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写作”叙事性诗学的源起与倾向

2013-04-06 20:00:22孙基林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遗照王家写作者

孙基林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新时期诗歌书写中弥散的叙述性思潮,显然一开始就伴随着第三代诗歌发生、成长的过程而萌发、浸润,进而不断延展、壮大,以至于最终形成影响整个诗坛与其书写走向的叙述性潮流。就叙述性这一诗歌书写方式或作为思想方法的一种修辞形态而言,大量诗歌文本和写作实践可以证明,它已然衍生出并不相同的诗学倾向和形态特质。虽然本人并非完全认同所谓上个世纪90年代诗歌给诗坛带来了“叙事性”这一似乎已成定论的判断和思维范式,但也并不否认知识分子写作所形塑出来的特有的诗性思维方式、叙事性形态、艺术质地及其诗学价值。

就发生学的逻辑前提和内在理路而言,知识分子写作发生的源起或温床显然是与上个世纪90年代存在的社会历史情势及其文化状况有关。而从诗学上说,或许更深一层也更内在的逻辑动因则来自于对80年代所谓二元对立模式、非历史性诗学与青春期写作的反思、纠偏。对此,需要首先厘清和考辨的基本问题是:知识分子写作者对其所置身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状况的认知以及这个时代之于诗歌写作的真正动因究竟如何?写作者身份的确立与立场选择是怎样的?知识分子写作者为何选择了叙事性这一思想方式和修辞策略?

可以发现,诸多论者在对此进行论说时,大多以欧阳江河写于1993年初的《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作为论证和言说的理据。的确,这是一篇“知识分子写作”的历史性文献。它开篇便直陈和言明了一个知识分子写作者所面对的严峻历史困境和写作现实:“对我们这一代诗人的写作来说,1989年并非从头开始,但似乎比从头开始还要困难。一个主要的结果是,在我们已经写出和正在写的作品之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中断。诗歌写作的某个阶段已大致结束了。许多作品失效了。就像手中的望远镜被颠倒过来,以往的写作一下子变得格外遥远,几乎成了隔世之作……”注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载欧阳江河:《谁去谁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这确乎是一件非期然而降临的严峻的历史境遇,那种恍如隔世的体验、感受是如此清晰、鲜明!不独欧阳江河如此,程光炜、西川、洪子诚等学者或知识分子写作者的感受也概莫能外。在《不知所终的旅行》这篇《岁月的遗照》序文中,程光炜曾极具感性又不无感染力地回溯和描述了早在1991年初在湖北武当山与诗人王家新相遇时的触动和震撼!他说当他看到诗人王家新不久前写就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反向》等诗歌作品时:“我震惊于他这些诗作的沉痛,感觉不仅仅是他,也包括在我们这代人心灵深处所发生的惊人的变动。我预感到:八十年代结束了。抑或说,原来的知识、真理、经验,不再成为一种规定、指导、统驭诗人写作的‘型构’,起码不再是一个准则。”[注]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载《岁月的遗照·导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6、17页。而西川则告白说:“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以及我个人生活的变故才使我意识到我从前的写作可能有不道德的成分:当历史强行进入我的视野,我不得不就近观看,我的象征主义的、古典主义的文化立场面临着修正。”[注]西川:《90年代与我》,载王家新等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对此感受、认知同心共振的洪子诚先生,也曾动情地描述他在1990年大年三十晚上于倾听英国作曲家布里顿一支有关战争的交响曲时所产生的沉痛感,他说:“那时,我也产生了类似程光炜的那种感觉,这一切似乎在对我们提醒,我们的生活、情绪,将要(更准确些说是‘已经’)发生改变。”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他“并没有试图对这种感觉进行清理”,只是到了后来,当他在西川的诗集《天意如此》的“自序”中读到“当历史强行进入我的视野”这行文字时,他说:“才稍稍明白当时所承受的,大概就是这种‘强行进入’的重量。”[注]洪子诚:《诅丧的“九十年代”的可能性》,《珠海》1997年第6期。由此可见,这些看似感性的描述性话语,其实均来自于深邃而又沉潜的内在性触动和感悟,它的真切含义在于指认,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和文化阶段的80年代戛然结束了,而时代不得不又来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的关口,基于社会生活样貌和人类自身生存经验之互文关系的诗歌写作,当然也不能不以新的姿态、面向和新的话语方式作出应有的反应。

这从源起的层面说,自然首先关涉诗人对社会历史和时代进程的感受、判断和认知。在知识分子写作者看来,一个时代的进程和业已形成的社会历史形态至此已终结了,由此并发生了深刻的历史迁变和文化断裂。而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断裂甚至转向,使得一代人过往的写作和处理生活的方式失去了合理性,从而产生了深刻的合法性危机。在他们看来,若落实到具体的艺术认知层面,它事实上是指基于80年代历史现实的意识形态对立性写作、回到生活本身的非历史性诗学以及耽于幻想与激情的乌托邦式青春期写作,在90年代的现实语境里已然失去了写作的效力,不再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以及历史的和诗学的内在价值。对此,一些知识分子写作者和论述者均曾作出过清晰明确的表达。比如,欧阳江河在论及80年代对抗主题的写作在90年代的历史境遇时,曾从写作和阅读期待等不同层面论述了此类主题写作的不可能性:当某种历史景观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时,我们发现写作根本“无力做出真正有效的反应”,除了写作者内在层面的无力感等精神因素之外,现实存在的困境也不无原因:一是继《今天》之后写作的诗人普遍存在的“影响的焦虑”,使他们不大可能简单重复朦胧诗那类对抗性写作;再就是对抗诗歌的接受群体也不复存在,因而失去了对抗诗歌的阅读期待。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原因,可能在于人的本性、命运和诗歌的本质层面:“抗议作为一个诗歌主题,其可能性已经被耗尽了,因为它无法保留人的命运的成分和真正持久的诗意成分,它是写作中的意识形态幻觉的直接产物,它的读者不是个人而是群众。然而,为群众写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注]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 载欧阳江河:《谁去谁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36页。当一种主题与其可能性被抽空耗尽之后,它只能成为一个空壳或某种应景的仪式,更无法面对一个新的时代语境的应然性。这是一个个人化写作和为个人而写作的时代,自然那类所谓为群众写作、为时代写作的意识形态对抗性主题,既无法保留个人的命运和经验成分,也无法让其持久地闪烁着诗意的光芒,故失去了写作所应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程光炜在《不知所终的旅行》中也有这样的体认:“无论是十七年的诗歌、朦胧诗歌还是八十年代的诗歌,社会的正面或反面的存在,即是其写作的根本性思想逻辑。”“九十年代诗歌希图打破的正是这样一种写作中的意识形态‘幻觉’。它把写作的根基建立在对这个思想逻辑的根本怀疑上。”[注]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载《岁月的遗照·导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6、17页。因此,在他看来,90年代诗人所做的,即是对“两种诗歌态度”的纠偏工作:“一种是服务于意识形态或以反抗的姿态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态度;另一种是虽然疏离了意识形态、但同时也疏离了知识分子精神崇尚市井口语的写作态度。”[注]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载《岁月的遗照·导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6、17页。所谓“以反抗的姿态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态度”即是前此所指以对抗主题的写作为旨归的朦胧诗人的态度;而后者所指疏离了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精神之后回到日常生活、呈现市井口语色彩的则是“第三代诗歌”,这同样也是知识分子写作者所要面对、偏离和超越的重要写作向度。这在西川《答鲍夏兰·鲁索四问》中也说得很明白:他的诗写选择和所作所为,“一方面是希望对当时业已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进行校正,另一方面是希望表明自己对于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正统文学和以反抗的姿态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朦胧诗的态度”[注]西川:《答鲍夏兰·鲁索四问》,载西川:《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在他们看来,朦胧诗对抗性写作的失效性已不言自明,而第三代诗歌的失效性和缺失则在于,他们不仅疏离了处于权力位置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而且也同时疏离了与历史、与社会存在之间的某种联系,失却了本应有的那份责任和担当,把自己仅仅抽身为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或以语言为本体的形式主义存在而已,这被称作是“不及物”的。就如臧棣所指出的,如果说“朦胧诗基本上是用语言与存在的事物搏斗”,那么后朦胧诗尤其是第三代诗歌,则“迅速裂变成一种语言自身的行动”,“写作从对语言的清除行为直接指向它自身,丧失或者说自愿抛弃了对其他目的的服务。由此,汉语现代诗歌写作的不及物性诞生了”[注]臧棣:《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载王家新等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第203-204页。。王家新在《阐释之外:当代诗学的一种话语分析》中也这样认为:“多年来在中国现代诗歌写作中占支配地位的,一直是一种非历史化的诗学倾向及‘纯诗’模式。出于对历史的反拨,70年代末人们提出了‘回到诗本身’,‘让诗歌成为诗歌’的主张,这本来无可非议,然而许多人在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同时却又陷入了另一种虚妄。到了80年代中、后期,‘语言本体’以及罗兰·巴尔特的‘不及物写作’更是被片面理解并被抬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上……”[注]王家新:《阐释之外:当代诗学的一种话语分析》,载王家新等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第281页。他看来,正是所谓“语言本体”、“不及物写作”的片面强调,使得现实与历史成了诗歌之外的间离物,“文本与语境老死不相往来,据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艺术的‘纯粹’或‘自足’。”这是知识分子写作对第三代诗歌“语言本体论”思想及其诗学的理解和阐释,也是他们由此出发,着力倡导所谓“及物性写作”的基本诗学背景与逻辑前提。可事实是,如果从字面读解与其理论的实质上解析,这却是知识分子写作者的一个误读。因为第三代诗歌的语言本体论,是在摆脱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论思想之后回到语言、生命与事物一体同构的本体论诗学,而回到语言也即回到事物本身,这不仅仅是及物的写作,而且还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只是知识分子写作者们没有顾及这一点,他们仅仅看到了回到语言之后的纯粹形式主义倾向,或者在他们的认知里,第三代诗歌所谓的“物”仅仅是些被形式绑架的微小之物,这与他们放大之后的宏伟事物相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显然,知识分子写作者是从另一诗学维度上来理解及物性写作的,所谓“及物”,即是让诗具有触及现实的锋芒、质地,甚至历史的广远和深度,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历史性诗学”。所以这里的“物”,是历史、社会、处境、记忆、沉痛、经验等等,所谓“及物性写作”也即是指写作所应具有的处理历史、现实与个人经验的一种能力和方式。或许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知识分子写作所谓及物性的真实含义,也才能理解他们究竟要超越的是什么?指向的是什么?

而海子的写作是另一个向度,作为后朦胧诗的代表性诗人,虽然他与欧阳江河等诗人那样都曾有过史诗倾向,但由于海子对农耕时代的过度缅怀,对宏大历史的过度幻想、神化,结果疏离了现实的尘埃,以过分高蹈神性的倾诉方式,将青春期的浪漫激情与乌托邦幻象抛洒到极致,并且以其神圣大地的仪式,完成了与天启的对话、穿越。正如陈晓明所说:“诗人海子一直写作一种形而上的超越现实的诗”,在倾诉中让“灵魂直接与神祗对话”,海子于1989年3月的死亡,“与其说是一次告别、一次结束,不如说是一次重新开始的序幕。海子已经把过去的时代变成死亡,人们可以以任何方式否定拒绝那个过去的时代,这就为人们重新开始找到思想基础,这正是人们期待的”[注]陈晓明:《词语写作:思想缩减时期的修辞策略》,载王家新等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第94页。。在知识分子写作者和理论阐释者所认知及设定的视域里,第三代诗人的生命激情与运动情结,多少带有青春期写作的特质,而回到语言本身的“语言本体论”,又有不及物的纯诗倾向;而海子诗歌的纯粹性、弥漫的激情和向着远处的乌托邦想象,更是具有纯诗和青春期写作的特点。这些显然是一种历史性诗学所要摒除的非历史性元素和修辞倾向,由此不仅可以将诗歌从80年代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模式中解放出来,重获现实的合理性,而且也可将诗歌拉回到社会和历史的语境之中,获得书写经验及在复杂的历史中重构诗意的能力。

对社会历史和诗歌修辞的认知价值,归根结底还在于认知者的行为和写作本身。而要身体力行于这类认知性实践,首先面临着一个写作者身份的确立,以及立场与路径的选择问题,这是由此出发的关节点。出于使命意识、承担精神和责任感,他们首先确认了写作中应有的知识分子身份、立场以及应葆有的那份知识分子性。正如程光炜所言:“它要求写作者首先是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和立场的知识分子,其次才是一个诗人。”[注]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载《岁月的遗照·导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2、3、3页。在对80年代诗学纠偏这一历史进程中,诗歌写作尤其需要一种诗人的独立自主性精神,“在当代诗歌无比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性’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屡屡受挫的未完成性话题”[注]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载《岁月的遗照·导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2、3、3页。。这里所谓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性”,首先应具有个人独立性,而个人独立性,“不仅包括了个人也不排斥历史的存在”,他“不等于个人英雄主义却坚持个人思想的独立”,他始终相信写作“应该是个人的而非‘他者’的灵魂行为”。只有如此,才能获得“一种不再‘被叙述’的话语的权力”和叙述历史、叙述他人及自我的非凡能力。[注]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载《岁月的遗照·导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2、3、3页。这是知识分子写作不竭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指向,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分子写作也是一种个人化写作,是一种回到个人而又超越个人的个人化写作。或许正因如此,欧阳江河在谈及作为知识分子诗人的身份时说:“我们的身份是典型的边缘人身份,不仅在社会阶层中,而且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我们也是边缘人,因为我们既不属于‘专家性’的知识分子,也不属于‘普遍性’知识分子。”[注]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 载欧阳江河:《谁去谁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237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可被看作一群自由知识分子,而这类自由知识分子,却又有着固有的属性和气质。正如程光炜所说,“事实上,知识分子写作不是通常而言的阶层确认,而是对当代思想文化中种种‘知识分子’概念的驳难、质疑,以期在更宽阔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加以修正。这种‘修正’的工作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作为一个诗人,他必须坚持一种理想化的灵魂状态;第二,在这同时他深切地意识到了,坚持这一状态之不可能。”[注]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载《岁月的遗照·导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2、3、3页。正是这所谓‘不可能’的坚持,体现了知识分子写作的悖论色彩和尴尬状态,同时也呈现出这一写作的价值向度:“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他与它必须时时证实双双的‘在场’,并不容置疑地去追求双方在场所可能达到的最紧张的想象与幻觉的张力。”[注]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载《岁月的遗照·导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2、3、3页。也如欧阳江河所说:“它并不提供具体的生活观点和价值尺度,而是倾向于在修辞与现实之间表明一种气质,一种毫不妥协的气质。””[注]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 载欧阳江河:《谁去谁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237页。正是此种气质、双双的在场性以及前此对不及物写作的批判旨向,使得叙事必然地成为了知识分子写作的逻辑结果和修辞选择。正如西川所谓叙事的“不可能性”所揭示的:“按照物的本意,按照我的阅读背景,当代诗歌应当在伦理和哲学空缺的条件下对社会、历史、生活作出再判断。然而再判断的努力遇到了挑战……其结果,是再判断只能停留在陈述的层面上。这样,叙事并不指向叙事的可能性,而是指向叙事的不可能性,而再判断本身不得不留待读者去完成。这似乎成了一种‘新’的美学。”[注]西川:《90年代与我》,载王家新等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264-265页。叙事的再判断是可能的,可在这里却恰恰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一个空缺和任务,也正是这种“不可能性”,成就了知识分子写作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由双双在场所达到的“想象与幻觉的张力”以及诗性意蕴,由此也揭示了叙事的诗性如何成为可能的一种路径。

知识分子写作叙事性话语的运用,自然也不乏对诗歌艺术功能性的认识与实践,比如西川在谈到对生活题材进行处理时认为,诗歌不是直接复述生活,它在质地上应获得与生活相对称、相较量的同等位置,由此“诗歌写作的具体手法上,一物可以‘破’一物,一词可以‘破’一词,一种结构可能‘破’一种结构。这‘破’,就是处理。在抒情的、单向度的、歌唱性的诗歌中,异质事物互破或相互进入不可能实现。既然诗歌必须向世界敞开,那么经验、矛盾、悖论、噩梦,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承担反讽的表现形式,这样,歌唱的诗歌便必须向叙事的诗歌过渡”[注]西川:《90年代与我》,载王家新等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264-265页。。由此也可见出,叙事性的加入绝不仅仅是单一的艺术手法或话语修饰方式,它更是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及其经验的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达致思想目的的路径。或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王家新说叙事性“使诗歌从一种‘青春写作’甚或‘青春崇拜’转向一个成年人的诗学世界,转向对时代生活的透视和具体经验的处理”[注]王家新:《当代诗学的一个回顾》,《诗神》1996年第9期。,张曙光在谈及诗中大量采用日常陈述性话语时也说,其目的是“出于反抒情式反浪漫的考虑,力求表现诗的肌理和质感,最大限度地包容日常生活经验”[注]张曙光:《关于诗的谈话》,载孙文波等编:《语言:形式的命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对历史、社会、生活、文化状况的认知必然导向诗之路径和修辞策略的选择,一个群众性、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对抗主题或宏大象征不存在了,必然回到个体的隐喻和微小的生活叙事;充满高蹈神谕色彩的天堂写作坍塌了,必然返回一个现实的泥土之中;而告别“不及物”的写作之后,也必然伸长尖利的触须去指向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这是一个个人、社会、历史、文化与诸般生活经验杂糅并生的现实世界,喜乐、荒诞、合理、悖论……一个在转型之后如此复杂多面的世界在诗人及诗歌面前展开,等待着它的是写作者用何种方式与话语去迎接和处理这个世界。正如王家新所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时代,而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我们这里引起巨大动荡、不适、惶惑、甚至骨肉沉痛之感的时代,必然会要求一种与它相称的人文话语、知识话语包括诗歌话语的出现。”[注]王家新:《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关于当代诗学》,《诗探索》(1-2),1996年,第9页。而知识分子写作叙事性诗歌话语的出现,就是应然这个时代而必然出现的一种诗与历史的修辞关系或策略选择。

保持文本与语境、话语与历史、修辞与现实之间持续专注的进入关系,在一种特有的时代气候里,凭借着自由知识分子独立的身份、立场和认知,以及应有的知识形构与诗性修辞眼光,以求重获诗歌承担和处理历史、关怀社会以及生活的能力,这既是知识分子写作的初衷和怀抱,也是他们终极可期的价值向度。

猜你喜欢
遗照王家写作者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
黄河(2024年2期)2024-05-24 00:00:55
王家新的诗
作品(2020年9期)2020-12-09 05:43:39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42
王家湾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5:00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2
韩国:年轻人流行拍遗照鼓舞自己
东西南北(2018年15期)2018-10-26 02:43:54
青年遗照
看天下(2018年26期)2018-09-25 06:07:04
韩年轻人拍遗照只为“向死而生”
环球时报(2018-06-22)2018-06-22 06:14:38
轻松一阅
中老年保健(2017年7期)2017-05-30 12:38:17
轻松一阅
中老年保健(2017年3期)2017-05-30 08: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