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伟,韩 彪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当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我国GDP长期快速增长和GDP崇拜过程中出现或伴随的一些问题,诸如产出①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市场机制不完善或“市场失灵”,非市场缺陷或“政府干预失灵”,贫富差距悬殊,国际分工劣势,浪费过度,经济系统非正常影响非经济系统等,并思考这些问题与GDP之间的关系,以及对GDP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影响。另外,人们也开始关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背景下是否存在并强调把有含金量的GDP作为经济增长成果总量指标,这是衡量经济增长成果的新思路,也是值得探索的新的研究领域。韩彪等在此之前已对中国GDP含金量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1],对GDP含金量概念的阐释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系统阐释中国GDP含金量概念,并对其合理性进行探析。
1.“金”含义的一般阐释
含金量的字面意思是所包含的纯“金”(纯“金”可视为含金量达100%)的数量或程度。在GDP经济内涵范畴内,鉴于GDP衡量经济增长成果这一专有功能的发挥程度,本文对GDP含金量的一般阐释是:GDP中符合人类价值判断标准的部分或程度。具体阐释是:GDP中符合人类某一具体、特定价值判断标准的部分或程度。人类一切行为,包括经济行为,都必然存在价值导向和追求,这也是经济伦理以及GDP核算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
我们说,“金”的一般阐释是价值判断标准,而“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本文中的价值是一般、广义的概念,包含但不特指经济学里的经济价值。在具体分析中,价值概念总体上应该是狭义上的,即经济学范畴内广义理解的价值。
2.“金”含义的具体阐释
我们把经济活动完整过程描述为:在嵌入非经济系统中的经济系统内,基于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各国劳动者利用各国资本组合,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具有某种预期合理使用价值的、旨在符合市场需求及按照市场价格交换的产出,并在其中一定数量的产出顺利实现市场交换之后,各生产要素获得相应的报酬,消费者(居民、企业和政府)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耗用掉其持有的可支配收入所购买的产出中包含的使用价值,最终不仅得到了维系生存与发展的效用满足,还向非经济系统排放经济活动过程产生的各类“无效产出”,如废弃物、污染物等。影响该过程顺利实现的强因素主要包括使用价值是否达到正常耗用的质量,市场交换是否顺利,市场价格机制是否完善,要素报酬是否公平分配,多国生产要素的参与,产出是否实际满足了消费者效用,经济系统活动必然在非经济系统内开展等。
基于“金”的一般阐释,“金”的具体阐释为特定的某种价值判断标准。本文现通过对经济活动完整过程的微观解构,提炼出下述七种特定的“金”②。
1.质量合格
质量合格是指符合预期质量水平。质量合格的GDP可视为纯“金”GDP。国内比较时,低于某一种质量标准的GDP含金量低于100%,符合则含金量等于100%,超越则含金量大于100%。国际比较时,设定一国质量标准为基准,某国的质量标准低于这一基准,则GDP含金量低于100%,符合则等于100%,超越则大于100%。在具体度量时,可以借助产出“合格率”、某些“坏的”产出等统计数据调整GDP。
参考现有文献中对“质量”概念的相关解释[3][4][5][6][7],质量有两层意思:一般质量指产出的法定质量规范或标准,强调有用性;扩展质量指某种认可的“好的”价值取向,强调性质。合格有两种类型:绝对合格指符合某一国内的法定规范或标准;相对合格指国家之间比较时符合更高的法定规范或标准。考虑到经济的总量结构体系要适合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规律[8],在相对合格研究中,要关注技术进步水平而导致的产出结构差异,比如某国能够生产而别国没有能力生产的产出、不同经济体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结构对GDP含金量产生的影响。
只有质量合格产出的经济活动才能纳入核算,质量不合格产出的生产、交换等一系列相关经济活动都不能纳入核算,至少要考虑质量不合格的产出不能代表质量合格时预期的使用价值含量,需酌情“折损”后纳入核算。扩展质量还客观存在一个“度”,指事故、自然灾害等部分由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并非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经济活动完整过程中,一定“度”的扩展质量问题存在是合理的,引起的相关产出也应该增进福利水平。
2.交换顺利
交换顺利是指产出在市场顺利完成交换。交换顺利的GDP才可视为纯“金”GDP。交换顺利在狭义上指全部产出实现了交换,广义上还可包括交易成本最优化标准。没有实现全部产出交换或者没有达到交易成本最优化标准的GDP含金量低于100%。国际比较时,交易成本最优化标准更高的国家GDP含金量高于100%。在具体度量时,可以借助“产销率”、社会供需差率(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差率)等统计指标调整GDP。
交换顺利的基本要求有:(1)基于经济人选择权的交换自愿性;(2)交换没有妨碍到第三人;(3)最低的交易成本(在广义上包含政府行政成本等制度成本);(4)趋近于全部社会产出实现了交换,以最大程度逼近经济总量供需均衡和社会总产出完全实现。另外,虽然核算实践中包括了非市场产出,但GDP本义应该只包括市场产出,因而交换顺利针对的只是市场产出。
3.价格体现市场价值
价格体现市场价值③指产出价格与其所反映的市场价值相等。价格体现市场价值的GDP可视为纯“金”GDP。价格大于市场价值时,视为含金量表现不足,含金量低于100%;价格小于市场价值时,视为含金量表现过度,含金量大于100%。在具体度量时,要考虑表现不足和表现过度两种情况在经济系统中的对冲,可借助影子价格调整GDP。
价格完全由成熟市场机制形成,不存在可识别的非经济因素影响,即可认为价格体现市场价值,强调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而不涉及经济体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活动的覆盖范围。在国内,价格完全由国内市场决定。国际比较时,价格应该与国际市场决定的、与国际市场价值一致的市场价值一致。汇率是货币之间的价格,国际比较时应该包括汇率的影响。另外,社会产出性质不同,比如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会导致其合理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因而,价格完全由成熟市场机制形成是价格体现市场价值的一般要求,对于一些特殊市场应该具体分析。还需要考虑市场短缺或者过剩情况。一般而言,短缺经济中的价格会高于过剩经济,同一产出在GDP数据中表现出不同的数值。
4.人际公平
人际公平④指GDP分配达到人际的合理公平程度,强调要素所有者之间收入差距合理,呈现结构性均衡。人际公平的GDP可视为纯“金”GDP。当达到合理的人际公平程度时,可视含金量为100%;达不到合理人际公平程度时,可视含金量低于100%。在具体度量时,可以借助基尼指数等统计指标调整GDP(比如由于等价交换原则保障了要素所有者合理的要素价格或报酬这一基础性收入,应该考虑要素收入市场性调整因子)。
人际公平不同于“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后者是强度相对指标,与社会成员收入的绝对平均数指标同类,从中看不出收入分配差异。可见,平均数指标不符合人际公平的内涵,收入的人际公平不能被收入的绝对数增长所替代。此外,后者缺乏合理的政府、居民和企业分配比例模型,无法对不同的值进行优劣评估。后者强调居民税后收入比重,从公开的材料看,在逻辑上缺乏理论前提:分配比例测算方法[9]及其合理边界的判断[10][11]。若居民税后收入比重占到100%,按照该解释,含金量最高,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经济。
5.本国收入
本国收入指本国生产要素分配得到的GDP。本国收入即可视为纯“金”GDP。一般而言,在不考虑本国收入与外国收入比例合理化标准的情况下,其含金量的大小是本国收入所占比例(或者说广义经济成果归属本国国民的程度)的大小,本国收入所得比例越大,含金量就越大;反之,本国收入所得比例越小,含金量就越小。在具体度量时,可借助国际收支核算和国际头寸核算框架,比如其中包含的经常交易账户、资本交易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等统计指标调整GDP。
本国收入中所包含的直接分配指国内生产要素参与生产,按照要素贡献参与产出分配而得到的报酬,即本国要素份额。间接分配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不利的贸易条件导致对国外消费者基于相对价格的“补贴”,而本国只获得了相对于资源和环境耗损低得多的利润;二是在更广义的视角下,国外生产要素参与本国生产的直接效应(如促进发展本国在国外生产要素未参与前不能发展或相对落后的产业、形成本国资本等)和间接效应(如促进技术溢出和扩散、经济制度变迁等外溢效应、赶超效应等),以及促进本国分配不公平、失业等负面效应,都是不容忽略的本国收入。这一点对于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最为明显。
6.实际使用
实际使用指产出的使用价值充分被耗用。实际使用的GDP可视为纯“金”GDP。交换之后的产出内含的使用价值全部被耗用,意味着效用全部实现,可视含金量为100%,否则,可视为含金量低于100%。在具体度量时,可基于浪费产出绝对量或者机会成本角度,借助有关生产能力闲置率或空置率、浪费比例的经济调查数据等调整GDP。
实际使用强调的是交换顺利之后质量合格产出中包含的最大使用价值确实被耗用,要求避免主观性浪费所体现的不必要的效用损失。浪费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完全没有耗用;二是边际效用没有实现最大化,强调的都是不充分耗用。生产浪费指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未被完全耗用或边际效用没有最优,比如超消费投资带来的生产能力闲置,脱离实际不能落实的政策,政绩工程、低效建设和重复建设,沉没成本性质的被动积累,资本形成有效性差等。生活浪费指生活消费品使用价值未被完全耗用或边际效用没有最优,比如餐饮服务业的食品浪费或过量购买奢侈品等。
7.正常外部影响
正常外部影响指经济系统对于非经济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稳定性没有根本影响。正常外部影响下的GDP可视为纯“金”GDP。其含金量的大小,按照正常外部影响的大小来度量,即正常外部影响越大,则含金量越大;正常外部影响越小,含金量越小。不妨设当正常外部影响为0时,含金量达100%;正常外部影响小于0时,含金量低于100%。由于非经济系统在经济系统活动之前拥有自身的平衡和稳定状态,可以不考虑人类行为对于非经济系统原先状态具有的优化作用,因而不存在外部影响大于0的情况,含金量不会大于100%。在具体度量时,可借助没有内部化的外部成本等统计数据调整GDP。
正常外部影响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不能打破原先平衡。对于社会系统,不能以牺牲必要、起码的非经济福利(闲暇、文化传承和道德修养等)为代价提高经济福利。对于自然系统,经济活动不能造成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等资源和环境非正常耗损。正常耗损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非正常耗损是人为有意造成的。包括生物多样性破坏在内的局部生态环境退化和失衡、某种资源枯竭、社会基本道德严重滑坡等属于非正常外部影响。其原因可能是不合格产出质量的影响(如污染物),但即使是质量合格产出也存在对资源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问题(如过度开发导致某种资源衰竭)。
1.“金”的特点
七“金”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主观性指“金”其实是人类的某种意识、愿望和主观判断;客观性指人类对于“金”的认知来源于经济实践,同时也必须要与实践比较。
(2)静态性(绝对性)和动态性(相对性)相统一。静态性指人类在其特定发展阶段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动态性指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在国别比较时,也存在相对更高或更低的价值判断标准,使价值判断标准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
(3)独立性和关联性相统一。独立性指单一视角下都直接影响了经济活动完整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基于单一视角的“金”有其特殊性;关联性指单一视角下的“金”之间具有某种依赖关系,任何两个视角都有可能存在密切关系,多个视角之间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交叉关系。
(4)经济性和伦理性相统一。经济性强调西方经济理论框架下的生产效率追求,侧重于手段导向;而伦理性则指在经济伦理范畴内的道德判断标准,侧重于目的导向。
2.“合金”设想
各“金”不仅包含于经济活动的完整过程中,而且相互依赖。一方面必须同时存在,比如质量合格和交换顺利之间不能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相辅相成,有“1+1>2”的效果。比如人际公平和实际使用是正相关关系,分配更加公平时,产出将分配到更多人手中,则实际使用的可能性越大。基于“金”的特点,各种“金”将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中聚合,构成经济活动完整过程,使单独的每个环节或角度升华到一个更大系统和平台上。融合每个“金”的过程,是“合金”过程,构成对GDP含金量中“金”含义的综合性探析。在“合金”基础上,可通过多维指标合成,建立一个融合七“金”的GDP含金量计量模型和指数,进而得出中国GDP含金量的数值及评价。
合理性分析旨在阐述从上述视角探析“金”含义的原因、出发点和逻辑原点等。
第一,一般质量方面,GDP核算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差异。GDP核算理论充分考虑了产出的一般质量: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不存在一般质量问题,包括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要求的顺利交换过程中;生产法核算要求以验收入库作为产出质量合格的标准,但实践中,存在产出出厂之后合格率不足100%的现象;有限理性的实际条件下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质量不合格产出的顺利交换,这些可以反推出生产环节并没有完全剔除质量不合格产出及其引发的相关产出(其中应该有一部分是不可测经济系统的产出)。
第二,扩展质量方面,GDP核算理论与实践之间也存在差异。一般认为GDP核算理论忽视了劳动的有效性与无效性,没有分辨产出的质量因子,使GDP包含了一些对福利没有正向贡献的产出,典型例子有“破窗”理论和“挖瓶”思想。实践中表现为事故、自然灾害或灾后重建,以及诸如主观责任不够和社会犯罪体现的“人祸”等具体形态。但根据三方等价和市场性原则,这些其实是可以被即使是有限理性经济人所识别的,因此GDP核算理论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而只是隐含考虑了产出的扩展质量。
第三,国民财富与质量具有正相关性。如果一国所形成的固定资本质量不好,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那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多也许都不能有效地提高其国民财富[12]。一般质量合格的产出会达到使用年限,扩展质量不合格的产出没有必要讨论其使用年限,因而与本文所提的质量概念内涵一致。“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应该理解为质量不合格,不属于“实际使用”中的浪费现象。
第四,本文提的质量概念并未重复。已有的类似质量概念主要有:GDP不能衡量产出质量改善对福利的影响,如更新换代迅速的计算机或手机,质量提高,价格降低,GDP数据相对减少[13][14];物价质量指数衡量仅因产出质量变化而引起的“虚拟”价格变化幅度[3](P147);国民经济核算把质量差异造成的价格差异归结为物量因素[15]等。已有文献中的质量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而本文中的质量是既定技术条件下的。质量合格视角关注生产过程对预期合理使用价值是否实现,而现有类似概念关注在不同的预期合理使用价值实现以后对于价格的影响。
第五,还需加强研究本国质量问题、国际比较时质量差异是否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经初步分析,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市场中产出质量问题不能充分、及时反映在价格中;市场也只会对质量合格产出定价,不会给质量不合格产出定价。国际比较中,价格也没有充分反映质量,比如美国住房质量要比中国好得多,但质量差别仍然远远难及价格上的差别[16]。
总之,GDP核算理论和实践没有充分区分产出的质量因子,从而与现实经济中产出质量问题频发以及国民财富有效累积不足现象具有联系,这要求从质量合格的视角探析“金”的含义。
第一,GDP核算理论与实践具有差异。GDP核算理论均要求产出交换顺利,包括依赖于市场经济制度;生产法中生产者价格本质上是市场价值;支出法和收入法中GDP是交换完成之后的结果;三方等价和市场性原则。但实践中,以产出验收入库为界限核算生产成果,库存产出参照当期出厂价格等做法表明没有以实现交易作为核算生产成果的依据[17][18]。
第二,存货指标具有缺陷。存货增量越大,GDP越大。一般产销率越低,存货增加越多,表明产出在市场上顺利交换的份额越少,生产效益也就越低[19]。此外,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总量失衡和总供需差率长期存在[20][21],其中应该隐含了大量产出没有顺利交换,尤其是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
第四,交易成本的存在不容忽视。经济活动中存在与交换不顺利相关的“无效成本”,如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不合理的税外收费和不必要的审批造成的各种费用等[22]。据估计,我国商务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政府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制度条件,产生了相应的交易成本,比如行政单位臃肿和低效率导致的偏高行政成本、腐败损失等[23]。
总之,GDP核算原理要求产出实现顺利交换,实践中却没有对此充分体现,甚至通过增加存货来拉高GDP数据,相对过高的交易成本也普遍存在,这就要求从交换顺利视角探析“金”的含义。
第一,采用价格代替市场价值的统计方法必然要求价格体现市场价值。在GDP所依赖的市场经济价格机制下,价格反映各种产出的相对经济价值和资源稀缺性,价格成为市场价值的同义词。反映在核算理论上,GDP是价值型核算,其中价格是同度量因素,代表了单个产出的市场价值。
第二,价格体现市场价值的条件不足。价格体系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GDP数据的真实性。通常认为,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形成的价格体系才是最为合理、可信的[24],但目前我国存在非经济因素影响下的价格机制和价格体系扭曲现象,这些非经济因素包括价格管制性因素(如行政计划和垄断、财政补贴、政府调价等)、人们的预期行为、信息不完全、价格歧视等方面[25][3](P146)[4](P373)[24](P29-30)[26][27]。
总之,GDP核算理论要求价格完全由市场形成,但现实中普遍存在着价格扭曲,这要求从价格体现市场价值的视角探析“金”的含义。
第一,收入越高,分配越均等,经济福利就越高。经济福利即 “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以货币测量的那一部分社会福利”⑤,每个人的经济福利又由其所得到产出的效用构成[28]。“相对收入理论”、“社会比较效应”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表明,GDP不能被公平分享,会导致“增长性贫困”[29]。事实上,经济增长产生的“波及效应”和“涓滴效应”并不显著,无法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问题。
第二,收入分配不公平降低了有效总供需水平。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同一时期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总是高于高收入阶层,而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决定着消费对GDP影响的大小[30][31]。GDP分配越公平,则社会平均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从而社会有效需求规模越大,最终GDP在有效需求规模扩大的拉动下增长越大。另外,过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将严重削弱处于 “边缘化”的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以及其扩大再生产的自有资本和信贷可能,从而使社会总供给下降[31](P25)。
第三,GDP没有充分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在GDP形成过程中,市场交易的平等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已经保障了各种生产要素基于等价交换的收益权利。虽然收入法GDP核算是基于分配角度的,但一般认为,GDP只是利用几种收入形式反映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完整反映收入初次分配,更不能反映收入再分配,从而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32]。
总之,GDP人际公平分配能扩大社会有效供需规模,增加经济福利,但GDP没有充分反映人际公平分配状况,这就要求从人际公平视角来探析“金”的含义。
第一,GDP不能反映本国收入状况。本国要素收入符合经济发展的目的[33],体现本国国民福利[34],促进本国国民财富增长[35],因而才具有实质意义。但根据领土原则,GDP只能用于反映发生在某国(或地区)领土内的经济总量,不能区分本国与外国生产要素的贡献。于是输出国生产要素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只能通过输入国的GDP得到反映;输入国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外国生产要素,能实现短期内GDP快速增长[36]。
第二,我国的外国收入比重大。外国投资在我国制造“中国GDP”,但利益却通过初次分配、出口等途径输送到外国[37]。据估计,我国GDP的30-40%属于外国投资者[38]。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0-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总体均保持在约50%的水平。
第三,外国生产要素具有积极、消极效应。根据新古典主义理论,外商投资由于提供输入国所需的生产要素、促进出口以及跨国公司的外部效应等作用促进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技术溢出理论表明,外商投资在微观上也具有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和培训效应。而根据激进主义理论,外商投资具有加强贫困、失业和损坏输入国经济自主性和政治独立性等负面作用[39]。此外,对于输入国环境和资源也可能产生负外部性,促使“中国制造”背后的资源和环境耗损非正常化。
总之,生产要素输入国作为理性经济人,通过引进外国生产要素拉动本国GDP的增长时,需要立足于本国考虑收入和成本,这要求从本国收入视角探析“金”的含义。
第一,GDP核算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实际使用。耗用的价值或者沉淀和积累于人的身体内,或者为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3](P107)。实际使用的程度代表了GDP实现的最终效用水平。但GDP核算理论的“边界”止于交换顺利完成,没有考虑“边界”之外的产出是否被有效耗用,只是从理性经济人假设保证产出可以满足人类效用。此外,效用理论的一个前提是效用与产出的一致性。
第二,浪费现象在我国已成普遍现实。比较突出的如在投资领域,主要有“马路”工程、“拉链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短、平、快”工程、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等。生产能力长期闲置⑥,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投资,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也是许多人感到生活水平提高不如经济增长快的根本原因[40]。而在生活中的浪费更是不足为奇,比如某些陈规陋习造成大量的不必要浪费,我国每年各类筵席上被废弃的食物至少达10%[41]。
总之,GDP核算理论没有考虑实际使用,普遍存在的浪费现象表明GDP数据代表的最终效用水平存在虚高可能,这要求从实际使用视角探析“金”的含义。
第一,经济系统和非经济系统之间联系密切。自然资本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投入,自然环境是生产和消费活动所排放废弃物的主要处理和收纳场所。社会系统也为经济活动正常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因此,从实践看,经济系统客观上呈现嵌入非经济系统的状态,经济系统对非经济系统的影响属于GDP自身范畴之内。
第二,GDP增长具有二重性。生产二重性指生产过程中质量合格产出和其它产出(如污染物、废弃物等联合产品)同时被生产的现象。GDP增长也具有二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福于人(包括当代和后代),也可以造祸于人;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造福与造祸并存,正效应与负效应皆有[42]。二重性导致经济增长与外部影响关联度明显。
第三,GDP核算理论和实践均没有涉及外部影响问题。虽然GDP遵循西方经济学资源稀缺假设,资源稀缺问题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因而GDP隐含考虑了环境和资源问题,但GDP核算的一个理论前提是生态和资源的价格为零,资源与环境因素游离于经济活动过程之外,可见GDP不能反映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43][32](P17)[44]。GDP 也不衡量闲暇,只要人们能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GDP就在增长,其中不把闲暇当成本[45]。
第四,我国GDP增长过程中存在外部影响非正常化。自然资本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46]。而在社会方面,非正常外部影响比较复杂。可以从闲暇时间缩短带来的问题,比如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城市职业病增多,预期寿命相对缩短,人际疏离,以及在GDP崇拜格局下社会基本道德和价值观异化,优秀传统文化缺失,人际关系物本化,社会事物普遍商品化等现象捕捉非正常外部影响方面的相关信息。外部影响非正常化不仅通过增加经济增长“成本”使GDP数据缩水,还通过将应对外部影响非正常化的举措,如治理环境污染等计入GDP数据中,使GDP“虚增”,如此一降一升,大大影响了GDP含金量。
第五,正常外部影响与外部性理论及绿色GDP理论有明显区别。外部性理论仅仅指出了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外部效应对于非经济系统产生了不良影响。绿色GDP一般则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二者都没有考虑到经济系统对非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理论上存在很高的外部成本,很高的GDP,很高的绿色GDP,但同时非经济系统稳定性遭到根本破坏的情况。
总之,GDP增长二重性要求审视经济系统与非经济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而GDP核算不仅在理论上没有涉及外部影响,还在实践上促进外部影响非正常化的发生,这要求从正常外部影响视角探析“金”的含义。
注:
①产出、商品、产品等相似概念在本文中统一为产出概念,指GDP所衡量的产出。
②考虑到GDP含金量本质上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随着社会经济和认识的动态变化而呈现动态性,对GDP含金量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界定存在相当难度,本文提出的七种特定的“金”,属于阶段性探索的结果。
③社会价值、交换价值和市场价值等概念在本文中统一为市场价值。
④这里公平并不与平均直接对等。一般解释认为,“公”为公正、合理,“平”指平等、平均。因此,公平虽然表现为平均化的结果,但更加注重了平均化结果的形成机制和合理化程度。
⑤这是庇古的定义。见 “(英)亚瑟·赛斯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著.何玉长、丁晓钦译.福利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P18)
⑥GDP锦标赛的晋升机制是诱发产能过剩的原因。见王晓姝,李锂.产能过剩的诱因与规制——基于政府视角的模型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9):40-49.
[1]韩彪,周光伟.中国GDP含金量研究文献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2012,(5):95-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06.
[3]杨缅昆.GDP及其扩展核算研究概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46-147.
[4]宋小川.中国的GDP及若干统计问题[J].经济研究,2007,(8):21-30.
[5]张焱,寻翠翠.述评:对GDP核算体系缺陷的辩证思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6):29-32.
[6]林丕.略论 GDP 增长的三种类型[J].新视野,2010,(6).
[7]杨缅昆.国民福利:诺德豪斯—托宾核算模式评析[J].统计研究,2007,(5).
[8]郑栋才.论经济的总量结构体系要适合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规律[J].广东社会科学,2007,(2):37-44.
[9]尹艳林,彭志龙.宏观收入分配的理论与方法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0,(39):10-15.
[10]张道根.论收入分配对经济总量增长的牵动和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1990,(5):2-8.
[11]李济广.劳资分配比例合理程度判断与优化目标[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18-121.
[12]许宪春.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和使用GDP[J].北京统计,2003,(7):8-10.
[13]李冻菊.论GDP的作用、缺陷与改进[J].财贸研究,2002,(5):5-8.
[14]吴敬辉.关于GDP局限性的认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21-22.
[15]高敏雪,李静萍,许健.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3.
[16]梅农·戈登,罗飞,汪争平.按西方的计量原则和价格衡量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1,(3):73-79、111.
[17]徐学初.GDP核算基础账户平衡控制方法探讨[C].载于探索与创新七:第十二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8]李美满.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若干问题 [J].统计研究,1987,(2):35-39.
[19]彭志龙.从存货变化看我国市场化进程[J].宏观经济管理,1999,(10):28-29.
[20]周荧,刘世平.对宏观经济总量控制的一点看法[J].宏观经济研究,1990,(11):37-42.
[21]李强,彭志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总量指标的变化特点[J].宏观经济管理,1995,(9):20-24.
[22]秦朔.告别GDP崇拜——中国发展的一种解释[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3]李康.浅议行政效率与 GDP[J].职业圈,2007,(17):16、18.
[24]魏凤春,于红鑫.中国GDP缘何被低估[J].新财经,2004,(10):29.
[25]杨林枫.宏观经济的总量失衡与治理整顿[J].当代财经,1990,(6):40-44.
[26]许华丰,潘竞贤.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国际比较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框架思路[J].江苏统计,1996,(4):15-17.
[27]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GDP核算中的价格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0,(5):3-11.
[28]杨缅昆.绿色GDP核算理论问题初探[J].统计研究,2001,(2):40-43.
[29]刘有斌,庞永红.防范“增长性贫困”的城乡收入差异评价与对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1):104-111.
[30]李万茂.收入分配差距是如何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J].统计研究,2001,(7):4-8.
[31]欧永生,梅宏明.从“以GDP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6):24-25.
[32]许宪春.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客观评价GDP[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3):10-17.
[33]童雪晖.关于国民收入核算原则的思考 [J].求实,2006,(S2):154-155.
[34]丛亚平.世行调低中国GDP专家认为用GNP衡量更适合中国[EB/OL].新华网.2008年1月14日.
[35]张家林.不要忽视 GDP 的局限性[J].江南论坛,2003,(8):19.
[36]陶开宇.关于GDP指标含义缺陷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03,(8):55-56、58.
[37]李传殿.江苏GDP含金量低于浙、沪的原因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1,(7):81-82、88.
[38]仲大军.GDP增长到哪儿去了?[J].社会科学论坛,2012,(1):82-87.
[39]吕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GDP影响的跨期分析[J].科学咨询,2005,(5):22-24.
[40]彭志龙.提高消费率势在必行[J].宏观经济管理,1999,(1):21-23.
[41]张国平.试析我国GDP增长中的无效成份及其改善方向[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4):107-109.
[42]林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代价和正负效应的思考——兼论建立“绿色 GDP”考核指标[J].红旗文稿,1996,(16):7、16-18.
[43]王德发.绿色GDP: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4]李金早.告别GDP崇拜[M].商务印书馆,2011.
[45]陈海涛,徐红军.试论GDP的缺陷及其修正[J].经济纵横,2006,(6):33-35.
[46]诸大建,朱远.循环经济与自然资本稀缺条件下的中国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4):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