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阳
(武警警种学院,北京 昌平 102202)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应用,信息与技术、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有机的融合起来,以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其内涵是: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及评价手段;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重点培养,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是要达到: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其核心目标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益,其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误区之一:在整合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当作课堂教学的应用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中,经我们调查了解,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放放录像、演示演示课件,增加一个教学手段而己.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及途径没有完全掌握.
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才与学的方式,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这也充分证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决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它是一种贯穿于学科教学全过程的新型教学理念,它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误区二: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单纯呈现,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始终是个客体,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教学的主体还是教师和学生.实际教学整合中,有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度”,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全,认为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课堂上运用的信息技术当然越先进越好,运用的多媒体信息种类越丰富越好,陷入了忽视教学规律、技术万能的误区.技术不是目标,学习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比信息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任何技术都是应该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切信息技术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运用的多媒体信息,要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的模拟技术要有助于把抽象问题直观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学观念要发生相应的变革,要思考、实验、发展和完善新的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需求,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与信息媒体,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课件的制造要保证有针对性、创造性、选择性和教育性,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
误区三:片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更多的是根据教学进程进行课程设计方面的引导、指导以及组织,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真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整合过程中,多数教师对如何突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生主体地位不清楚,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在演示课件、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忽视了学生在整合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息条件下学习目标的实现.
误区四: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师的指导地位过度弱化.在实际整合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不明确、不具体,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把主体回归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教学,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随之在教学中便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的情况,在讨论区中学生们自由发言却没有围绕课程主题.这样的情况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来,甚至传统教学中的基本教学任务以及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也没有在课堂上有效完成.
对策一:加强对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教师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和能力、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分重要.所以,要想知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是否成功,其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教师培训的内容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包括教育理念、教学设计、信息素养等方面,尤其是要重点培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并使每位教师获得实践层面的真实训练,让教师体会如何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改善教学.着重解决“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的两张皮现象.
对策二: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从课程整合的实际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两个方面.其中,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设计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核心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因此,做为教师来讲,要把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设计理论做为研究的重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从教学的整体角度去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用.不仅要能运用多种信息媒体来表现教学内容,还要能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进行恰当的多媒体教学组合设计,使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感到生动、直观,提高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策三:改变教育资源类型的建设,由教师主导型资源向学生探究性资源转变.目前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资源,没有体现学生的活动与参与.建设学生学习、探究性资源,首先是搞好学习资源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主题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科学设计信息资源的脚本,有针对性地选择创作工具,使信息化学习资源呈现多样化、趣味化、可操作化、模拟仿真化等便于学生学习、操作等特点.
对策四:创建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程结构,主要以讲授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状态.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使学生不敢突破,不敢怀疑,教师讲的一定正确,这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无从发挥,学生的个性被忽视,创造能力被扼杀.在进行新型教学媒体与课程整合时,利用信息技术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