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与实效性
——劳动教育

2013-04-06 18:59刘德林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劳动思想过程

□刘德林

( 内蒙古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非常迫切、非常现实、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我们党也一贯高度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教育。邓小平在十五年前就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 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的不够”。[1]现在来看这句话,虽然时代背景已大大不同,但是仍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对我国社会生活、行为方式、政治管理甚至思想观念都有严重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缺少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能力差,缺少自立能力;但又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太过自我,率性而为等等,当前大学生群体被社会看成“弱势群体”,加强思想教育显得迫切和必要。

一、劳动教育,一切教育的基础

关于劳动教育的有无问题,没有争论;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性问题,引起不少争论,很多人视作可有可无。现在农村也是机械化生产作业,纯体力劳动已不多见;城市工业生产也是机械化,城市有些需要体力劳动的也是雇佣进城农民工。很多家长认为现代竞争的关键要素是技术和能力,劳动技能和劳动经验不足一提。同时现代社会生产基本完成手工生产向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过渡,全社会普遍认为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越来越无足轻重,不被重视甚至轻视。劳动不仅是体力发展和成长的象征,也是精神和智力发展与成长的手段。劳动应是人成长阶段不可缺少不可中断的过程。克鲁普斯卡雅一直认为,生产劳动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和基础。劳动过程不但改造自然世界也能改造精神世界,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劳动推动了精神文化的进步;劳动过程不仅是体力过程,也是智力过程,很多体育活动来自于劳动,同时很多艺术和文化也来自劳动;劳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尤其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初期,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二、劳动教育的涵义

要说明劳动教育的内涵,就要对劳动本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劳动一般来说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无论劳动怎样划分,劳动都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劳动使人从猿手变成人手,从猿脑变成人脑,最终变成直立行走,劳动改变了人,解放了人,完善了人,促进人从自然向社会的进化,并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劳动最大的功能就是使人成为“万物之灵长”,使人成为自然、社会的主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是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一个途径;劳动也是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一个手段;劳动也是人类进入社会状态后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个过程。劳动促进了自然的发展,劳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化,劳动更造就了人类自身的提升。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公民为了生存和发展,有参加劳动和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劳动既是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时,就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劳动既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成果和劳动过程是分离的,劳动造成了异化,劳动者和不劳动者成为两个对立的阶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成为了两个不同的阶层,于是社会产生了分化。在现代社会,阶级对立已经消灭,但是仍存在对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认识上的偏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从最初的一种生存方式,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快乐,甚至是一种享受。劳动的内涵发生变化,但是劳动的本质没有变。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锻炼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传承劳动知识;同时在劳动过程中灌输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把一些大而化之的理论与知识迁移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深化对知识的感悟。简单说就是干中学、学中干,用劳动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用劳动实践强化对理论和道理的认识和掌握。

本文认为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培养劳动意识和提高劳动技能,通过对劳动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认识自身和认识社会,在具体实践中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增加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劳动教育的认识

由于劳动教育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人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锻炼和提高了劳动技能,丰富和完善了劳动经验,从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在劳动过程中体验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斗争与融合的关系,进而体验到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以及人的追求等精神层面的财富。

劳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标志就是劳动工具的进步,劳动工具的改进与提升要在劳动中实现。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最直接的推动力。劳动技能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在劳动生产中延续,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更离不开具体的劳动实践。劳动不仅产生和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文艺作品、诗歌、美术、音乐等都是来自劳动生活、生产过程。没有具体的劳动作为基础,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不可能的,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劳动逐渐被机械或电脑所控制的时代,具体的劳动仍然不可或缺。妄想依靠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是不切实际的。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方针。他高屋建瓴指出了劳动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保障作用,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作用以及劳动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列宁曾经指出,年轻的一代不能脱离生产劳动,一方面没有生产劳动的实践,年轻的一代就会变得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年轻的一代也不能缺少基本的教育,没有足够的知识,只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者,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因为未来的社会劳动是需要技术、科技、知识、理论的,否则的话,这样的社会只能是原地踏步甚至是停滞倒退。列宁其实是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以先进的教育作为支撑的基础,没有好的受教育者,就不会有好的劳动者;劳动者必须和教育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用知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把实践当成一种学习的过程,把劳动当作一种享受的过程。

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阶段,劳动是人对自然、人对社会的一种改造工具和手段,在劳动过程中,人的四肢和大脑得到锻炼和开发,人逐渐从自然状态进化到自由状态。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不仅生理机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而且智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由于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有限。在劳动过程中,人不断发掘自身智力因素,创造劳动工具,提高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水平,进而推动了人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创造性。随着人的生理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在进步和丰富,人的精神享受和精神追求逐渐获得满足;人在劳动过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维系和发展这种关系过程中,人的道德水平和人的心理素质也在不同程度的改观,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纽带,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规则。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纽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链条。劳动使人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心智和理智逐渐成熟和完善,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经受心智的考验,用理智克服一系列困难,劳动使人懂得了生产和生活中互助、团结、协作、道德、礼仪等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成果,文化成果的丰富,精神财富的充足,使人真正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进步,真正和动物区别开来,并且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

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用理论说服人,也不能只用书本教导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实践作为基础,要有实践作为支撑。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来源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脱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犹如无源之水。劳动生活和劳动实践对于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来说,不但从具体劳动中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快乐,还能发现和感悟出更多更丰富的人生、工作、生命等层面的道理和观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一是学习革命理论,二是实行生产劳动。在实践中改造思想,在思想学习过程中体验劳动,他的这种劳动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同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充分实践了劳动教育的理念,每个学期学生都会被安排进行一定的劳动实践,而且课程设置上有一门课就是“劳动课”。邓小平同志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更富于远见的认识,他实事求是并能解放思想,正确认识了劳动教育在改造思想方面的重要性,并能客观认识到未来的生产实践要具有高科技、新技术,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要能跟上时代,思想教育固然重要,更应该强调劳动实践的科学性。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3]

在当前社会现代化大生产时期,劳动实践已经成为特定人群的特定活动了,参加劳动已经变得奢侈或者难得了,思想理论教育也开始逐渐与具体实践脱节,教育效果难以预期。社会现实再一次警示,单纯的书本教育或者单纯的的理论教育,难以服众,难以接受。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每况愈下,精神文化素养也是不敢恭维。这与整个社会教育缺少实践支撑有很大关系。现在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宁可花钱,不愿出力,成为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误区。

四、劳动教育的意义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生产劳动,就有了教育。在人类社会早期的状态中,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还紧紧交织在一起,教育显然没有脱离和分离出来,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过程。教育与生产和生活的紧密结合,既促进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和提高。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教育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人人都要劳动,同时人人都能得到教育,在劳动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在教育中发现了劳动的魅力和地位,增加了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感同身受。劳动教育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生产的基础。

(一)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

克鲁普斯卡雅一贯强调劳动的教育功能,她指出只有使人从小就习惯和热爱劳动,并经常参加具体劳动,具有参加劳动的技能和本领,在劳动中学会相处,才能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这个过程体现了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包括心理、智力、体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也对自然规律,对社会关系,对他人的性格等进行了解。因此劳动是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过程。 劳动的重大教育意义还在于使人可以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集体的生产劳动和一些高难度挑战性的劳动,还可以培养和激发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内在纪律、组织能力及其他的许多优秀品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杠杆;如果学校和社会能够很好地组织人参加有科学根据的各种集体劳动,使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的生产部门,就可以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人毕竟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最根本属性。人离不开劳动,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真实认识自己和社会,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种行为,劳动既是本能也是能力,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实践推动人的自身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社会也随着人类劳动而逐步前进 。实践出经验,斗争出智慧。通过参加劳动实践,广大青年学生才能真实认清自己,认清形势,避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通过实践,广大学生才知道幸福来之不易,才知道成功需要辛苦付出。

(二)劳动教育可以增强情感教育的效果

理论教育固然可以说服人,思想教育能感染人,但是理论和思想教育离开实践就显得弱不禁风,思想教育要感染人就要有活生生的例子和实践,理论教育要说服人就离不开具体的实践。身临其境,眼见为实 ,这是实践教育最好的效果表达。目前各学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期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了许多相关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这些改革和具体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照本宣科”、理论“空对空’、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灌输方法产生排斥心理。

卢梭曾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实践是用来标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的“东西”。通过对具体劳动实践的参加,可以加深对劳动环节的认识;通过切身体会,感受到生活的艰难。通过现场的感观交流,比任何的图像和影视、语言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意思是没有体验过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就会放纵和荒唐。劳动实践渗透入学生情感,产生刻苦铭心的印记。苏霍姆里斯基揭示了情感体验的意义:“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列宁深刻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

(三)劳动教育增强学生自主性和目标性

实践的本质即人民生活,即生命自身的舒展。实践是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人的主动性即主观决定了实践的方向和性质,同时也影响实践的结果和效果。人在实践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自主性作为指导,人是在主动改造自然的过程,劳动促使人由被动改造自然向主动改造自然的进化。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的阶段,人往往被自然环境所困惑,为了生存不得不想方设法制造工具,创造工具,等到生产力逐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就逐渐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来改造环境,因此出现了“人定胜天”的狂妄的想法。同时由于人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的欲望越来越成为劳动的依赖,造成了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过分贪婪,不顾自然环境的承受力。

人在实践过程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能够激发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的兴趣和认可,从而在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中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对社会、对自己、对人生了解和认知的越多,对未来就越充满信心;人通过实践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就越能熟悉和掌握应对的技巧和规律,就会更加应付自如。目标性就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对劳动实践的认识,确立合理的准确的学习和奋斗目标,既准确定位又适可而止。同时能把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紧密联系,能从大局出发,从实际出发,克服学习和生活中假大空的出现。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做到“授业、解惑”,更重要在于“传道”,而这个道就是经过革命、改革、发展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这个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大学生作为时代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成长和成才的基础,而劳动教育不仅很有必要,也很有实效。劳动是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通过参加具体劳动实践,让当代大学生增加社会体验,增长社会阅历,增强社会竞争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猜你喜欢
劳动思想过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思想与“剑”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