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学,陈德林
(1.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2.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
我国当代青年生命观问题研究
王新学1,陈德林2
(1.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2.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93)
我国当代青年生命观问题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传统“熟人社会”生命观模式让我国青年在应对陌生环境时举止失措,社会的快速现代化也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尽显疲态。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导致了当代我国社会各层次的种种问题,造成了我国青年在生命观问题上的不适应。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生命价值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应对陌生情境的能力,教授其情绪控制的应激技巧,是积极应对青年生命观问题的重要举措。
高校;青年;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生命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物体,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一种态度,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讲,包括对个体自身的生命及他人生命的认知和态度;广义上讲,泛指对一切生物体的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认知和态度。自杀现象、杀生命题、尊重还是剥夺或摧残生命等,都是生命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生命观”成为一种研究主题始自二战后的西方世界,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二战让整个西方世界在“人”方面损失惨重,人们开始思考人的价值,对人的生命愈加珍视和爱护。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让“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精神生活越来越匮乏,学术界和教育界也逐渐开始重拾人性的教育。相关的研究和教育范畴,从爱护生命、亲近自然,逐步扩展到人生意义、生命和死亡的教育、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等领域,逐渐形成现在的生命观研究和生命观教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现代化领域的扩散,生命观教育从西方,逐渐向新兴国家扩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和展开生命观教育。
卫生部公开的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年在全国自杀人群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自杀已经成为中国15~34岁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因素。与此同时,青年的暴力侵害事件、虐待动物、漠视生命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和深刻的反思。
不同时代的生命观,总是具有其独特个性。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以熟人社会、宗族观念和礼仪形式为特征的“熟人社会”生命价值观模式。在当代西方,清教伦理认为人应该成就自我以证明自己的上帝选民身份,用天国的关照和来世的审判为今生的热爱生命和张扬生命背书。中西秩序社会当中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一致的,不过在传统中国,个体的生命取决于形式上的生命伦理观并受制于斯,而西方则将形式上的生命伦理观落实在了具体而微的个体生命之上。
社会化的个体,其生命观受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会带有社会生命价值观的印记,不存在超社会的生命观。我国当代青年生命观的种种问题使这种时代性特征体现得愈发明显。这种时代性特征,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熟人社会”生命观模式的扬弃,又多少难以走出传统逻辑的窠臼;另一方面,体现了对现代化社会和西方社会因素的接纳和追求,又难免体现出对异质文化的不适应。
(一)传统“熟人社会”对青年生命观的影响
目前的中国社会,对传统中国的熟人社会生命观模式既极力挣脱又难以完全舍弃。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熟人社会”[1],本意是描述中国传统社会重人情而非法治。“熟人社会中的信任是基于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展开的,首先是亲缘,其次是地缘,只有在此基础上,其他类型的社会关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2]。在中国古代极少迁移、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人们都生活在“熟人社会”当中,基本不可能遇到“陌生人社会”情境。人们总会有所顾忌,撕破礼仪的温情面貌、由着性子乱来的情况极少见,漠视彼此生命的侵犯行为是难有存身之地的。熟人社会体系对个体的生命观念和具体行为,既是一种教育机制,又是一种制约机制。因此,熟人社会中个体所持的生命观有如下特征。
(1)泛道德化。中国传统社会中一切社会价值都是道德价值的附属物,个体生命价值也是如此。比如“生”本身是一种“义”,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国人主张舍生而取义。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生命价值被道德化,是从属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又低于社会道德价值的。生命离开集体的道德,不具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任何人被剥夺道德价值,其生命价值也不再有保障。泛道德化而选择性忽视个体及其利益的传统做法使官方权威日益受损,缺乏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内在尊重也使传统制约方式在全新课题的挑战下疲态尽显,等等。
(2)重制约而轻伦理。中国传统社会要求人在和他人交往时要守礼,这种要求不是基于对他人的尊重而是对自身规范的要求。但熟人社会重礼仪、要求为人君子,也只是停留在外在层次。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为了表现得像个君子而对对方持礼甚恭,而不是因为尊重对方而讲礼貌。在与他人交往方面,有外在规范要求而无内在理念支撑。
在当代中国,快速现代化使得传统熟人社会的社会基础崩解,而全新社会模式尚未成型。在重制约而轻伦理的社会情境下,人们依照惯性还在按照熟人社会的价值体系行事,而强烈的“陌生人”因素的冲击,“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的局限性”[3],使得熟人社会行事方式的优势不在而弊端尽显。
(二)现代化进程对青年生命观的影响
快速发展和快速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又一重要的时代特征,这一特征使原先稳固的社会系统中不成为问题的做法和现象出现了问题。
(1)现代化进程放大了我国青年青春期发展退化固着现象的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有两个所谓的心理断乳期,青春期是其中之一。在这个时间段,人们处在心身的快速成长期,做事容易叛逆冲动,易受暗示,容易犯错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以应试为主要行为导向的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学生心身发展的同步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心理发展的迟滞,使青年的青春断乳期相对延迟。在熟人社会体系中,传统做法对此尽有应对之策。比如婚恋问题,传统的婚姻包办制度遮盖了我国青年心理发展迟滞固着的现象。而现代社会则将个体青年完全暴露在家庭和宗族的保护之外,遇到诸如感情问题等诸多冲击时,很容易出问题。
(2)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混乱。传统中国社会,物质文化生活较为平稳,人们面临的诱惑、需要做出的选择也相对简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物质呈爆炸式发展,快速现代化,各种思想文化也急速涌入,令人目不暇接。我国的这种现代化,尤其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将西方世界用了数百年时间获得的成果,浓缩在了短短30多年的时间内完成。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经济发展迅猛,而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尤其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国外各种新兴的思维方式、行为观念迅速闯入,我国社会以无防备和被动的方式去接受,造成了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混乱。
我国当代青年的生命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涉及的范畴来看,可以分为社会观念层次和社会教育机制层次。从问题产生的原因看,这两个层次都体现出了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过渡的特征。
(一)社会观念层次
从社会观念层次看,我国当代青年生命价值观基本理论混乱、缺乏共识。
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崩而未解,仍依照惯性在发挥作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尚在建立的过程中,理念之间有冲突有混淆,缺乏权威性的核心价值体系。政府主导的价值体系缺乏足够的社会互动和历史沉淀,通常的泛道德化的解释系统和做法往往和民众的现实感受不一致,以致集体认同感不够,尚不足以统摄整个社会。对“正统”的信任和依赖深入骨髓,社会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总是更偏向于正统的解释。非官方的价值观,更是难以在受众当中建立信仰关系。
这就造成了,现阶段的中国青年在形成自身的生命价值观时,缺乏可信赖的权威,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以及不尽人意的社会化。他们在处理全新社会关系下的生命观问题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对抗性。在熟人环境里,他们会依照传统或者惯性,遵循秩序社会的礼仪礼节,而一旦碰到突发情况或者其他不熟悉的情况,往往会无所适从,自然地使用非秩序社会的某些激烈规则来行事,这些做法往往是情绪化的、对抗性的。
青年个体的生命观问题,或多或少会反映甚至激烈突显出社会层次的相互对立甚至相互对抗。药家鑫问题、马加爵问题反映出主流社会当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彼此的防备甚至敌视,同时反映出社会敌对情绪在诱发此类事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彭登、周克华等人的行为是被主流社会忽视的群体对主流社会的冷漠和侵犯,是体制外青年失教、失控之后道德失范和行为失控的典型;在对媒体和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更应将注意力放到社会对立情绪背后的社会问题上。促进社会公平、达到社会互信,才是解决社会情绪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社会教育机制层次
从社会教育机制层面看,我国教育缺乏常态化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内容。
(1)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是社会和青年最为认同的教育途径。而目前我国高校内没有系统化、专门化的生命观教育措施。中小学以应试为主导,生命观教育根本不会纳入其教育内容的范畴内;而目前中国的大学在定位上,基本上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多元化教育缺乏,个体素质教育,包括所谓的生命观教育开展形式和含量都极少,教育的广度和教育的深度都达不到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2)家庭教育方面。西方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在生命观教育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而当代中国的青年对家庭教育的上述功能的认可度并不高,在古代中国,家庭是传统儒家价值观形成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教导场所。而现在,家庭规模缩小,被视为家庭关系延伸的邻里关系也日益淡漠,家庭的影响力度日益变小。与此同时,中国家庭的教育功能也日趋功利化,中国家庭的职能也日渐被压缩,被低层次的生存和生活要求所左右。这些低层次需求的增加使得现在家庭疲于应付,而压缩了家庭履行更高层次的职能。家庭的教育观念,并没有统一的社会主流价值来影响和统帅,功利化的倾向被放任自流。
(一)青年生命观问题的表现特征
我国青年生命观问题的表现中,有两大特征需引起注意。
(1)群体性特征。在生命观问题上,我国青年群体基本上可分为体制内青年群体和体制外青年群体。前者泛指中国教育系统影响范围内的群体,如大中学生,后者指中国教育系统影响之外或影响极少的群体,如很早脱离教育去社会打拼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等。青年农民工及所谓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悉心教导,很多存在心理阴影甚至心理隐疾。农民工及其子女“进入城市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的熟人社会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4],环境会给他们更多压力、挫折和错误的信息,而较少正面的制约和束缚。这个群体的生命观状况,是令人堪忧的。体制外的青年生命观出现问题,往往更加激烈,性质更为恶劣。彭登案和周克华案就很典型。在当今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体制外青年群体教育和监督不力的情况,亟待引起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涵盖了中国青年群体的大部分,大学生是整个中国青年的主流。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在整个中国青年生命观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应激表现特征。根据社会事件发生后青年在生命观问题上的表现特征,可将青年生命观问题分为:冷漠型、愚蠢型和冲动型三种类型。冷漠型青年的生命观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本人、对他人及非人生物的生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愚蠢型青年的生命观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涉及本人或他人或非人生物生命的种种行为及其后果的严重性缺乏必要认知,对自身行为的严重程度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之间存在极大落差;冲动型青年的生命观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和生物的生命有一定程度尊重,但会因为一时的情感冲动,做出反生命的行为。可以说,冷漠型个案属于观念欠缺,愚蠢型个案属于常识欠缺,冲动型个案属于社会交往技巧和情绪控制技巧的欠缺。比如说,虐猫事件、泼熊事件等,属于典型的观念欠缺的冷漠型,近期发生的车主将车祸撞伤的老人异地活埋以逃脱罪责的事件可归为愚蠢型,青少年一怒挥拳、失恋跳楼等情况具有冲动型的典型特征。从现行做法看,我们的生命理念教育做得并不好,虽然常识问题和技巧问题更容易处理但我们做得更不够。
因此,在应对中国青年生命观问题时,至少应遵循两大策略:一是要重视对体制外青年的生命观教育,加强对体制外青年的管理和监控,同时把学校教育作为中国青年生命观教育的主阵地;二是要加强对青年的生命观常识和技巧教育,以提升青年在遇到问题的应对策略和能力。
(二)青年生命观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操作层次来看,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应努力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建立生命观体系的理论灌输机制。虽然中国教育体制的批判者对中国教育体制重灌输而轻实践的做法颇多诟病,实情也的确如此,但灌输的做法的确在我国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同学也对偏重灌输的学校教育持肯定态度。灌输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在于,首先道德的建立停留在接收和认同层次就可以了,不需要太深入;其次规模化的操作,可使最大规模的人群收益;最后学生认可也习惯这种形式。
(2)加强对青年应对陌生环境和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常识和技巧教育。很多事件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冲突之后,比如说车祸之后,当人们开始面对陌生的生命主题的事件时便突显出他们生命意识的淡漠和处事能力的欠缺。比如说,车祸后杀死受害人的情况(药家鑫案)、车祸后对受害人反复碾压的现象、车祸后将受害者移至异地抛弃甚至活埋的事件,等等,既反映出他们“对自己行为可免于被发现的错误评估所产生的侥幸心理,还有部分是因其内心深处存有漠视生命、逃避责任等稳定观念所致”[5],同时,这些“车祸后”现象反映出骤然进入现代化的中国人面对陌生人社会采取无序社会的激烈应对方式的做法。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大学生问题,不如说是社会问题。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应加强青年应对陌生冲突情境的处理常识和处理技巧方面的教育。
(3)加强青年应激技巧的教育。控制不住情感冲动而做出过激行为,是青年大学生生命观问题的又一个重要类型。现代大学生的压力很大,减压方式比较单一,压力的积累成为应激事件的潜在爆发源。中国教育体系当中缺少转移和释放压力、情绪控制的方法和技巧的教育,而大学里注重的是课程学习的体系化。所谓的素质教育,集中在政治观方面,如马克思主义原理、形势政策课、军事理论课之类,素质教育的开展没有形成体系化。大学生缺少情绪控制技巧,抗压能力差,是普遍现象。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情绪控制技巧不足、抗压能力差的现状,改革目前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情绪管控、社交技巧、应激技能等课程纳入必修课的范畴,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是强化青年生命观的必然要求。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9.
[2] 张康之.“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58-64.
[3] 张晓兰.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信任——一种人际关系的视角[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1 (4):108-110.
[4] 姚宏科.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学分析[J].宝鸡社会科学,2006(3):31-33.
[5] 李安.从交通肇事到故意杀人转化的心理历程分析——大学生药家鑫杀人犯罪心理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3):8-11,16 .
Research on Contem porary Youths’View of Life in Our Country
Wang Xinxue1,Chen Delin2
(1.School of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200093,China;2.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Art Design,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The problem of our country contemporary youth’s life view is obviously reflects in the times. The traditional“Acquaintance Society”life view makes our country young people choked in a strange environment.Meanwhile,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salso run outof stream because of social rapid modernization.The altemations of the times brings about various problems at all levels in contemporary our country society,and make our country young people ill-adapted in terms of life view.Carrying out life view education in colleges can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ability to copew ith adversities and emergency cases,which is an importantmeasure to cope w ith their life view problem.
college;young people;college student;life view;education
G 641
A
1009-895X(2013)04-0000-00
2013-04-15
2012年度上海青年工作研究(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资助项目(沪团委发[2012]6号)
王新学(1974-)男,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音乐艺术教育。E-mail:wangxinxue200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