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华,王宇中
(郑州大学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Forest(1965)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想出企业未来的理想组织形态,即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开放,并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和调整组织结构关系的组织.Senge(1990)以Forest的构想为基础,发展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的蓝图,并于1990年在《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进行了详细描述,由此拉开了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热潮[1].
Senge(1990)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能够让组织中的成员持续地发挥其能力,创造其所渴望的结果,培养新的思想模式,塑造集体的气氛的一种组织;Pedller(1992)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够帮助其成员学习并且不断改变自身的组织;Walkins&Marsick(1993,1996,2003)把学习型组织定义为是一个不断学习并改进自身的组织;Carvin(1993)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精于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和转移知识的组织;Lewis(1996)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能够发现和使用知识、技能以及组织内外人士经验,以图改变事物运作的方式的组织;Benntt(1994)&Honey(1996)从文化的角度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新的定义,把学习型组织看作是一种能将学习、调试及变革等能力深植为组织文化的组织,Honey(1996)认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能够鼓励持续改进企业行为和工作惯例.Marquardt(1996)对学习型组织的系统化定义为:能够有效和集体地学习,并为了共同的目的,持续使自己再取得、管理和使用知识上锐意进取的组织.
国内学者张声雄(2003)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具有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是一种能够让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是一种能够把学习转化为创造能量的组织”,同时他还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强调学习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组织”[2].邱昭良(2005)认为:“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和能持续发展的组织.”[3]李宏琳(2009)指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最特殊的是它的“整体动态搭配”的能力,其核心是强调系统思考,学习的关键词应该是团队和竞争[4].
WiIIard(1994)提出学习型组织包括领导、文化、能力、结果、管理等五个方面;Marquardt&ReynoIds(1994)认为学习型组织需要具备结构、学习文化、授权、环境侦测、知识创造与移转、学习技术、品质、策略、支持氛围、团队与网络化、愿景等11项因素;O’NeiI(1995)认为从可以经验、结构、文化、信息4个方面来检验一个组织否是学习型组织;Redding(1997)将评估学习型组织的项目分为“学习层次”及“组织系统层次”两类.Watkins&Marsick(1999)提出的以“7C”来说明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即持续不断地学习、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关联的网络、集体的观念共享、创新发展的精以及系统存取的方法和建立能力的目的[5].
周德孚(1998)认为共同愿景、创造性团队、善于不断学习、扁平式结构、自主式管理、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员工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以及领导者的新角色是学习型组织的八大特征[6].张声雄(2000)对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概括为:(1)多元回馈和开放式的学习系统;(2)学习共享和互动的组织氛围;(3)为共同愿景不断学习的学习力;(4)工作学习化;(5)学习工作化[2].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描述各不相同,但是总结起来不难发现有很多学者一致认为的学习型组织应该是这样的:(1)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团结、协调和和谐的组织;(2)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要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3)善于学习、思考和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所在;(4)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是站在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即系统思考;(5)学习型组织的组织学习是一种团队的学习,而且这种团队学习是建立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之上的.除以上内涵外,学习型组织还应该具备以下五项要素:(1)有共同愿景;(2)团队学习;(3)改变心智模式;(4)自我超越;(5)系统思考.
Watkins&Marsick(1999)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行为准则:(1)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2)促进探讨和对话;(3)鼓励共同合作和团队学习;(4)建立学习及学习共享系统;(5)促使成员迈向共同愿景;(6)使组织与环境相结合[5].国内学者许庆瑞(1997)也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原则:系统思考原则、目标统一原则、自愿熟练工作原则、有效小组学习原则和认识模型原则[7].
梅耶(1993)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梅耶模型,该模型阐明了是什么导致了学习,并结合组织战略和文化来创建学习型组织.约翰·瑞定主要从战略规划角度区分出三种组织战略改革模型:第一种模型强调计划,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管理模式相一致;第二种模型,即“计划—执行—计划”;第三种模型,即—准备—计划—实施”.瑞定在前三种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四种模型,即学习型企业:持续准备——不断计划——即兴推行——行动学习.
国内学者陈国权(2002)提出学习型组织的6P-1B模型,共包括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和反馈以及知识管理等七种能力[8];云绍辉(2006)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分析,设计出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组织形式,即基于随机Petri网的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并提出学习型组织结构的动态建模方法论,为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莫定了基础[9];叶文、褚建勋、汤书昆(2009)以扩展性元记忆目录为核心,建立了基于交互记忆理论(TMS)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建立的MVTKS能从多个方面帮助解决虚拟团队知识,并对知识共享模型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10].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而引发的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热潮至今已经二十余年的历程,国内外不同学者由于着眼点不同,所得的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同偏重,但是归纳来看,前一个十年的研究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学习型组织概念的研究;(2)关于学习型组织特征的研究;(3)关于学习型组织结构内容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以“企业发展”为着眼点的学习型组织目标研究不断深入;(2)以“关注各类组织成长”为取向的学习型组织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如学习型社区研究、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政府研究等;(3)以“丰富学习型组织内涵”为目的的学习型组织功能研究取得新进展.
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学习型组织在有关学习型组织的已有研究中经常出现,比如有研究从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信息论等有关学科的角度对学习概念进行界定;管理学视野下的组织学习是通过共享信息、知识和精神模式形成并建立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即记忆的基础上;邵泽斌(2007)从对学习型公民界说的角度,论述了培育学习型公民的重要性、学习型公民的特征和未来学习型公民应有的素养;另外政治学视野下的“国家学习能力”也是关于学习型组织在政治学角度的研究[11].
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为人类实践服务,因此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研究应当是在当前有一定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开展起来.要真正做到到组织中实地考察,关注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的差别,要善于发现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完善和改进已有研究.
当前国内学习型组织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但是有些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翻译、介绍的成果多,本土研究的成果少;移植、引用的成果多,扎根国内原创的成果少.为更好推动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必须在本土化上深下功夫.
〔1〕Senge,P,M.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i,1990.
〔2〕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3〕邱昭良.何谓学习型组织[J].现代营销(学苑版),2005(3):6-7.
[4]李宏琳.学习型组织理论涵义的再认识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3).
〔5〕沃特金斯,马席克.世纪学习型组织[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6〕周德孚,殷建平,蔡贵奇.学习型组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许庆瑞.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4):86-94.
〔9〕云绍辉.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叶文,褚建勋,汤书昆.学习型组织中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9,6(5):635-640.
〔11〕邵泽斌.国内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3):5-11.
〔12〕程华.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44-6345,6352.
〔13〕王璇.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J].工作研究,2011:209-210.
〔14〕牛晓燕,张瑜,焦晓芳.我国学习型组织文献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09(29):179-183.
〔15〕由长延,徐林.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