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雪燕
(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出版中心,河南焦作454000)
邓小平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它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新突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把邓小平人本思想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上进行考察可以得知,其基本特色是实现了中国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新解放,而这种新解放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中国人民二次启蒙的重任。
邓小平人本思想的重大突破在经济上集中表现为实现了广大人民的经济解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打破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的僵化的、错误的社会主义观念,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了僵化而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发家致富。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因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应该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解放创造条件,为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因而在一些方面难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现实国情,并走上一条事与愿违的甚至在某个时期是有重大错误的道路。事实上,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夕,基本上是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绝不能否认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无法避免的,或者说是中国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和必要付出的一种代价,但这种代价是沉重的: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的生活极其艰难,人们的思想被个人崇拜和所谓的纯正的共产主义理论框框严重束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教条与国家和人民的现实情形纠结成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解开这个死结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新的历史性任务。显然,邓小平人本思想为解开这一死结提供了一把比较令人满意的“钥匙”。
邓小平人本思想实现人民群众经济上的解放,首先是从打破人们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和各种禁区开始的,他极力营造重视生产力的氛围,培养人们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发展生产力本来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这一“不言自明”的真理却长期没有被搞清楚甚至还被扣上唯生产力论的帽子当作错误来批判。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忽视发展生产力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的基础性作用,因而出现了用单纯变革生产关系的方法强行进入共产主义的企图,似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需要现实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还出现了谁发展生产力谁就是搞资本主义、谁发展生产力谁就有罪的荒唐局面,致使革命斗争思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阶级斗争为中心的主题压倒了发展生产力的主题,国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中丧失发展的机遇,国民经济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长期低下,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主义就不能显示它的优越性,人民群众就会对它丧失信心。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作出了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认识不清,因此,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从生产力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在发展生产力、追求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的种种思想枷锁,去除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所谓姓资姓社的传统教条,同时也为经济体制改革准备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
其次,邓小平人本思想实现人民群众经济上的解放,是从改革了僵化而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开始的。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体制一度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导致国民经济缺乏活力,逐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配上,计划经济体制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也妨碍了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邓小平看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既讲究效率又兼顾公平,这打破了过去人们思维观念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造了经济体制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能力经济和理性经济,所以它能够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在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这就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就像零件一样“固化”在一个岗位上的消极、被动的工作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引入,对中国人民经济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使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经济上的解放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再次,邓小平实现人民的经济解放还体现在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发家致富方面。“文化大革命”中,追求物质利益被看作“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 “福利主义”、“修正主义”而遭到大力批判。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搞点副业甚至养只鸡都会被当作“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而给予没收。在当时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不得不“安贫乐道”,不敢奢想“发家致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注重人民本位,重视人民群众的正当物质利益。邓小平明确提出,追求正当物质利益是合法的、合理的,人民群众不仅应该追求自己的正当物质利益,还应该“发家致富”。邓小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树立了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讲究物质利益的观念,这对改变过去重“精神”而轻“物质”的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求富”,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发家致富,这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甩掉思想包袱,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实现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因此,广大人民群众争先恐后地想办法、创条件地发家致富,增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优裕。
邓小平人本思想实现的中国人民政治上的解放是中国人民政治上的第二次解放。邓小平人本思想在政治上解放人民与毛泽东人本思想在政治上解放人民有所不同。毛泽东人本思想在政治上解放人民是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几千年来“身份”的彻底变更。广大人民群众由受压迫者、被剥削者、受统治者变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夺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邓小平在已有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抛弃和废除的一些优良政治传统、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改革了一些不合理的、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建立了能够更好地行使广大人民权力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因此,邓小平实现人民政治上的解放不是革命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而是改良意义上的政治解放,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消除“文化大革命”后遗症的政治改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地位的巩固和广大人民群众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人本思想实现了人民政治上的解放,首先体现在把广大人民群众从政治主导一切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使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是一个政治主宰一切的社会,不但社会的经济生活被政治生活主导,就是社会个体的私人生活领域也受政治的影响,如当时不少人因为政治出身不好,连对象都不好找。“文化大革命”期间,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政治斗争、政治运动,国家政治生活中充满了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政治成了人们生活的主题,参加政治运动几乎成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过多的政治活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不搞政治运动,不在国家各项工作中过分突出政治工作,国家政治生活逐渐走向正常化。广大人民群众从繁琐的政治运动和政治主导一切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从政治的高压氛围中解脱出来,由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从而整个国家和民族由革命战争思维转向了改革发展思维。
其次,邓小平人本思想实现了人民政治上的解放,体现为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极端不正常的现象,党内民主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个人专断和“一言堂”的局面,个人的权威高于了集体的权威,这也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党内民主制度遭到破坏,整个国家、社会的民主制度同样也遭到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整个国家出现了“高压”政治控制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不敢讲真话,不敢讲实话,应该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几乎丧失殆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大力倡导和着手恢复党和国家的各种民主制度,大力推行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政治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文化大革命”中的个人专断、毫无民主权利的政治状况中解放出来,大力清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沉渣泛起的一些封建主义的遗毒,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再次,邓小平人本思想实现了人民政治上的解放,还体现在邓小平注重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来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邓小平曾经沉痛地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吃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的许多苦,一定要加强法律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律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人们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人民各项权利的保护无章可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非常重视各项法律制度的建设,为法律上保障人民权利奠定了基础,迈出了从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治”转向“法治”的坚实一步。邓小平重视法律建设,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法律意识的启蒙,使广大人民群众初步具备了法律知识。广大人民群众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各项民主权利,从传统的“臣民”意识中解放出来,初步具有了公民意识,这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人本思想的突破还体现在实现了人民思想上的解放方面。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社会的发展进步,无时无刻不需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而理论、实践的创新又无时无刻不需要改进思维方式,用新的思维观念和思维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1]264。“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人们在思想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几亿人民就靠几部样板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和严格控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变成不敢思考、唯唯诺诺、丧失活力和主体性而只知道执行政治命令的工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使中国人由“工具”性的“价值客体”变成了有思想、敢思考、能创新、充满活力而又生机勃勃的“价值主体”,使广大人民群众变得“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感情丰富、心态正常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进而为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诚如有的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2]6。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曾经有一段名言:“无数的证据说明,如果它的人民继续以20世纪以前的方式生活的话,一个国家就不可能进入20世纪。”[3]3-4邓小平的解放思想,使中国人民以崭新的思想状态和新的思维方式进入新的时代,促进了中国人的现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的解放思想造就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巨大成就,没有人们思想上的解放,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是一潭死水,就会一事无成。
首先,邓小平人本思想在思想上解放人民体现在解放思想这一课题的提出上。问题的提出有时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因为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革中的很多错误思想观念依然像“梦魇”一样纠缠和束缚着当时的中国人,人们在思想上还是处于僵化和半僵化状态,特别是“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更加剧了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和僵化。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认识到要使中国人民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必须解放思想。因此,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143“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4]143邓小平提出了思想解放的课题,开启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大门。
其次,邓小平人本思想在思想上解放人民体现在打破了姓“资”姓“社”、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破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错误观念。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但是资本主义也有先进的东西,这些先进的文化和管理方式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可以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所用。传统社会主义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东西,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经常被看作是区分姓“资”姓“社”的主要标志。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打破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绝对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打破了当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思维定势,将商品(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邓小平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第一次提出“市场”和“计划”不是社会制度基本范畴的东西,而只是经济运行机制,这样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破除了思想上的障碍。
再次,邓小平人本思想在思想上解放人民体现在邓小平敢于突破对社会主义模式化的错误理解,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没有搞清楚,总是把手段当作目的,把现象当作本质,一直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总是想方设法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实行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甚至多次搞“穷过渡”,而忽视了社会主义目的本身。邓小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搞争论,脚踏实地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在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问题上,邓小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
邓小平从思想上解放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恩格斯明确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437邓小平在思想上解放人民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理论思维上产生了巨大转变,为现代化建设的腾飞奠定了思想基础。正如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所指出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种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行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6]4他还进一步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6]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广大人民群众就不会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范式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维范式,就不会有中国人民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震荡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民,使中国再度陷入了徘徊不前的困境,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驱散了中国上空的阴霾,从而使中国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总之,邓小平人本思想的这几点突破,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李洪河.历史辉映未来——执政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研究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 李秀林.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 AlEX INKELES ,DOHOSMITH.Becoming Modern:Individual Chang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M].Cambri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