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芳
(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指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他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使自身与环境相平衡与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化的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①那么,从广义上说,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心理特点和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心理上出现的反常或失衡状态,它会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各种问题和困境.近年来,心理危机这个不曾为人熟悉的词汇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校园里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心理危机的困扰,感受着成长的烦恼.
在当代,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快节奏、高风险、强竞争在激发和调动人潜能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群体尤其如此,他们在为学业拼搏奋斗的同时,还必须为明天的就业和发展规划.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就很容易陷入心理危机.当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主要表现为:
首先,心理封闭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部分大学生在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后,发现自己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如在高中时那么出类拔萃,从“鹤立鸡群”到“鸡立鹤群”的转变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一些同学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与理解,人际关系趋于平淡,甚至出现针锋相对的冲突事件.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强烈的阶段,当今的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意识较强,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内心往往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特别是妒忌与自卑心理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其次,心理封闭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欠缺.大学生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在行为上的表现为:独来独往;闲暇时间喜欢宅在家里或寝室等.这些群体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往往缺乏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的丧失使他们被排挤出班级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来,那些被边缘化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方面更加欠缺.而这种欠缺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正视,相反,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回避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甚至采取自我封闭的方式加以掩饰.
首先,心理极端表现为以自杀的方式逃避问题.当代大学生尽管已经步入成年阶段,但是事实表明,一些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自立自强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心理上缺乏锤炼,情感脆弱,意志薄弱.当考试失利、评选落败、与同学闹矛盾等不如意接踵而来时,他们从小形成的优越感遭受严重打击,对于挫折不能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自暴自弃,从而导致心理与行为异常.特别是在当下,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甚至采取自杀的方式逃避问题.例如:近年来,很多高校大学生因感情、学习问题跳楼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据人民网统计:“2005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校十余人自杀身亡.”②
其次,心理极端还表现为以暴力、犯罪等方式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大学生总是忽略个人不良情绪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殊不知,这些琐碎的不良情绪如果长期积压而不及时地加以调适和疏导,一旦爆发将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2004年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特别是,今年复旦大学发生的投毒事件不仅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热议,而且也让本已平息多年的朱令铊中毒事件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在为这些如花生命的早逝感到惋惜地同时也不禁感慨:如今的大学生对于自己乃至他人的生命如此漠视.
首先,心理扭曲表现为大学生的虚荣炫耀心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特别是在每年大一新生刚开学的时候,各大高校校园门庭若市,造成学校周边交通拥堵.一些大学生甚至开着豪华轿车报到,摆出“全家总动员”的架势.近几年,“苹果三件套”(手机、电脑、相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入学时的必备生活用品.大学生这种注重商品社会象征意义的消费行为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了炫耀心理和虚荣攀比心理.
其次,心理扭曲还表现为大学生公德心淡薄.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道德滑坡现象和诚信危机问题也逐渐地蔓延到了高校校园,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捏造虚假简历、拖欠学费贷款等.此外,当代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做事随性,对自身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欠考虑,缺乏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自觉意识.当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一些大学生总是想着如何隐瞒、躲避,甚至推卸责任.
首先,大学生辨析能力欠缺.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客观地理解和认知.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经常会出现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情形.虽然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是正处于大学阶段的他们,尚未真正具备理性思辨与分析选择的能力.尤其是在当下,许多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以及腐朽、落后观念的误导.
其次,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4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它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起伏波动比较大.他们会因做成一件事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点挫折而沮丧懊悔.这种起伏跌宕的极端化情绪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有时甚至会因情绪无法自控而出现极端行为.年轻气盛,冲动莽撞、自控能力较差是其极端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特立独行、追求个性、好胜心强也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攀比和炫耀心理.
首先,不健全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特别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也非常普遍.在这些不健全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平时疏于管教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外,家庭条件、父母文化水平的差异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的偏差.当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尽自己所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为他们清除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对父母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感,造成他们的独立自强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此外,过多关注孩子物质的满足和学习成绩的好坏,而缺少对孩子健全性格、心理、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视和培养,这种家庭教育的偏差产生了一些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大学生.
首先,不良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风、班风、学风等.由于一些学校管理失误,忽视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导致恶性竞争、盲目攀比等不良校园风气乘虚而入.一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地对待竞争,为了取胜损人利己、不择手段.一旦失利,要么产生打击报复的嫉妒心理,要么产生逃避竞争的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此外,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炫富、赶潮的校园风气,这导致了部分消费没有节制的大学生产生攀比炫耀的虚荣心理.
其次,学校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校教育的偏差,必然有害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近些年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得到了各大高校的积极响应,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仅仅按照学习成绩将学生分到快班或慢班、重点班或非重点班,这种做法对于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很大.除此之外,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校园里的心理咨询室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作用,逐渐成为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首先,政治环境的负面影响.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一个关键期,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腐败现象和违纪行为,包括一些官员的不良生活作风等等,这些负面消极的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反差较大,致使其内心充满困惑和迷茫,并逐渐产生一种“知识无用论”的心理认识.
其次,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平衡性,这种贫富悬殊的社会分化在高校校园里表现也十分明显.一些出身显赫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与家境贫寒或家庭条件一般的大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成长环境迥然不同,他们在待人接物、生活习惯以及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反差.这种隔阂会使他们在校园生活中产生各种偏见、摩擦甚至冲突.“官二代”、“富二代”的炫富攀比心理极易引起贫困生的自卑或仇富心理.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不良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产生了功利性的拜金主义心理.此外,近年来,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和就业压力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心理负担和心理疾病.
再次,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存在着很多低级庸俗的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娱乐节目、电影、电视剧、广告等充斥银屏,向公众传递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和观念.一些猎奇心和模仿力较强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低级趣味的文化所误导和诱惑,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趋势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所引发的心理迷失和信仰危机也使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更加严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便利的同时,也对其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首先,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沉溺于游戏所带来的快感之中,由于与同学的交往减少,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更加严重.甚至一些疯狂的游戏痴迷者已无法分清现实和虚拟,当他们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时,思维定势会促使他们按照游戏里惯常采取的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其次,网络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健康的网页和网站,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被那些垃圾信息所诱惑而误入歧途.
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增强辨析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其次要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在学业、生活、就业、恋爱等方面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冷静分析、理性判断,凡事三思而后行.最后要自觉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平时应注意阅读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并懂得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日常的心理卫生和保健.例如: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采取找人倾诉、心理咨询、写日记、听音乐等舒缓的方式来调适,也可以通过打球、跑步等剧烈运动的方式来宣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首先是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守信、正派、富有爱心的人,那么你的孩子同样具有这些品质.”③这就说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在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孩子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例如:与其平等对话,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首先,学校应当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选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习一些鉴别心理问题的方法,并懂得运用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来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还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应当运用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避免单一无趣,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利用校报、社团、校园广播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展各种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和社会阅历,增进人际交往,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科学性、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开导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因此,各大高校不仅要设立并且善于运用日常的心理咨询机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作用.当前,如何净化政治环境,规范经济环境,优化文化环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义不容辞责任.无论是政府、经济组织还是社会团体都应各司其职,严守道德底线,发挥其良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大众传播媒体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营造优良的舆论和文化环境,帮助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向公众传递一种正能量.
健全网络监管机制.互联网虽然是个虚拟社会,但它的正常运转也不能离开制度和法律的有效调控与制约.“依法利用网络技术及时删除有害的信息内容,并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积极监控,及时做出处置,防止信息垃圾、非法信息、骚扰信息及病毒信息的传播,才能够避免在大学生中产生消极影响”④.此外,各校也要对校园网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设立防火墙,安装网络信息净化器,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清除网上垃圾,维护校园网的安全与秩序.与此同时,培养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评价和选择能力,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诱惑.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衡量其全面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下,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网络等多种力量的通力协作与积极配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都只是外因,“治标不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阐明了外因与内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五日三省吾身”.可见,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及时调整自身不良情绪和心理,才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因此,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养成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良好习惯,才能更有效地缓解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日益严峻的现状.
注 释:
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②http://people.com.cn,2005-7-15.
③张蕖,冯文全.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诚信本质[M].学前教育研究,2005(3).
④王国良.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究[J].理论导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