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青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部,广东 佛山 528000)
论大学生恋爱暴力及其教育路径选择
林瑞青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部,广东 佛山 528000)
目前恋爱暴力之定义至少应在暴力对象和暴力动因两方面做适当修正。而审视当下,生命敬畏感与恋爱责任之丧失以及恋爱教育之缺位,使大学生正以“爱”为名伤害着恋人,其表现形式包括嘲讽贬斥、冷战漠视、恐吓威胁、窥探控制、肢体冲突和性伤害等。为此,应通过衡平恋爱三要素、恋爱能力教育、恋爱责任教育、四位一体疏导等恋爱教育途径,以降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率。
大学生;恋爱暴力;表现形式;教育路径
大学生恋爱现象极其普遍,恋爱暴力亦随之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心理和教育问题。据调查,超过56%的大学生在恋爱一年内会发生心理暴力,躯体暴力的发生率则近30%,严重躯体暴力发生率超过10%。[1]较之来势汹涌的恋爱潮和恋爱暴力,我国对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研究及其教育却略显落后和苍白。
一般认为,恋爱暴力是指发生于恋爱关系个体间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意图实施或实施躯体、性暴力或情感虐待。[2]仔细斟酌,其不足之处有二。
首先,恋爱暴力的对象局限于恋爱关系中的一方。换言之,A同学和B同学存在恋爱关系,则A同学对B同学或B同学对A同学实施暴力,即为恋爱暴力。至于A同学为维护与B同学的恋爱关系,而对情敌C同学实施暴力;又或是A同学与B同学友情甚好,A同学一厢情愿地将与B同学之间的关系确认为恋爱关系,此时A同学对B同学实施了暴力,那么,此二者均不属于恋爱暴力——这显然有失偏颇。
其次,恋爱暴力的动因在所不问。只要A同学和B同学存在恋爱关系,则不管基于何种动因,A同学对B同学或B同学对A同学实施了暴力,均为恋爱暴力。而如A同学和B同学存在恋爱关系,C同学与A同学打赌:你敢揍你女朋友的话我送你一部电脑,A同学遂对B同学实施暴力;又或是A同学患有受虐症,恋爱关系方B同学在其要求下对之施虐,那么,此二者均为恋爱暴力——这显然不甚合理。
可见,其所谓“恋爱暴力”,实质为“恋爱关系中的暴力”。所以恋爱暴力的定义应做适当修正:即所谓恋爱暴力,是指基于恋爱相关因素考量,恋爱关系当事人一方针对另一方或其恋爱竞争者,冷漠、威胁、意图实施或实施非对方主动要求的躯体、性暴力或精神虐待等攻击与伤害。当然,本定义还应作如下解读。
一是恋爱暴力的动因必须是基于恋爱相关因素考量。恋爱相关因素包括恋爱目的、恋爱利益、恋爱生活和恋爱情感等。恋爱目的,是指维持恋爱关系或希图通过恋爱来实现某种欲求的主观愿望;恋爱利益,是指依托恋爱关系所能带来的一切精神和物质上的好处;而恋爱生活,是指恋爱关系双方在互动交往中的相处、思想、理想等方面的状况;至于恋爱情感,是指恋爱关系个体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状况。基于上述因素的冲突而引发的暴力,均属于恋爱暴力,而一切与之不相干的动因所引发的恋爱关系个体间的暴力,则非恋爱暴力。
二是恋爱暴力的对象应包括恋爱关系对方及恋爱竞争者。关键是后者是否应列为恋爱暴力对象?恋爱竞争者主要为既在或假想的情敌,他(她)与当事人在恋爱相关因素上存在竞争性冲突,已经或可能介入当事人与他者的恋爱关系之中,故有必要将之列为恋爱暴力对象之一。至于恋爱关系破坏者,因其并不介入当事人与他者之恋爱关系中,故不宜将之列为恋爱暴力对象。此外还应注意,从暴力实施时间来看,须是发生于恋爱关系存续期间的暴力,恋爱关系确立之前或终止之后的暴力则不在其列。从恋爱关系状况来看,既包括恋爱双方均确认的恋爱关系,也包括此方一厢情愿所确认的所谓“恋爱关系”(但未予确认的彼方对此方所实施的暴力不属于恋爱暴力)。
三是恋爱暴力的主观状态是受暴力一方并非主动要求。倘若受暴力的一方是自愿的,且主动要求对方对其实施一定的暴力,那么这不构成恋爱暴力。当然,从法律角度看,受暴力一方尽管是自愿并主动要求对方实施攻击与伤害,若行为及其危害超出了法律的底线,施暴方也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
四是恋爱暴力的实施形态是冷漠、威胁、意图实施或实施。冷漠,是一方对另一方采取不理不睬的冷战模式;威胁,是一方对另一方或其利害关系人采取示威、恐吓、胁迫的精神施压模式;意图实施与实施是暴力行为的不同阶段,前者是暴力实施的准备阶段,后者是对对方构成实际攻击或伤害的阶段。
五是恋爱暴力的实施方式可能是躯体、性暴力或精神虐待等攻击与伤害。躯体暴力,是指通过躯体动作对对方的人身、财产实施攻击和损害。性暴力,是指诱使或强行与对方发生性行为,或迫使对方迎合其性癖好,甚至对对方采取性虐待。精神虐待,是指通过语言攻击、心理施压、冷漠无视、自贱自残等方式以使对方精神经受折磨的软暴力。
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外在表现,大体可归纳为嘲讽贬斥、冷战漠视、恐吓威胁、窥探控制、肢体冲突和性伤害等6类:
嘲讽贬斥,是一种语言攻击型的恋爱暴力。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一方直接对另一方本人人身或言行予以嘲讽贬斥。诚如恋爱关系中的A同学以聪明能干者自居,在B同学稍有差池或自认为B同学有某些不足或不满意时,非但不给予安慰,反以尖酸刻薄的语言或行为嘲笑B同学愚笨,从而使之心理难受、无地自容或丧失自尊。二是一方通过对另一方的亲友人身或言行予以嘲讽贬斥。如恋爱关系中的A同学在发现B同学的C亲友有一些不足或不满意时,即大肆贬斥羞辱C亲友以使B同学深感难受、尴尬和蒙羞。
而冷战漠视,是以冷漠言行向对方施加心理压力的恋爱暴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切故意冷眼以对,或寡言以对;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切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形同陌路。在恋爱状态中,不论是故意寡言以对,还是存心不理不睬,都会将恋爱关系中的对方陷于孤独无助、抑郁不安的境地,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折磨。
再说恐吓威胁,是以恐吓性的言行向对方施加心理压力的恋爱暴力。它通过三种途径得以实现:首先是致对方于不利境地,如“你若跟某同学交往,就毁你的脸”;其次是致对方的亲友于不利境地,如“若不跟我谈恋爱,就整垮你父亲的公司”;其三是自贱自残,如“你若跟我分手,我就自杀”。这种暴力既可通过语言做出,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做出(如打砸器物、虐杀动物等)。
说到窥探控制,则是一种控制对方言行的恋爱暴力。其外在表现主要为:第一,窥探对方言行。如随时掌握对方行踪、经常查看对方通讯记录(电话、短信、网络聊天、电子邮箱等)、了解对方人际交往状况等。第二,控制对方言行。如禁止对方跟其他异性交往、禁止或强迫对方做出某些言行,甚至限制对方人身自由等。
至于肢体冲突,是一种武力攻击型的恋爱暴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伤害对方的人身。以躯体或借助器物攻击对方,致使对方肉体承受损伤和疼痛。二是损毁财产,包括损毁对方的个人财产或双方的共同财产,以致使对方因财产受损而心里难受。
而所谓性伤害,是一种性攻击型的恋爱暴力。它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形:一是以暴力、威胁、迷醉等方式,强行与对方发生性行为。二是以引诱、羞辱、欺骗、激将等方式,诱使对方与之发生性行为。三是性虐待,即以超过对方耐受度的性行为或对方厌恶的性癖好,或故意致使对方怀孕、性器官受损等,使对方身心受到伤害。
很显然,上述前四类情形属于精神暴力,或称冷暴力、软暴力,它对受害方构成精神上的难堪和痛苦。而后两类情形则属于躯体暴力,或称硬暴力,它对受害方构成肉体上的损伤疼痛或财产损失。那么,为何大学生在恋爱中会发生此等暴力行为呢?究其原因,至少包括如下三方面。
首先,大学生在恋爱中以“爱”为名伤害对方。大学生普遍认为,恋人之间无需礼貌和客气,“打是亲骂是爱”“爱我就得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恋爱暴力正是如此被不断“合理化”,“爱”就这样成了恋爱暴力“合理性”的甜蜜借口。此外,大学生追求爱,却缺乏爱的能力,于是在恋爱中爱和暴力互相依存,恋爱时间越长、关系越亲密,发生暴力的可能性越高,“越爱越暴力”成为大学生扭曲了的恋爱观,并助长着恋爱暴力的不断发生。
其次,大学生对生命敬畏感与责任感的丧失。大学生恋爱暴力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漠视。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幸福里,并未经历困境和生活历练,又未得到应有的生命教育,必然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感,因此并不认为伤害对方是对生命的不敬。加之当代大学生较为任性好胜,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所以恋爱暴力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当然,大学生恋爱暴力的根源还在于其责任能力的缺失,这表现在其缺乏包容能力和奉献精神,各自都希望对方给自己的爱多一些。因此在恋爱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更多地会抱怨对方,甚至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
其三,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恋爱教育的缺失。当前,高校并未对大学生开设恋爱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对此轻描淡写甚至忽略不讲,辅导员班主任对此由过去的围追堵截转为如今的放任自流,学校对恋爱暴力行为也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在家庭层面,缺乏应有的婚恋教育,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早恋、学习不佳、心理不健康、行为不端等问题缺乏必要教育引导,甚至存在家庭暴力等因素的影响,这都对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另外,社会层面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影视暴力文化传播、周围暴力行为频发,以及人们对恋爱暴力容忍度的不断提升,都为大学生恋爱暴力提供了滋生条件。
1.深入大学生恋爱观教育,衡平恋爱三要素。
对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教育,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何为爱?二是恋爱三要素(即我、你、双方关系)如何衡平?首先来看“何为爱”。在许多大学生的认知中,“爱”几乎可以用“占有”“控制”“个人所有”等极端的字眼来解释,即一旦谈上恋爱,就把对方视为己有,招即来挥即去,更容不得对方与其他异性有任何交往。事实上,大学生恋爱中的“占有”“控制”,表面上好像是因为爱对方爱得过深,实质上这与爱并无太大关系。恋爱中过度“占有”、“控制”对方的人,其流露出来的几乎不是爱,而是一种自卑和恐惧——因极度害怕失去对方的感情,并对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或恋爱利益的丧失产生焦虑——而这种不自信和安全感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恋爱暴力。因此,应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和目的,恋爱不在于获得一时的名利地位,而在于找到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伴侣,因此在选择伴侣时应更多地了解对方的人品、性格和能力。
至于恋爱三要素,包括我、你和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健康的恋爱关系有三种表现:一是放弃“我”而以“你”为重,即一味地迁就或依赖“你”以求维持双方之间的恋爱关系,以致丧失“我”的独立性和尊严,从而滋长“你”对“我”的控制欲和暴力行为。二是以“我”为重而苛求于“你”,即以“我”为中心而“你”就是“我”的附属,此时的“我”必然会对“你”有诸多命令与规约,而“我”的欲求一旦不能实现,必将对“你”发生恋爱暴力。三是忽略“你”也忽略“我”,只为维持“双方之间的关系”,即恋爱双方均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只为了维持名存实亡的所谓恋爱关系,这在非自由恋爱或功利性恋爱中普遍存在。诚然,不管哪一种表现,都不是理想的恋爱。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恋爱中塑造独立的道德人格,追求自由健康的恋爱。在自由健康的恋爱中,这三个要素具有独立性,恋爱中双方不仅有独立人格(即有“你”,也有“我”,还有“我们”),还允许对方成长(即“我”和“你”彼此支持、共同发展)。唯有独立平等、彼此尊重、互相倾慕的恋爱,才能有效衡平恋爱三要素,也才能全面提升恋爱品质和幸福感。
2.开展大学生恋爱能力教育,提升恋爱品质。
尽管大学生有恋爱的欲求,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恋爱能力。一直以来,国内高校对大学生恋爱能力教育问题避而不谈,这是与大学生恋爱现象如汹涌潮水的时代不相适宜的。我们要降低恋爱暴力的发生率,就必须对大学生有效开展恋爱能力教育。而大学生的恋爱能力主要表现在,恋爱关系中的双方能够尊重理解、关心互爱、分享担待,与所爱者共同谋求幸福。具体而言,恋爱关系中的双方彼此均能恪守这样的准则:一是纯洁互爱、专一真诚;二是对所爱者有所担待;三是努力提升彼此之恋爱幸福指数;四是对保持幸福的恋爱有恒久之毅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能力教育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如何理解爱。要让大学生明白,恋爱是与所爱者共同谋求幸福的一种努力,是双方基于情感共鸣而立誓共同生活、共谋发展、相濡以沫的结果,而非一方依靠、利用、施舍或玩弄对方。二是如何选择爱。引导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不以一时的名利、地位、身份、外貌为首要标准,也不为甜言蜜语和一时情欲所惑;而应以人品性格、素质能力为上,稳妥地恋爱。三是如何表达爱。引导大学生在表达爱意时,应适时而不唐突、诚恳而不轻浮、明确而不暧昧。四是如何拒绝爱。引导大学生在拒绝爱时,既少伤害对方也不贬低自己,既不拖泥带水也不心狠手辣。五是如何发展爱。爱的相互性决定了恋爱不只是“你”爱“我”或“我”爱“你”,而是彼此文明相爱、共同努力付出。六是如何承受恋爱挫折。引导大学生在遇到恋爱挫折时,应做到失恋不失意,挫折不挫志,分手不结怨,离别不伤人。
3.重视大学生恋爱责任教育,学会关心恋人。
大学作为社会人,恪守恋爱道德是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的内在规定,是其维护恋爱关系或恋爱利益的必然诉求,也是大学生追求道德圆满的必然选择。毋庸置疑,大学生恋爱道德的核心是对恋爱责任的有效承担,而恋爱责任主要体现为“与所爱者共同谋求幸福的一种努力”,因此恋爱双方既要对对方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事实上,不论在东方抑或在西方,在恋爱中都饱含着一种责任,这首先需要通过恋爱责任教育来增强这种意识,并在恋爱生活中逐渐养成。只有充满责任感的一对恋人,才能保证彼此对对方专一真诚、信任尊重、关心爱护、包容奉献。
而恋爱责任教育之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学会关心恋人。因为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不容易发生恋爱暴力。而在恋爱过程中,关心不是甜甜蜜蜜的花言巧语,不是鞍前马后的端茶倒水,也不是轰轰烈烈的惊人壮举,而是一丝丝源自内心情感的涓涓细流。它体现于一言一行的恰到好处,蕴涵于朴实无华的长期坚持,一声温馨问候、一次倾心分享、一种真诚担待……不需要缠缠绵绵,却总能打动恋人的心,从而在关心对方中获得对方的关心。
4.家校警社会合作,推行四位一体恋爱教育。
基于恋爱暴力的大学生恋爱教育,应建立“制度约束—行为监控—心理干预—法律救济—社会参与”的家、校、警、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疏导体系。首先应以学校为中心,在学校建立防治恋爱暴力的管理疏导措施;学校保安、宿舍管理员应对校园恋爱暴力予以行为干预;辅导员、心理咨询员、班主任应对恋爱暴力双方予以心理干预疏导,授以情绪管理与暴力化解方法;还应将恋爱教育课程或专题进入课堂(讲坛),开设《大学生恋爱教育》公选课,并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强化婚恋教育专题,从而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立体化的恋爱道德教育。
此外,学校针对较为典型或严重的恋爱暴力个案,应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借力家庭教育;对严重的恋爱暴力行为,还应及时报警,通过司法途径予以法律救济。而在社会乃至政府层面,则应鼓励成立专门组织来干预恋爱暴力并加强青年人的恋爱教育。以美国为例,1997年一场“真爱等待”运动席卷美国校园,在总统的支持下,美国2005年的财政预算为该教育项目投入了1.7亿美元,并在校内开设“真爱等待”恋爱教育相关课程。为了有效干预恋爱暴力,2006年9月21日依托“美国家庭暴力热线”,还开通首条全美“恋爱暴力热线”,配备专家帮助青少年解决恋爱中受到暴力侵害的问题。[3]显然,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
[1]王向贤.大学生恋爱暴力初步调查[J].青年研究,2007(8):45-49.
[2]Anderson KM,Danis FS. Collegiate sororities and dating viol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formal and formal helping strategies[J].Violence Against Women,2007,13(1):87-100.
[3]新浪网.帮青少年应对暴力侵害,美开通恋爱暴力热线[EB/OL]. [2013-01-13].http://news.sina.com.cn/w/2006-09-22/071410080759s.shtml.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theLoveViolenceandtheEducationPathofCollegeStudents
Lin Ruiq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Guangdong 528000,China)
The definition of love violence at least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corrected in two aspects: target of violence and violence cause now. Owing of lacking the reverence for life and duty of love, and the absence of love educ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hurting the lover in the name of “love”, such as using irony words, the “cold” violence, the threating, controlling the lover, physical conflict and damage etc. Therefore, we should balance the three elements of love, through the love ability education, love duty education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love violence.
college students; love violence; manifestation; education path
林瑞青,硕士,副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大学生恋爱道德及其教育研究》(批准号:2011TJK011)。主持人:林瑞青。
1672-6758(2013)08-0044-3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