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忠,杨 宁,陈春莲,2
(1.上海电力学院 教务处,上海200090;2.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培养我国特色行业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教师多维度评价体系既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又要充分结合学校应用型社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行业实践能力。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又要有全面的评价标准;既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等各方面实际因素,又要结合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既要涵盖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治学精神、教学能力、学术道德和敬业精神等内容,又要科学全面的设计教师评价体系。
首先,重视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理论水平、理想信念等内容的评价。教师是教育之本,被美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高等教育的成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最直接的表率人,其一举一动都深深影响着学生。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一种正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充分体现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学校教务部门在制定教师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进行设置,科学区分应用型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做到有的放矢。第三,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置要体现促进应用型高校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评价指标要凸显学校行业特色,针对实际变化需要适时调整,并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广大教师意见和建议,使教师评价体系具体指标的设置符合人心,体现民意。多维度评价体系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真心拥护,评价的结果才能让师生信服。
究竟谁是评价体系中的主体?这是构建评价体系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学生是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受益者,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我国高校沿袭多年,虽然历史较短,但是却发展迅猛。教师作为高校实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同样是评价体系的主体力量。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客观、科学和真实的评价,促进行业进步,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
教师多维度评价体系具有评价主体更全面的特点,涵盖了包括教师、学生、同行、领导和评价组成员在内更全面的评价主体,并根据权重比分别占据相应的百分比数,如自评占25%;学生评价占25%;同行占15%;领导占15%;评价组占20%。教师是评价中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对自己日常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实际给予客观自评;肯定过去的成绩,总结经验教训,强调问题意识;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的本领。学生通过评价体系评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传授,重难点的解答,教学进度的控制和教学态度等表现;同行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有无纰漏,对所授课程总体的把握;领导作为教师日常管理的主要责任人,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师德和学术道德;评价组成员是学校教学管理方面专家和领导,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主要评价教师对专业知识水平的掌握,授课的方式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等方面。最后结合不同权重比综合加权后得出每一名教师的实际得分。
高校、教师和学生发展具有不同阶段性特征、发展目标和愿景。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不仅要体现人和学校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最大限度激发评价主体的内在动力。以人为本既是人性的根本体现,又是教师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宗旨。内在动力,是相对于外在压力而言的,就是个体在内心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支配下,由内心发出的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并为之奋斗的长久动力。在特定激励环境下,个体的内在动力能形成巨大的心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美国学者罗伯特·塔克说过一段精彩的话:“只有内在动力充分激发,才能产生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后期成果的整改和落实。多维度评价体系建设的初衷决定了评价必须围绕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服务社会和行业的能力。通过多维度评价体系内的各项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爱岗敬业、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一线;促进学生热爱学习、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远大目标;促进教师自我价值和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推动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①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教师评价制度,先后经历了起步、正规化开展和深入开展三个阶段。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传统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已经阻碍了教师自我发展、教学质量提高和高校人才培养,亟需我们进行改革和完善。
评价方式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是当前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现实中,部分高校由于没有采取常态化的考核评价,因此年终总结考核实际上就是对教师全年教学、科研工作的评价。考核的结果关系到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成绩评定和学校教师整体评定达标与否。因此部分高校形成了形式主义的评定方式,“由于教师达不到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方面的要求,学校、教师彼此心照不宣,统统放过”②王若梅.《近十年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与实践综述》[J].《江苏高教》,2008(3),第70-73页。,考核流于形式主义局面。
此外,评价方式行政化倾向也束缚着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实施。主要表现在:1.评价主体行政化。评价组成员多半由学校的各级行政领导及工作人员组成,“在评价过程中,有些领导成员对所评价教师的讲授内容并不了解,有些专家成员不是本学科的,因此,评价只能停留于形式上”③张杰.《高校教师评价机制行政化的成因分析:一种路径依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第56-59页。。仅有少部分一线教师参与了教学评价活动,但由于其身份地位等原因,只能处于从属地位,陷入教学评价只参与不表决的窘境;2.评价内容行政化。为了获取地方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部分高校规定了教师科研成果采用政府、高校双重评定标准。高校服务政府和社会这本是高校设立的初衷之一,但是高校教师评价指标、内容行政化趋势导致了高校片面服从于政府,不能独立开展教学、科研活动;3.评价形式行政化。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评价采用量化方式进行,教学、科研、奖励、论文成果等都被标以数字量化形式进行。这种过分依赖量化的评价形式导致教师过分追求数量指标,不惜一切去完成评价数量化指标。为此,学术论文数量大于质量,教学工作也被忽视。与此同时组团立项、组团申报课题、学术会议变成交际应酬等现象也日益严重。
评价主体存在片面性是当前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之一。学生和督导组成员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学生打分和督导组的评议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名教师能否顺利通过教学评议,并深刻影响教师在评议中的得分。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环节中必不可缺,亦是评价的主体。以学生评价为主要评价手段在我国高校被广泛采用,必然会导致教师主体积极性的降低。
评价内容存在主观片面性是当前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教师评价内容应该结合高校实际,经过科学论证确定。不同性质、层次、学科、领域的学校之间,教师评价内容的确定应该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略有差异而避免雷同。
然而在实际中,绝大部分高校在制定评价内容过程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如理论性较强的社会科学类专业与应用性较强的行业特色型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主要给学生提供理论,行业特色型专业主要是教授给学生特殊的应用型技能并服务社会、行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巨大差异。单纯的对所有学科采用相同评价内容与标准,必然会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指标参数的设定过分注重量化评价。表现为通过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和特定的指标参数,根据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设置不同表格,采用打分方式对教师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最终以数据形式形成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形式虽然能直观分析和显示教师工作成绩,但其片面性不容忽视。在过度强调数字量化评价条件下,数字量化结果直接反映了被测评者平时工作表现;另一方面,数字量化评价方式必然也存在轻视质量的弊端,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教师日常工作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整改不及时也是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评价结果不仅作为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参与评优、级别调整和工资奖金的依据,而且是改进教学工作、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评价可以给师生提供有关教学目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信息,以使师生调节自己的行为”①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现实的情况是参与评价的教师往往只知道自己所获得的评价等级,只要能达到相应要求,就不求甚解。本应通过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改进和提高,不断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但现实却事与愿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特色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专业,特色鲜明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指征。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准,此外还必须建立在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之上,充分结合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未来发展实际,制定与时俱进的教师评价体系,正确地回答“为什么评价”和“怎么进行评价”问题。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教育的艺术》中谈到教育的目的时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把人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并把培养实现人的这种状态过程确定为教育的任务。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更离不开教师。教师是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坚实基础。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根本价值目标,使评价主体通过评价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过程。
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回答了多维度评价体系建设“为什么评价”和“怎么进行评价”问题。“为什么评价”就是要在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基础上,结合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目的性强,特色鲜明,服务对象明确的特点,提出以学评教,促进教师发展新理念的要求,制定符合行业特色高校和教师实际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达到学校办学初衷。“怎么进行评价”就是要求在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客观要求基础上,强调多维度评价体系在制定、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本着行业特色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办学目的,教育服务学生,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长成才,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又要体现尊重教师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原则,“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②[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48年版,第494页。
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并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适应性与现阶段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匹配度高。因此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国高等教育自二十世纪初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但是同时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影响面大,波及范围广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恶化,而不断扩招的高校招生使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行业特色型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和职责。为了更有效的配合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就更加凸显。通过制定完善的评价内涵,在教学工作中实施新的方式方法,转变高校传统的“填鸭”灌输模式、理论与实际脱节、教育与现实脱节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突出行业专业特色,使学生摆脱“高分低能”魔咒。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需要后天的不断教育和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应文化素质、合格的道德情操、健康的身体素质,还要具有一定专业特长,才能在当今人才济济的社会站稳立足,才能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教师是关键因素。多维度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既要加强对理论教学的评估,又要涉及更广泛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创业、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专为将来。”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关注当下,符合教师个人的未来发展,而且要关注长远,体现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专业发展。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要把教育质量问题上升到关系高等教育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毫无疑义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教学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必然还会是人才培养一条最基本的途径。这也对行业特色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科学制定提出了“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多层次化、个性化和整体化”①潘懋元.《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的现实要求。
不同性质的高校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教师评价体系的实施是不同的。如何以评价促发展,用发展指导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师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发展实际,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特征,有的放矢地制定或调整评价体系参数、项目,保证评价体系符合实际,切实可行,长期有效。行业特色型高校优势在于其特殊的学科专业,它与行业发展互动促进密切相关,具有专业性突出优势,并凭借与行业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与生俱来的孪生关系,为解决行业关键技术、促进行业技术革新、推动行业结构完善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要始终以此为据,必须与地方高校专业型特色和实际的人才应用相结合,通过应用型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传授,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与教师未来的发展目标相吻合,时刻牢记教师是教育之本,离开了教师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全面的。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潘懋元.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苏]苏霍姆林斯基,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王若梅.近十年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与实践综述[J].江苏高教,2008(3).
[6]李小庆,王果胜.关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J].求实,2012(1).
[7]童幸生,刘义.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多元化探索[J].教育探索,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