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张春云,张小娟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医院内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临床护理研究·
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的影响
李云霞,张春云,张小娟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医院内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
心力衰竭,充血性;用药;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根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统计,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1]。近年心力衰竭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治疗目的不仅是减轻症状,而更着重于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2]。目前药物是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患者普遍存在漏服、停药等不依从行为,是患者再入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1年1
月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5~87岁,高血压心脏病1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病程10~23年。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2~83岁,高血压心脏病1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病程8~25年。2组用药护理前临床症状、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前提下加强用药干预,包括以下内容。
1.2.1 用药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力衰竭的基本知识,强调严格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告知其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1.2.2 加强用药的观察和护理
1.2.2.1 洋地黄类药物的观察和护理:洋地黄用量个体差异大、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毒性反应。①询问和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特别是老人,如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头晕、视觉改变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药量。②观察心率和心律变化,给药前先数心率,<60次/min不能给药;用药期间教患者自数脉搏,如<60次/min或出现心律失常均提示可能有洋地黄中毒,注射洋地黄类药物应缓慢,持续时间约15~20min,并仔细听心音。③观察尿量变化,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尿少,用利尿剂后易出现低血钾,导致洋地黄中毒,故应准确记录尿量,定期查血钾及心电图变化。④服用地高辛时,嘱患者如果一次漏服,则下一次不要补服,以免过量而中毒[3];发现洋地黄中毒时,应立即停用所有洋地黄类制剂和排钾利尿剂,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1.2.2.2 利尿剂的观察和护理:利尿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水钠重吸收,排除体内过多水分,减轻心脏前负荷。在利尿的同时,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并易诱发心律失常、洋地黄中毒等,须记录患者24h尿量,监测体质量变化,使每日体质量下降维持在0.5~1.0kg;并动态观察电解质水平、水肿情况及患者不适主诉。另外,利尿剂尽可能白天给药,防止夜间频繁排尿影响患者休息。
1.2.2.3 硝普钠的观察和护理:硝普钠直接扩张动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小剂量持续给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满意。由于硝普钠的分解产物为水合铁氰化物,用药期间可产生许多严重不良反应,须严密观察和护理。①硝普钠对光敏感,溶液稳定性差,应现配现用,黑布包裹注射器,溶液内不宜加入其他药物。药液变色不可再用。②由于硝普钠起效快,为避免患者对其敏感而发生血压骤降,用药从小剂量开始。严密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用量,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左右,对原有高血压降低幅度以不超过80mmHg为度。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不良反应时应减慢速度。同时避免突然直立,以免低血压晕厥。停药时逐渐减量,防止发生反跳性血压升高。③硝普钠溢出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宜选择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因其不易脱出血管,避免液体外渗。
1.2.3 依从性教育:服药依从性是指能否按照医生要求每天服药,以及是否按照医生的要求长期坚持服药[4]。服药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心力衰竭知识教育,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减药和停药;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能力;充分发挥家属的支持与监督作用,对于记忆力差的老人,家人提醒其服药。共同帮助患者建立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坚持遵医嘱服药。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后,试验组对药物知识了解程度和治疗依从性,即对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的了解,出现不良反应应对措施,遵医嘱服药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R541.61
B
1007-3205(2013)02-0136-03
2012-09-03;
2012-10-06
李云霞(1976-),女,河北宣化人,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医院主管护师,从事心内科疾病护理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3.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