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姗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郑州451400)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要素分配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允许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在城乡资源要素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1]因此,中原经济区在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进程中,如何挖掘和整合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城乡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促进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一定程度上说,深入探讨对城乡文化资源的自由流畅、合理高效、科学灵活的机制构建,将为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顺利建设和有序发展提供文化层面的支撑,更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在增强城乡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进展。
虽然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各项任务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具体来说,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资源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统筹城乡发展,城乡文化资源的融合互动是关键,并要积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的有序流动,保持流通渠道的通畅无阻,达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体化。然而,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文化资源之间的流动不顺畅,缺乏合理有效的融合。首先,由于中原经济区城市产业倾斜政策,导致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城乡生产要素严重分割对立,形成了非良性互动的城乡产业关系。其次,由于中原经济区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几乎所有与文化资源相关的资金、技术、设施、人才和活动都积聚在城市,导致城乡文化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水平差距较大。最后,由于教育水平和公民素质的差别,城乡居民在文化品位、文化资源的欣赏和保护观念上很不均衡,导致乡村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处于浪费和毁坏的状态中。
实践证明,中原文化要想彰显出其与生俱来的优越性和特殊性,就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化的“走出去”发展道路。但是,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文化资源融合目前没有达到这项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原经济区的城乡文化发展观念相对保守,过于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使文化产业被赋予过重的宣传教育责任和意识形态的内容,从而削弱了文化产业的市场性和商品性,使其与境外文化产业的交往路径受阻,难以实现共同发展。其二,中原经济区的城乡文化市场板块分割比较严重,文化资源分散不集中,不能够协调发展。文化企业的竞争被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和水平上,这种不充分的竞争环境使文化资源很难得到优化融合,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进而导致市场竞争力不高的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难以通向国际。其三,对国际市场的认识和分析不到位,影响了城乡文化资源融合的国际化进程。国际市场对文化、语言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异的中原经济区的乡村文化资源的消费需求相对挑剔,然而,对此市场需求缺乏主动了解,导致了许多文化产品很难被国际认可。
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高效推进和大力建设,国家和地方在部分乡镇投入了一定的财政支持,建起了一些文化中心、文化大院、乡村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但是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农村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还是比较匮乏,部分内容流于形式,相关的资源早已过时或被城市淘汰,甚至有许多还是形象工程,比如地方性报刊的硬性征订,使经费本来就短缺的乡村文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同时,当前河南金融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外在表现为金融业增加值比较低、银行信贷融资和直接融资规模与经济总量不相称,内在原因主要是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创新不足和财税激励不足[1]。这些现实问题都不能很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城乡的文化资源融合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城乡文化资源融合中人才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农村文化智能资源比较欠缺。第一,许多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都面临着形同虚设的困境,尤其是基础文化站“呈现无人员、无场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状态,农村文化服务工作呈现‘网破’、 ‘线断’、 ‘人散’的衰落趋势”[2]。第二,基层文化建设服务内容相对贫乏,相关文化职能部门一般只做政策上的宣传,很少直接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并给予适时、应时的现实指导,村内图书室、文化室基本上名存实亡,或者被用作闲聊、打牌等消遣娱乐的地方,更有甚者被当成传经布道的场所。第三,文化高端人才欠缺,创新动力不足。文化资源能否高效合理融合不仅仅需要物力和财力,更主要的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端文化人才,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相关的人才在城乡之间分布很不均衡。
针对以上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资源融合中出现的种种困境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形成文化产业粗放、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思想观念、政策方针和具体操作上的不到位,这些都导致城乡文化资源融合不合理,利用不充分,使大量丰富而有潜力的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些基层干部对待农村文化资源的态度比较消极,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大多基层干部基于政绩和思想认识欠缺而表现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冷漠不关心,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功利观念比较重,偏重于高效益的经济产业。同时,由于农民教育水平低、文化消费观念淡薄,偏激地认为享受文化生活是城市人的权利,因此把目光只放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对文化建设消极怠慢,被动敌视,没有文化消费的诉求,甚至认为农村搞文化建设是不务正业。进而,由于领导不重视、农民不积极、财政短缺、待遇不高以及农村文化氛围不浓等因素,使得农村的文化专职人员工作毫无激情、疲于敷衍、得过且过,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原经济区农村文化发展忽视了市场在文化资源融合中的基础性地位,几乎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竞争作用,大多是在上级决策和行政命令的指引下进行,因此,农村区域的文化发展总是事倍功半,群众不满意,政府也感到很吃力。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创新理念。中原经济区大部分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思想理念和支撑创新的机制相对匮乏,发展思路限于固化模式和惯性中,习惯于听指令靠决策,不能够根据当地实际与时俱进地发现新问题、开创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其次,投入机制单一。中原经济区不少农村基层文化组织在发展文化事业上很少发挥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和民间资本等多渠道融资的方式,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是单纯依靠各级政府划拨的资金,这种投入机制过分单一的模式,阻碍了文化的更快更好发展。最后,整合机制不畅。目前中原经济区农村区域文化发展还没有在各地市各区域形成城乡文化资源整合的良好环境和平台,这既影响了各区域文化特色品牌的培育,又造成了文化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政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保障,然而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有关城乡文化资源融合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缓慢,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立法结构欠完善,层次不高,作用单一。从现有的相关文化领域方面的法规结构上看,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三部法律、一批国务院条例和部门规章以及少量地方立法,远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3],并且这些已有的文化管理规章中重管理轻保障的色彩比较重,很难适应文化大融合大繁荣的现实诉求。第二,立法时效性不足,适应性不大。目前中原经济区的文化政策法规在科技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面前还处于“短腿”,应实性和时效性都比较欠缺,尤其是保障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动发展等层面的立法适应性不强。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还是依靠政策规定和落实,然而,从长远看,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需要具有时效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文化政策方针向法律法规转化的步伐应当加速。第三,地方区域和农村文化立法薄弱。由于城乡文化资源发展很不均衡,地方区域和农村在文化立法上也显得弱势,当前我国文化立法正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应当鼓励地方区域在权限范围内“先行先试”,既能够满足文化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又能够为国家文化立法积累经验教训,促进立法的健全发展。
文化管理体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具有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其特点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双重领导,分级管理[4]。然而,这种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和共享利益的内在要求,很容易形成城乡各自为政、壁垒严密、叠层执法、职能交叉、管理衔接不畅的现象,造成资源融合的低效率,不利于文化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和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区域文化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文化服务形式和载体单调,缺乏创新。众所周知,河南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很多,譬如“驻马店的梁祝文化、开封的宋文化、濮阳的龙文化、焦作的太极文化、安阳的红旗渠文化等”[5]。然而,这些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文化资源基本上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宣传的载体还是停留在广播、电视等单一的形式上,对于这些文化资源的管理、保护、服务和开发建设不能够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农村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高效地利用和开发,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只有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和理念,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落实和保障,改变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文化资源融合欠均衡的现状,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不合理结构,填平城乡文化鸿沟,真正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别,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利益共享和优化互动,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那么实现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发展才能有牢固的基础。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6]因此,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资源的融合首先要在管理体制上加强创新力度,在政策保障机制上给予完善和促进,尤其是要冲破陈旧观念的阻碍,革除陈旧制度的弊端,健全束缚城乡文化资源融合的陈旧规定和政策。
具体而言,首先,各级文化部门要在城乡文化资源融合中创新管理体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方针,一改以往政府对文化资源“包养式”的管理经验,依据城乡文化发展的切实要求适当放松控制力度,使城市与乡村文化资源能够准确定位,维持公平公正,使农村优秀文化资源得到彰显,发挥正能量,弥补短缺方面。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制定特色突出、可操作性强的科学规划,在把握文化发展整体方向的基础上,为城市与农村之间文化资源的融合搞好服务。最后,文化资源融合的力量格局需要走向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群策群力的新局面。
没有强力资金支持做后盾,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资源的融合就寸步难行。当前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获得国家层面和财政部门的金融扶持,健全城市与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文化的投入保障,确保乡村文化发展的资金支持与城市持平,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资源的支撑作用。完善和落实公共财政制度,健全政府金融投入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与繁荣、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7]。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首先,在城乡文化资源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从根本政策上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公正合理地确定财政支出范围,探索财政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强化政府对文化资金落实到位的保障责任,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资源融合和建设的支撑作用。其次,落实国家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和基金等具体的金融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照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省、市、县、乡、村五级设立农村文化资源融合的专项资金,规范和调整转移支付办法,按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繁荣发展,加大对农村文化的财政支持力度[8]。最后,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金倾斜向公共文化服务薄弱的农村,保障农村的文化资源享有与城市均等的资金支持,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获得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同时,改进财政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定向资助、项目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使农村重点文化资源获得足够的资金需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文化发展的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9]。
文化资源的融合离不开优良的环境条件,因此,要结合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加大资源宣传力度,培育环境保护机制。
一方面,优化内部环境条件。用公平、公正、开放、灵活的文化理念和姿态营造健康有序的城乡文化资源的融合活跃氛围,提高乡村的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充实和丰富文化产品,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改善文化融合的人文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文化融合的法制环境,建立对城乡文化融合有利和有力的市场消费、互动环境。另一方面,拓展外部环境条件。中原经济区城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尤其是国外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因此,要坚持“以我为主”和“为我所用”的灵活方针,组织和开展丰富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采各国文化发展之长,补我之短,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之成就。
在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现有的市场体制已经出现很多不适应文化发展的弊端,新阶段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监督机制,体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现代化。
具体而言,首先要强化文化市场中执法队伍的建设力度,培育和打造一批城乡文化产业方面的业务骨干和责任心强、忠诚度高的执行人员,使他们有效地完成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其次,逐步建立一个高质高效、通达面广的文化融合市场监管平台,以提高文化资源融合过程中的市场监管力度,促进文化之间的合理良性互动。最后,加强文化融合的对外信息公开和诚信服务,强化文化部门的自我监管,形成让人民满意和放心的市场氛围。
当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资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挖掘、需要整合、需要激活,从中原文化的产业发展与创意角度看,以中原城乡文化资源融合为引擎拉动文化产业的新突破是实现中原经济区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10]。在全面研究当前中原经济区城乡文化资源融合中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困境的成因,并以此为依据,深入探讨对城乡文化资源的自由流畅、合理高效、科学灵活融合的优化路径,将有助于为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顺利建设和有序发展提供文化层面的支撑,更有利于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影响软实力。
[1] 刘先江.试论社会主义城乡和谐发展的目标与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33(2):119-123.
[2] 武铁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出路 [J].河南社会科学,2009,18(4):202-205.
[3] 包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研究 [D].湖南大学,2011:8.
[4] 张放涛.创意中原——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89.
[5] 中原经济区规划 [N].河南日报,2012-12-03(03).
[6]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单行本精装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7] 郭鉴.吾地与吾民:地方文化产业研究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6-57.
[8] 宋阳.论政府采购支持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 [J].中国政府采购,2013,13(2):75-80.
[9] 刘志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16.
[10] 陈太政,陈准等.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3):2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