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维稳工作探析

2013-04-06 03:08张竞乾张文俐党林林
关键词:师生校园思想

张竞乾,张文俐,高 峰,党林林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高校的安全稳定不仅是自身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当前新形势下,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新的不确定因素不断涌现[1];我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矛盾突显并层出不穷;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思想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潮交织交锋,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取向。这些,都使得高校稳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为高校维护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更是为高校的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以课题调查研究为基础,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保障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新形势下高校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高校聚集了大批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并且关注社会发展的教师和学生,是人才汇集的地方,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各种思潮十分敏感。他们信息量大、对新思想、新动态充满好奇心,但缺乏全面、辨证的分析和客观、科学的评价。这些给国内外敌对势力带来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多元思潮,以经济文化交流等隐蔽、温和的方式,对高校师生灌输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观”;鼓动支持国内外非法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进行反动宣传,扰乱师生们已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制造思想上的迷失和彷徨,以此达到政治渗透的目的。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社会矛盾和各种思潮的传播[2]。互联网已是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的场所,成为不同利益群体宣传价值观的集散地。一些敏感事件,尤其涉及社会公平和腐败的事件,经网络传播引起不同群体的关注,产生各种思想,将矛盾极端化、扩大化,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缺乏信心。而高校,正是互联网普及最高的地方。

(二)校园舆论环境面临着现代媒体的冲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逐渐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当前高校中,上互联网、玩微信、写微博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这些在提供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获取各类信息的主渠道。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更加开放,但同时也为有害信息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消极、腐朽甚至反动的思想言论出现在校园中[3]。目前,学校在校园舆论环境营造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做法,缺乏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育新模式,不能将积极向上的思想及时灌输,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的构建。偶发事件经过现代媒体的炒作和放大,冲击校园正面的舆论宣传,就有可能引起不稳定的群体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的不良现象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攻坚期和政治改革的“深水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物质生活在快速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不断加大,由此引起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随着校园日益开放,高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逐渐在校园里内存在、蔓延,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拜金、享乐、功利和自由主义倾向,造成师生尤其是学生出现过分追求物质享乐的倾向,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因现实利益冲突引起的校园不稳定事件频发。一些以所谓“维权和渴求公平”为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炒作,很容易引起师生们的关注,加之对问题认识的片面性,也会成为诱发校园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一些网络媒体借机对个案进行大肆炒作,放大就业问题,使部分人对学习产生迷惑,造成消极影响。“学习无用论”的风气有所抬头,一些大学生不安心学习,抱着只要能及格,每门课程过关,毕业时能拿到毕业证就行的思想,缺乏对知识的刻苦钻研。学生们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其它方面,各种社会不良习惯在学生身上出现,问题频发,扰乱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

在数量庞大的消费人群的带动下,校园内、外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圈。各类商业活动虽然方便了师生的日常生活,但也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存在隐患,成为校园不稳定的诱因。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一些非法商业活动严重影响校园安全,许多没有合法手续的网吧、发廊、旅店、大排档充斥在校园周边,更有甚者还存在赌博、色情等非法经营。这些针对青年学生的经营网点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是校园周边刑事案件发生的主要诱因。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加之校园周边人员结构复杂的现实情况,校内人员勾结社会青年,利用内部管理漏洞对学生群体作案时有发生,财物被盗、人身伤害等事件直接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引发校园的不稳定[4]。

(五)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校园安全稳定

受社会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出现一定程度的适应性障碍,再加上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差和心理压力调适能力差等,当在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合理处理,在交友、情感上遭遇挫折时不能有效应对,在评奖评优、经济困难资助方面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化解。这种处于心理躁动和失衡状态下的学生在矛盾出现“叠加”时,往往就会造成极端事件发生,严重的还可能引发恶性群体事件。

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蚀的有效方法。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落实好特色理论“三进”工作。在教师要求方面,要坚持岗位能力和育人责任并重,教育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强化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和作用,在课堂内外做好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在学生教育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爱党、爱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信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高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渗透能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心理健康定期普查制度,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并进行有效疏导。要重点关注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主动开展相应干预工作,减少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校园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

高校应着力建立全面覆盖、统筹协调、高效灵活、方法得当的舆情监控体系,特别要重视与政府相关管部门的沟通合作。重视师生思想动态,定期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设立网络监督员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舆论动态。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机制,发挥好社会新闻媒体和高校宣传媒介的作用,及时正面引导舆论,始终让先进文化和社会主旋律占领高校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量大、传播快和青年学生容易接受的优势,创新思想教育模式,建立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红色”网站,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舆论引导,设立网络热点事件评论引导员,在学生集中的论坛中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和辩证地分析问题;特别是要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媒体公布真实信息,发挥新兴媒体“助推”作用的积极面,及时进行思想疏导。目前,已有高校设立新闻发言人,建议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培训,促进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5]。

(三)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造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权利运行机制,创造科学、协调、高效和廉洁、民主的管理工作机制。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管理人员热忱服务、教师尽责教书育人、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要规范收入分配机制,尊重劳动成果,体现优劳优酬的激励原则,但同时要保障校园内困难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高校内部要畅通师生利益表达渠道,研究建立协调有序的排查调解体系和工作机制,主动协调处理并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创建民主和谐校园活动,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自觉抵制社会凸显矛盾的冲击,维护校园稳定。

(四)加强高校维稳机制建设,构建科学稳控体系

建立高校稳定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学校重大决策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邀请师生、群众代表及政府相关部门参与,针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动向和大学生就业、招生考试、重点敏感期等关键问题和节点,定期组织高校稳定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维稳措施。强化高校内部维稳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6]。确立“大维稳”理念,把维稳与日常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落实层级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维稳管理体系,强化部门职责分工,从基层基础防范、舆情监控、思想疏导、舆论引导、利益协调、应急管理、善后处置、责任追究等各个方面,明确和落实责任要求,将维稳工作和日常管理有效融合,协调各方力量,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制定完备、操作性强的预案体系,建立分类分级预警和处置机制,并加强应急演练、日常监督检查。

(五)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消除校内外周边隐患

把高校维稳纳入社会维稳的大系统当中,建立校地(学校和当地政府)联动机制。完善高校维稳联席会议制度,校地共商维稳工作,共同落实维稳责任。地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的业务指导,为维护高校稳定提供各方面支持和服务。高校和地方主管部门加强联动,制定操作性强的联动方案,将指挥体系、工作体系、信息反馈体系形成机制,在联合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治理高校周边环境等方面协调配合,坚持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统一结合,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运动式”监管。通过持续对校内外环境综合治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维护校园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

高校的安全稳定事关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稳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王亚玲.姚孟君.谈高校稳定影响因素及和谐校园建构维度[J].学术论坛,2007(7):194-196.

[2]李卓垚.转型期影响高校政治稳定的因素[J].企业导报,2011(1):40-41.

[3]丁克芹.校园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5(12):78-79.

[4]董向华.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6):107-108.

[5]何晖.校园安全稳定内因和外因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201-202.

[6]贺迎九.论校园安全隐患及安全精细化管理[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1):48-49.

猜你喜欢
师生校园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