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艳华,贾梦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们永不停歇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历史.当下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培养.为了培养符合新世纪需求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相比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变化:减少了必修课程,增加了选修课程.目前高校课程的设置一般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学校的培养方案及要求必须这两大门类的课程都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符合毕业的条件.详细而言,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种,选修课则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种.不论是为了日后的就业也好,还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拿文凭也好,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中,必修课是高校学生普遍较为重视的课程,尤其是专业必修课.毫无疑问,其中最没有受到学生重视的是公共选修课.学生对公选课的认识与许多因素相关联,如学生对公选课认识的欠缺、班级规模.虽然高校的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但仍然会因为班级过大而存在各种问题.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班级普遍规模偏大,尤其缺乏班级凝聚力,直接影响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
中学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大学则更为侧重于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与兴趣爱好.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高校一般都设置了许多专业供学生在高考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将来的择业规划进行选择.但“公共选修课”几个字就已经可以让学生在字面上感觉到与“必修课”的差异.另外,由于公选课一般只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学生认为晚上的公选课不如白天的必修课重要的印象.
2.2.1 教学管理难度增加
由于先选修一门公选课的学生一般来自学校的不同学院、专业,这加大了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另外,人们普遍持有大学生应该具有比中学时期更高的自治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这一观点.当前的高校教育提倡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高校教师对学生也普遍持“无为管理”的理念.然而事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要经历高考进入大学后,觉得可以好好“享受”大学悠闲的生活.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对他们的“无为管理”是理所当然.其实高校教师的“无为管理”并非完全不管,而是管理的一种较高层次与较高的境界,它可以使教师摆脱事事俱管的局面,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毕竟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小学业教育.对于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希望有教师能够像中学教师那样监管督促他们,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一些学生反感这种中学式的教学管理,认为扼杀了他们的自我发展.对于刚进校的大学新生,不能立即放手让他们骤然落入“无为管理”的状态,最好能够有一个过渡时期,否则学生很难从之前严格的中学教育管理下的学习状态骤然过渡到高校宽松教育管理下的“放任自流”状态.
2.2.2 难以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班级规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美国的一些学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对班级规模开始进行的实证研究,美国联邦教育部更是在1998年初针对该国小学班级规模发布了“CSR(Class Size Reduction)计划”——“班级规模缩小计划”.目前国内外的中小学一般都对班级规模有具体规定,限制班级人数.然而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均在中小学,忽略了高校班级规模的研究.毋庸置疑,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校,班级规模的大小都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班级规模过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导致教学反馈不及时或不到位.一旦班级过大,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良莠不齐,必然导致教师难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的最好时机,更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机会,他们在课前的疑惑在此阶段可以得到解决——答惑解疑.学生的参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大部分学生希望课堂上能够多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然而班级人数过多必然导致互动环节的难以开展,即便有教师的精心设计下也很只能保证极少数学生的参与其中.
2.2.3 班级凝聚力的缺失
由于公选课是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一般选课人数都高达120人.由于公选课是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重新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大规模班,除了每周一次的该公选课而聚集在同一间教室外他们很难有共处交流的机会.一般的教学班级都会专职辅导员管理,另外还有学生民主选举出的班干部来协助辅导员与科任教师进行班级教学与日常事务的管理.然而对于公选课的班级而言,一般都没有班干部协助科任教师管理日常教学,更不用说配备专职辅导员进行管理.这些都造成了公选课班级管理的混乱,也必然造成班级凝聚力的缺失.
高校普遍存在公选课程少,学生选课难的情况.如果无课可选,必然造成学生在选课时无法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课,但是为了保证获得足够的学分,选课时他们可以说是没有过多的选择.这也直接影响公共选修课的整体教学质量.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必须鼓励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多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有课可选.
根据课程特点限制班级人数.课程类型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特点,限制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人数.例如,对于一些实践技能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甚至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就要进行实训),或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主体参与较多的公共选修课,一般不建议实施大班授课.为了最大保障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申报公选课时就应该设定好可接收学生选修改该课程的上限人数.根据教学需要限制选修学生的专业.
3.3.1 提高教学质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抱着强烈的兴趣去上公选课的,但也不能否定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心态去上公选课的.学生对公选课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任课教师的授课情绪,而任课教师的这种不良情绪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的欠佳又必然会加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抵触心理.教师应该尽量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带动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公选课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公选课不仅仅可以令他们获得专业课之外的更多知识的一种途径,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自已以前从来没有觉察到的潜能!
3.3.2 严把考核关.提交一篇小论文是很多公选课的考核方式.我们无法质疑这种考核方式,但是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完成小论文对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要么直接从网上下载一篇文章提交,要么将在网上搜集到的材料东拼西凑后提交.如果老师对这些剽窃行为放行的话,必然加剧学生混学分的心态.如果只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常言的具有原创性的论文能够顺利通过考核的话,即便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在课后,哪怕是在准备考核论文期间也必须好好准备.这也同样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另外,由于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最后的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对于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尤其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老师在打平时成绩时要给他们以高分奖励,与那些不听讲、逃课的学生差别对待.对那些平时不上课、只是想最后参加考核的学生,老师完全可以依据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规定取消他们的考核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公选课的重要性.
公选课应该预防各种可能不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因素,致力培养一些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创造力的良好习惯,如:勤学、好问、细察、多想、常记、实干等.如果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个性、兴趣,并且事先对未来的职业人生发展有一定规划的前提下在校内选修相关的课程,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将被最大程度的激发.但前提是学校能够提供相关课程供他们选择,否则学生势必抱着混学分的不良心态应付了事.公选课应该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尚未觉察到的潜能,并对之有更深的认识与进一步的发展.
〔1〕Bourke.S..How Smaller is better:Some relations between class size,teaching practic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6,(23):558-571.
〔2〕J.D.Angrist,V.Lavy.Using Maimonides’ Rule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Class Size on Scholastic Achievemen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533-575.
〔3〕陈云奔.美国关于班级规模的实证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29-32.
〔4〕尹忠泽.教育的现实困境和教育的选择——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61-66.
〔5〕陶青.国外班级规模研究述评[J].辽宁教育研究,2008(9):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