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井喷”背景下的 “名人故里之争”研究

2013-04-06 04:34
关键词:历史名人井喷故里

毕 剑

(1.河南理工大学旅游文化与经济研究所,河南焦作454000;2.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一、引 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可观效益日渐突显,全国各地发展旅游的热情正呈现“井喷”式上升。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而历史名人由于其曾经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及其特殊地位,拥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感召力。正是基于历史名人文化对地方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众多地方都希望获得历史名人的所有权,但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及地名的多次变更、历史记载的模糊、历史名人的履历变更以及各地对历史名人的崇拜等,致使很多历史名人故里至今没有定论。

历史名人故里的模糊和界定不清,给较多正积极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地区提供了“机遇”,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见诸媒体的“名人故里之争”就有上百起[1]。目前从真正的历史名人,到文学人物、神话人物,甚至一些负面人物,都成了多个地方进行争夺对象,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争夺话语权,甚至直接干预学术研究。

目前随着有关“名人故里之争”的新闻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不少学者也开始对这一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学术研究。杨速炎[2]、胡秋春[3]、顾宝林[4]、向泽群[5]、高章幸等[6]对 “名人故里之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王佳炜[7]、赵雅敏[8]、谢泽氡等[9]、谢倩[10]从品牌营销视角关注 “名人故里之争”;喻建良[11]、林龙飞等[12]、赵飞等[13]、鲁明勇等[14]从旅游开发视角探讨“名人故里之争”;赵博渊[15]、糯糯[16]分析了 “名人故里之争”的经济学价值,林龙飞等[17]则对名人故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进行构建;余俊[18]、吴静[19]从政府层面探讨地方政府在“名人故里之争”中的角色价值,而贾岭等则从地方志角度[20]、袁彩哲从符号学及教育学角度[21]对“名人故里之争”进行分析。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把“名人故里之争”置于我国目前旅游“井喷”的大背景下,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我国历史名人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二、“名人故里之争”现象界定

“名人故里之争”在我国古已有之,最近几年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直接,从历史名人到文学人物再到神话人物,从争名人故里到名人传说起源地再到名人墓葬,各个地方都对争夺名人资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些地方甚至争抢文学作品中负面人物,如西门庆故里之争等。

本文所关注的“名人故里之争”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名人故里,而是包含所有与名人有关的资源争夺,对于“名人”,则包括历史名人、民间传说名人 (如董永、梁祝等)及文学作品名人 (如观音、孙悟空等),甚至现当代的社会名人 (如历史学家陈寅恪、网坛名将李娜等),本文所列“名人故里之争”中的“故里”也不局限于故里,而是涵盖了与名人相关的故里、生活地、传说起源地 (如梁祝传说等)、名人墓葬(如曹操高陵等)以及知名历史事件发生地 (如夜郎古国等)。对于名人资源的争夺以“名人故里”表现的最为明显和直接,也最为突出。

三、旅游“井喷”背景下“名人故里之争”的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在旅游“井喷”的刺激下,借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开始积极挖掘名人资源,利用历史名人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地方名人文化日显。

(一)政府主导

地方政府最初并不关注“名人故里之争”,更多的是由民间人士或地方学术精英在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但随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等旅游“井喷”现象的出现,各级各地政府开始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历史名人以其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持续影响力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名人故里之争”逐渐从下层走向上层,从后台走向前台,特别是在新的“政府搭台,经济唱戏”政绩思维影响下,地方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名人资源的挖掘和争夺,有时甚至赤膊上阵,诉诸法律。如河北省临城和正定两县对赵云故里的争夺就是一场县级政府间的大戏,他们从争论到争抢到诉诸法律,现在依然是互不相让。

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有些政府不顾事实,公开介入甚至干预学术研究,把名人故里以及由此产生的纪念活动,当成吸纳海内外华人投资和发展旅游产业的突破口[22]。这是我国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在“名人故里之争”中缺乏法律约束的重要表现[18]。

(二)局面混乱

我国目前的“名人故里之争”呈现出严重的混乱局面。从诸葛亮到李白,从赵云到花木兰,从观音到“梁祝”,从孙悟空到夜郎古国,几乎稍有影响的名人资源都成为各地争抢的对象;“名人故里之争”从民间人士到地方学术精英再到地方政府,参与的人数及参与的级别都在逐渐扩大和升级。有的争抢甚至发展为媒体对骂及网络互攻。例如对于“老子故里”的争夺,河南鹿邑与安徽涡阳两地网民已争骂多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先斩后奏。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果把“名人故里之争”仅仅处于“争”的层面,很难让对方信服,也很难让民众理解和支持,更不能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效益。为了在争夺中抢占先机,各地纷纷把建设与“名人”相关的文化项目、旅游项目、举办名人节庆作为争夺的重要内容,以形成“既定事实”。有些地方更是善于在对方还没有意识或意识不足的情况下,匆忙武断地打造“名人故里”,并由地方政府在不同场合通过各种媒体向外界进行宣布和宣传。

2006年安徽蚌埠开始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火凤凰”龙,2008年江苏淮安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球,二市在没有得到国务院正式批示的情况下贸然修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不仅引来同处秦岭-淮河一线的河南信阳的高度质疑,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反响,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违背了地方政府在进行资源开发时的基本原则。

(2)盲目投资。对于由“名人故里之争”所引发的盲目旅游投入同样值得关注。参与“名人故里之争”地区很少和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禀赋、人文特点等进行结合,而是把文化产业的功能、作用无限放大[19],希望通过争夺历史名人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河南鹿邑县花费2亿为老子修建了明道宫和太清宫,安徽涡阳建一个老子骑青牛铜像就花了120万;湖南新晃县准备斥资50亿再造“夜郎古国”,而与此有关的贵州石阡县则也要投入1亿元打造夜郎品牌;涉及炎帝故里之争的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以及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从景区打造、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总投资都突破百亿元。

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成功者的示范效应,寻求发展的迫切愿望,最终导致各地的名人故里项目纷纷建设。著名旅游专家喻学才以“大投入生产出的大文化”来形容目前“名人故里之争”所引发的盲目投资现象[23]。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吴祚来则定义为“文化铺张的场面美学”,人们看到的只是铺张的建筑样式及不伦不类的建筑外壳,绝非古老而永恒的核心价值理念[23]。但纵观各地的盲目投资,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甚至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累赘。

(3)抢注成风。为了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名人故里之争”的优势,各地政府甚至个人更是在商标注册上争抢不断。2003年,四川江油“李白故里”注册成为中国首个城市旅游商标,但2009年湖北安陆在央视的旅游宣传中也使用了“李白故里”,双方随即发生了法律上的碰撞;“炎帝故里”的商标注册权之争正暗潮涌动,但“夜郎古国”、“司母戊”、“殷墟”、“太极拳”却都被人抢注,同样成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之痛。

(三)学术鼓噪和媒体鼓噪

对于有争议的名人故里进行合适、合理的争辩是有意义的,也是应该的。通过对历史资料及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其进行学术探讨和争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但现在对于“名人故里之争”则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学术鼓噪行为。某些地方学术精英从最初的学术自觉争辩转而受“雇”于地方政府,形成在地方政府授意下的学术媚化及学术矮化,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也违背学术道德极力鼓吹政府观点,同时地方媒体也积极参与。学术和媒体的联合鼓噪更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于“名人故里之争”的关注,也使得这种争抢更趋白热化。

科学合理地进行名人故里界定工作本无可厚非,但当地方政府把争夺历史名人作为其政绩筹码,并大力进行行政干预,就违背了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责。“许多历史名人的籍贯,或因年代久远记载不详,或因行政区划变迁而随之变动,或根本就是神话传说而难以考索,在学术界尚无定论的情况下,各地纷纷争抢”[1]。混乱无序的“名人故里之争”不仅无助于名人故里的最终确定,也带来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为后续更多的“名人故里之争”提供了负面参考。

四、“名人故里之争”现象的本质分析

“名人故里之争”的混乱和无序,不仅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甚至歪曲了历史事实,轻薄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挤占了较为稀缺的注意力资源[5]。这种违背科学发展观和文化生态观的做法已带来较大的社会和经济负面影响,并导致政府公信力及学术公信力的下降。

(一)政府层面

“名人故里之争”更多来自于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政府作为地方资源的实际拥有者,有义务进行调查和厘清;在涉及有争议的资源时,可以提请上级主管部门或权威学术机构进行研究,以确定最后归属。但现实情况却是各级各地政府都希望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发展,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留下更多政绩,特别是在旅游“井喷”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时期,各地政府更是把争夺名人资源作为其执政能力的一种表现,极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明争暗斗,有时甚至不惜违背民意,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地方派出机构,不仅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行使职权时更应该充分考虑民众的可接受程度和范围。地方政府热衷于“名人故里之争”,肆意炒作历史名人,甚至是虚构的历史人物及负面人物,以此扩大和提升地方影响力和知名度,这种违背基本社会伦理的非可持续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也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威胁。

合适的“名人故里”学术争论可以接受,也值得提倡,但当地方政府把名人故里当作城市旅游发展的唯一资源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把“争论”发展到“争夺”和“争抢”。目前无序的“名人故里之争”内耗了地方政府的大量精力,不仅无助于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幌子下打造其政绩快车,也会让民众无所适从,更会让名人故里最终成为旅游发展的牺牲品。

(二)经济层面和旅游层面

经济发展是每一个地方政府的重要旨归。通过挖掘地方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发展旅游业,吸引投资,成为目前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经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更是地方走出困境的重要方法。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政策指引下,每个地方都希望能在短时期内获得经济的快速提升。“名人故里之争”则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其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度,一旦这种争夺获得成功,就可以使其一夜成名,吸引来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事实上,我国各地“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是利益驱使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10]。在旅游“井喷”背景下,通过“名人故里之争”不但让地方获得广泛的关注,通过发展旅游业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而游客的到来同样可以使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争夺黄帝故里的陕西黄陵县,在“十一五”期间,该县旅游业年均递增27.2%,远远超过当地其他产业的增幅[22]。

各级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名人故里之争”充分暴露出目前其在经济大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大发展背景下的畸形发展观,“名人故里之争”核心就是利益之争和经济之争,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对名人故里的争夺,迅速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利用名人文化的感召力来吸引投资和发展旅游业,但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政府投机行为是其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发展焦虑的集中表现。纵观涉及“名人故里之争”的各地大多资源有限、经济滞后、发展迟缓,通过获得名人故里所有权来寻求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

不排除某些地方通过“名人故里之争”迅速聚集了人气,吸引来较多投资,旅游也较快发展,但从总体而言,大多“名人故里之争”各地并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反,其在旅游“井喷”现象刺激下针对名人资源的盲目投资和非理性建设,更多情况下则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的拖累。

(三)文化层面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旅游发展转型时期,文化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国内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各地名人文化也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宣传地方名人,推广地方城市,成为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初民间人士及地方学术精英关注地方名人,更多的是出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在国内外大力提倡传统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乡土文化,由政府层面推演的“名人故里之争”则把这种热爱上升到经济的高度。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经济,从名人故里到故里经济,这种最初的热爱已演变为赤裸裸的争夺,对名人文化的关注则越来越世俗化。

一座城市要形成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旅游形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方文脉。正是这些历史名人曾经在本地的生活经历和故事经过若干年的积淀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脉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一个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名人文化以名人为吸引力,更应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因子,但只有尊重名人、尊重名人文化,才能真正弘扬名人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与经济的必然联系,同样不能忘记文化的本真性内容,即文化是一个地方或城市主体性的东西。地方文化主体性缺失不仅不利于其社会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地方情感方面

梳理“名人故里之争”可以发现,最初的名人故里争论大多首先来自民间。一般来说,民间人士和地方学术精英在地方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对乡土及乡土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情感。这种广泛客观存在的人——地特殊关系即为地方情感依恋[23],它能促使民间人士和地方学术精英不遗余力地进行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并通过书籍和网络扩大自己研究成果的影响范围,从而引起当地民众的关注。历史名人,特别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名人更能成为地方情感的寄托,因此,一旦民间人士和地方学术精英挖掘出该地的历史名人并被民众接受和认可,他们就能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和群众基础。

合理合适的地方情感表达可以对地域文化及经济发展带来较多的正面影响,但偏执的、狭隘的地方情感则会使民间人士、地方学术精英及民众固执地坚持其观点,并把这种“集体记忆”传承下去[24]。随着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突出政绩的考量而以行政力量参与“名人故里之争”,这种地方情感则逐渐上升为具有维护地方利益和地方文化资源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引发两地或多地的广泛争论、持续对骂甚至诉诸法律。

五、结 语

我国目前的旅游“井喷”现象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特定旅游现象。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得到越来越直接的证明,但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旅游业。目前各地政府在旅游“井喷”效益的刺激下,积极利用历史名人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无可厚非,但在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甚至“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积极挖掘争抢名人资源,有些地方政府更是直接参与争夺,再加上学术界和媒体的鼓噪,更加剧了这种争抢的白热化。

“名人故里之争”是在旅游“井喷”背景下地方政府的一种非理性行为,尽管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地方城市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和曝光率,但却是以牺牲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割裂名人文化的影响力、破坏各地友好合作为代价,因此作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尽早规范“名人故里”的认定工作,使“名人故里之争”由争夺变为合作,由争抢变为共赢,既能推动各地名人文化的旅游发展,也能产生良好的旅游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张贺.名人故里之争为何愈演愈烈?急功近利易出偏差[N].人民日报,2010-10-29(17).

[2] 杨速炎.名人故里之争,争的是什么?[J].商业文化,2010(6):60-63.

[3] 胡秋春.名人故里之争到底在争什么 [J].学习月刊,2010(16):37-39.

[4] 顾宝林.名人故里开发乱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6-30.

[5] 向泽雄.“名人故里”之争及其正确引导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8-61+69.

[6] 高章幸,高章福.名人故里争端解决方法探析[J].东南传播,2011(5):126-127.

[7] 王佳炜.名人策略在国家品牌形象建设中的应用[J].当代传播,2011(3):127-129.

[8] 赵雅敏.名人故里争夺战的营销学透视 [J].经营管理者,2011(11):166-167.

[9] 谢泽氡,雷洋.名人故里旅游品牌冲突与对策——以李白故里为例 [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8-11.

[10] 谢倩.城市营销视角下的历史名人故里之争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12):72-73+81.

[11] 喻建良.湖南名人故里旅游市场稳定与开发策略研究——基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实证研究 [J].经济地理,2006(5):888-891.

[12] 林龙飞,杨斌,唐峰陵.论湖南伟人名人故里的旅游开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72-75.

[13] 赵飞,彭华.虚实结合·品牌运作——名人故里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 [J].安徽农业科学,2009(9):4204-4206+4217.

[14] 鲁明勇,尹贻梅.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同类质资源悲剧”博弈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8-113.

[15] 赵博渊.中国特色的名人故里经济 [J].南风窗,2010(17):38-40.

[16] 糯糯.名人故里经济:植根精神内涵的产业化开发——以凤凰古城为例 [J].建筑与文化,2011(5):90-94.

[17] 林龙飞,王华.伟人名人故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J].金融经济,2006(4):129-130.

[18] 余俊.论旅游业中政府主导行为的法律规制——以名人故里之争为视角 [J].生态经济,2012(1):157-159+175.

[19] 吴静.从“看名人故里争夺战”地方政府绩效考核[J].学习月刊,2012(16):30-31.

[20] 贾岭,李汴京.浅议地方志书对历史名人故里之争应有的科学态度 [J].中国地方志,2011(9):29-30.

[21] 袁彩哲.试论名人故里的符号学意义及其教育价值——以项王故里为个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69-372.

[22] 二乔之争的“审丑疲劳” [N].青年时报,2010-05-13(02).

[23] 陈业玮,胡卫中.基于情感依恋的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关联研究 [J].现代城市,2012(4):44-47.

[24] 程峰,李敬平,申华岑.山涛故里调查 [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0-117.

.

猜你喜欢
历史名人井喷故里
携手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故里山西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探访林语堂故里
梦回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
井喷事故救援医学应急联动机制的构建研究
抢注历史名人故里行为的法律效力研究
合肥市历史名人文化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