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其对“三观”教育的启示

2013-04-02 09:46陈朝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4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三观马克思主义

陈朝清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其对“三观”教育的启示

陈朝清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中心位置,受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宗教升温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特别是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新课题,本文从大学生“三观”教育与宗教信仰问题现状着手,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策与建议,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大学生;宗教信仰;“三观”教育;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宗教势力,尤其是邪教势力日益猖獗,宗教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冲击愈发明显,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引导大学生在日趋复杂而严峻的国内外宗教形势下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社会资源,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个人人生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而且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制度建构和文化前进方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虽然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接受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但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及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或多或少在宗教观念、甚至宗教行为方面出现一些偏差,具体表现如下:

1.1 部分大学生在精神信仰上存在着有神论思想

信仰宗教的人相信宇宙中存在超自然的力量,灵魂不死,相信彼岸世界的存在,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随着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是无神论者,坚持有神论的比例不高,呈一定特点:比如多来自农村或宗教信仰比例高的地区,以及受家庭长辈有神论思想影响,虽然比例不高,但是这种有神论认识必将妨碍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其行为模式.据有关调查,大学生存在的有神论倾向有上升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不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持“说不清、不能确定”的怀疑态度,甚至少数大学生党团员也出现有神论苗头,由此可看出,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1.2 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认识模糊,宗教信仰盲从,表层认知多于深层思考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的一切属性和本质都是人类把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异化的结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对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片面认识和夸大了宗教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当家庭长辈宗教信仰引导,以及当家人和本人遇到困难挫折时,就很容易成为潜在的宗教势力拉拢对象,盲目跟随信仰宗教,有些大学生甚至不能将宗教与“邪教”相区别,对国家依法取缔“邪教”组织抱一定的不理解态度,由于不能透过现象认清宗教的本质特征,加之宗教所具有的外在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时代特点,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被现象所迷惑,进而动摇了学校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因此高校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当代大学生,认清本质,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1.3 部分信仰宗教的大学生误入歧途,出现过激宗教言论和宗教行为

高校是社会文明的窗口,学术气氛活跃,海外学术交往密切,近年来,也成文国内外宗教文化,特别是邪教势力传播和渗透的重点对象.近年来,部分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在境内外宗教势力的指导下,进行非法宗教宣传,甚至散布反共反社会主义谣言,而且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一贯伎俩是以宗教信仰为幌子,实际上是邪教势力在加紧渗透,他们利用青年大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控制和利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进行不法活动.部分宗教信仰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的法规制度认识模糊,片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却不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没有意识到违反法律所谓的自由是错误的.

2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产生与当前渐进转型的社会环境、多元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状况及心理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三观”教育某些方面的缺失:

2.1 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导的“三观”教育,其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下的当代大学生,其思维活跃,个性彰显,价值选择多元化,随着高校扩招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传统的以灌输式的钢性教育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大学生自身所存在的这些新特质存在严重冲突,无法激发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兴趣和盎然,反而使不少学生产生一种对僵化教条的反感,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产生厌弃感.所以,当大学生接触到人文关怀浓郁,魅力十足,强调“至真至美至善”境界的宗教文化时,那种说教意味重,形式古板,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不够,对学生接受心理和过程缺乏关注,内容单调的“三观”教育模式就变得相当脆弱,进而被部分大学生摒弃,转而信仰宗教.

2.2 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邪教势力渗透等外部环境的变换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和冲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改革开放大潮涌入的西方价值体系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成的主要来源之一,部分大学生面对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引起的经济与道德、权钱腐败等现象时,无法用辩证的态度对待,进而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成为宗教拉拢的对象.另外,来自农村地区及某些宗教信仰色彩浓郁地区的学生受家庭长辈宗教信仰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往往对宗教产生好感,甚至坚信一些宗教迷信.近年来,宗教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华丽外衣,境内外各种反动政治势力打着宗教信仰的幌子,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拉拢对象,进行渗透、迷惑,使部分学生成为邪教组织的控制和利用工具,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不法活动,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的难点和重点.

2.3 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心理需求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生、世界、自然有其独特的诠释;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宗教具有继承性,由于宗教发展历史悠久,在道德主张、建筑雕塑、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继承和保留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这不仅对许多追求审美视觉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对于部分追求理性知识的大学生也颇有吸引力.当他们在接触、亲近这些宗教文化的时候,宗教信仰也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信仰基础,加之当前大学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的经济、情感、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给人以力量、信心出现的宗教,自然而然成了他们心目中贴心的“心灵医生”.另外,部分宗教活动有算命、看相、求神拜佛等独特的仪式,对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在面对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陷入其中,使其对宗教信仰有加,这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

3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三观”教育的启示

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现状及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化”与“外化”两个飞跃,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会发展导向规律,扬长避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注重激发大学生的主观精神觉悟,把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载体建设,统筹安排,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共同致力于增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1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思想教育

把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硬,综合素质包括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辨别能力.针对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困惑日益增多的情况,“三观”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无神论思想,增强说服力,及时有效地答疑解惑,还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宗教思想的研究、整理、提炼和升华,进而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宗教观和无神论的认识方法,并客观讲明宗教信仰的的利弊,特别是加强对邪教的鉴别和抵制,循循善诱,让大学生从心理和思想认识上真正懂得无神论的科学性,形成科学的宗教观,从而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三观”教育工作实效性

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三观”教育要改变传统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导的方式,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加强引导和管理,现实中,大学生宗教信仰包含两类不同情况:一类是对宗教有好感,但是知之不多,对宗教并无明确信仰追求;另一类是对宗教有深刻的认识,成为其信徒,甚至有偏激思想和过激行为.对于前者,只要通过讲述正确的宗教知识,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宗教观教育,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可以形成科学的宗教观;对于后者,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此类大学生很多是由于受实际生活中的困惑困难一时无法解决的群体,我们要在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和工作方针基础上,坚持政治上团结,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信仰和社会和谐、国家进步的关系,把严于律己、关爱他人和社会、爱护生命的宗教美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3 加强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重视大学生的主观实践参与,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在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中,要认识到实践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科技文化节、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影视讲座宣传、辩论、文学音乐熏陶、文化体育比赛、科技卫生三下乡、三支一扶、救灾援助、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健康积极向上的有益活动,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感受生活、探索成长,从而实现充分的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陈全陈,甘满堂.福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郁春风.从大学生的宗教观看我国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思想政治法律研究,2011(3).

〔4〕邹明洪.关于新世纪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教育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4(1).

〔5〕桂萍.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看高校宗教工作[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

〔6〕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宗教观的教育和引导[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

〔7〕徐习军.近时代开展大学生“三观”教育[J].德育与党建,2012(15).

〔8〕丁养东.对青年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

〔9〕方蓉.大学生“宗教热”及其对“三观”教育的启示[J].学术探讨,2011(7).

G641

A

1673-260X(2013)12-0248-03

本论文为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立项资助课题(JB11351S)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三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五毛钱的“三观”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