我、个体与自然等方面。我们讲实现个体人的“本质”,就是要正视和消除个体与他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自然、个体与自我之间已经或正在异化的矛盾,使种种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对于我们今天把握成人高校学生培养及其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很有帮助。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道家、儒家为主要影响力,重人伦价值,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人的内在伦理与道德修养及其教育为目的,强调“中庸”、“和谐”、“合一”,重视个体内外在的关系,重视多元关系的协调与把握,其重要内涵也主要通过上面四种关系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认为,开展成人高校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应针对成人高校学生群体的社会特性、心理特性、学习现状等,从以上若干关系上来把握教育内容并加以引导。其中,个体与他体,包括个体人与他人、个国与他国他族的关系;个体与群体,包括个人与社会、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个体与自我,体现为个体人自我身心的协调;个体与自然,包括个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延伸到人类作为动物个“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
成人高校的学生来自于社会的不同行业和阶层,成份复杂,工作经验、人生阅历各异,年龄跨度较大,文化基础不同,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参差不一,学习动机和目的多元复杂。他们在人生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与要求、学习能力与心理等方面有着群体性的共性。如自我意识强烈,心理活动内容的社会化程度高,社会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待人接物等等都相对成型,不会轻易被改变,还容易把社会上的习气带进学校;因为有实践经验、社会阅历,理解、批判接受教师和书本的能力较强,同学之间容易相互学习、影响;有的学生受社会上官本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个人本位、功利化和实用化习气严重,缺乏集体观念、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与奉献牺牲精神;一些年轻的独生子女学生一味追求“自我”、叛逆,思想不够成熟,看问题易片面、走极端,理想化、情绪化成分较重。对于学习,一部分人怕苦、怕难,难以坚持。一些人基础较差,又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主动性与能力较差,行为松散、懈怠,甚至是非混淆,造假作弊,违纪违规,等等;所有这些都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也使得成人高校的学生教育,既是一种文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进一步完成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既要讲知识、理论、技能等的学习,更要重视完善学生的心理、人格和文化的熏陶。所以,对这一学生群体的教育,宜以学生为本位,从个体与他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自我、个体与自然等多种关系的梳理、协调中来实现,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参与和践行。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处理好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人的社会性的基本要求。这里的个体与他体,既包括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也可以延伸、扩展到对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的理解。在这一方面,“和”、“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精神和最高价值。
具体而言,个体人之间相处,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如“上德若谷”、“为而弗争”(《老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轲《孟子》);[3]强调诚信,把诚实率性、诚实守信看成人的立身之本,看成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可终身而守约,不可斯须而失信”。(《论语》)“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孟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主张“言必行,行必果”,信义一致,反对言行不一,“君子宁言之顾,不规规于非义之言”。提倡谦和、礼让,认为“礼”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必备条件,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人而无礼,胡而遄死”(《诗经》);“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礼”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主要表现为“让”。“让,礼之主也”。“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对于别人的意见,则持“非我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其他如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兼爱博施、助人为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都体现了社会交往中对个人优良品德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的理想,到诸子“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理念,都在主张人与人之间谦让、尊重、理解、包容,延伸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则是主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体之间和谐共存,乃至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进而形成整个自然、社会生态的和谐、共生、共荣。所以,温家宝总理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畅谈中国传统文化时总结道,“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选择,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即理解、尊重、涵容、共生、共荣,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形象地表明中华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在中国历史上,“和”的文化传统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都颇具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4]
现今的世界,无论中国,抑或欧美以及世界其他各国,市场经济、竞争理念深入人心,因而也导致成人社会的“异化”现象十分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人们相互之间缺少信任、理解,人人视“他人为地狱”。成人高校学生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一些学生或多或少的染有自私、偏执的毛病,在与人相处中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少作换位思考,甚至以损人利己为幸为荣。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提倡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可以培养这些成人高校学生与人和谐相处、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会他们正确、合理地待人接物,体现大学教育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同理,在今天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学习、体悟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理念和精神,能够提醒成人高校的学生,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应正确地理解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正确地处理民族主义和他族主义的关系,保持心性与行为的平和、大方、得体,不卑不亢,倾心合作,力争共赢。
个体与群体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表现,包括个体人与国家、与民族、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体人与群体关系的认识,民本理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最为典型。
民本理念强调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孟子》)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本”思想,“可以树立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
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要求个人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兴邦爱民为己任,为民族强盛而无私奉献。“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战国策·西周》);“亲民如子,爱国如家”(荀悦《汉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些名人名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一起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虽九死犹未悔”的诗人屈原,不辱气节的苏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革命尚需努力”的孙中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以及毛泽东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都是爱国主义旗帜下的民族英雄。以他们为代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斗,最后才迎来了民族的兴盛,使中华民族毫无愧色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文化不仅宣扬爱国主义,也崇尚天下为公、胸怀天下,主持社会正义和公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出死无私,致忠而公”(《荀子·臣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为天地立心,为民生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北宋张载);当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个人的名誉、地位、权利、金钱等个人私利出现矛盾时,提倡立公去私,“见利思义”,勇于牺牲自我私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即使是求“利”,仁人志士也应该追求天下之利,“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
对于成人高校学生而言,宣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理念,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观、正义观、义利观、国家观,能够解决他们在相关问题上出现的道德偏差、道德无序以及心理上的种种困惑,自觉抵制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其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一种凝聚了民族感情和伟力的精神,积淀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圣哲理想的优秀传统,应当成为武装当代成人高校学生头脑、抵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武器,促使他们以爱国仁人志士为榜样,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
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方面,传统文化尚有会通力行的发展观值得重视。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和宇宙,日月星辰、四时寒暑、古今上下、思想观念等等都是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没有不变的东西。(《易·系辞》)“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苏轼《前赤壁赋》)事物达到极限,就要发生变化,变化就能发展,发展就会创新。而只有无穷的发展才使这个世界充满生机的、日新月异。传统文化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性,主张顺时应变,无论个体人也好,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重要的是顺时应变、遵循潮流,“变则通”,“唯变所适”。今日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可以从民族的这种意识中寻找到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本身也是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做到融会贯通、海纳百川的结果。禅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等。都很好地说明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对成人高校学生开展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就是要时时提醒学生,世界在飞速发展,我们决不能刻舟求剑、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守株待兔。中华民族不仅讥笑不知变通、反对不思发展,更有追求进步、勇于探索的气概和实践精神!我们的民族饱经沧桑,但一个脚步一个脚印走过来,镌刻的是一道道民族无畏前行的历史印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