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研究

2013-04-02 07:59郭志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导向体系高职

郭志戎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自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后,社会对于制造类人才的需求可谓与日俱增,培养制造业应用型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沿用了我国教育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以“应用”为主旨而构建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其特殊性.近些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但高职教育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特别是高职教育学生就业难、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较低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有序发展,更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和谐全面发展.

因此,高职教育体系如何打破现有局面,寻求高职教育的有效发展.

1 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将“行动导向”引入职业教育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思潮.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以实践或行动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全面分析,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去完成教学任务目标,最终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深化知识.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收到了各国职业教育者的推崇,也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由各个教学环节构成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而对学生产生适当的影响.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当前正面临着教学方法保守、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且学生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将“行动导向”引入我国高职教育之中.

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核心是在教学中将大任务分解成为小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小任务根据教学计划而逐步传达给学生,一方面能够逐步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自卑心理.第一,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构建,能够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二,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构建,能够变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讨论、操作等方式,真正培养高职学生的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第三,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构建,能够变单一型思维方法为综合型思维模式,通过分组讨论与经验分享等教学环节,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并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有利于学生知识库的形成.

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包括:教学任务贯穿始终、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与教师互动合作、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教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等.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构建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通过分解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真正从整体到局部全面地掌握知识及技能.一方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互助合作解决问题并分享经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信息共享、小组成果展示等,这些环节均需要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技能的指导者,逐渐淡出了教学过程,而当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时,其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均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要体现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包括授课课件、教材、元器件、仪器仪表、教学任务等.这样教师便可以在授课时简洁地说明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并将任务下发.其次,学生在接受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后,互动互助地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设置学习情境、学习成果竞赛等方式、学习心得交流等方式进行.第三,学生作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主体,不论收集信息、选择解决方案,还是达成任务目标、信息反馈、成果展示,均需其全程参与.

2 多样化的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打破了以往单向知识传递的格局,倡导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其中包括: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多样化等.通过“行动导向”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讲授变为实践,知识便可以即学即用.

2.1 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主要体现为

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互动方式,转变为“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任务”三位一体的互动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传递本次课程的各项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与教师通过讨论、对话、辩论、书面报告、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展开交流,打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此互动形式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通过竞赛、对话、交流、总结等方式,实现多边互动的效果.

2.2 教学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为

将传统课堂授课、课本讲授的方式,转变为“理论课、动手实践课、企业实习课”的系统教学方式.教师统一讲述课本理论知识后,布置学生需完成的实践任务,在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后,进到企业参与真正的生产过程中以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任务.同时,传统班级制授课方式是以一致性标准要求学生,而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更关注于学生发展的个性,鼓励师生交流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教学手段则将多媒体、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仿真技术等引入其中,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形象.

2.3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

将仅根据书本内容进行讲述转变为结合案例、项目、任务及学生特质的内容编排.书本仅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案例作为加深书本内容理解的工具,项目则是作为将书本内容转化为学生技能的主要载体.

3 将教育心理学与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相结合

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更加关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结合.因此,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学心理学的融入.教育心理学关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智力的发展、心理现象及变化等,将其与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相结合,能够有效地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学任务、改进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同时能够帮助教师把握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心理过程,适时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包括:

3.1 观察法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思维导图布置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后,不对其加以任何控制,仅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典型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统计分析出不同任务情境下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情况.

3.2 实验法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通过讲述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逼真的任务情境.教师通过引文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通过项目或实验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内容,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习得职业技能.

3.3 调查法

教师在完成了一段时间的教学计划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历史文献回顾、专家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前一时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同时可以召集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最终获得对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意见.

4 构建我国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

首先,明确我国高职教育的任务.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因此,高职教育更需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国际上职业教育的主要思想便是“能力本位”,因此,高职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禁锢,加强对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也应强化对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加强自然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及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养工作.

其次,严格把控高职教育质量水平.教学质量主要涉及: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学生吸收知识的程度以及是否具有师生互助互动的教学氛围.高职教育若要转变社会对于高职教育认同度低、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窄的问题,就需要严格把控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形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良性机制,构建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评估体系.

第三,根据社会需求明确教学任务.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实践对教学的驱动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贯穿始终,使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后,升华为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应用中去.因此,“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成为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做足教学任务书的准备,后根据教学任务书将任务细分并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而掌握技能.

第四,将教育心理学贯穿与行动导向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智力的发展、心理现象及变化等,将其与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相结合,提供学与教的客观基础,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教育心理学贯穿于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教学内容设计、教育技术、课程发展、组织学习、任务安排、课堂管理等环节中,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支持.

最后,在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下,构建行动型师生关系.在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中倡导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教师不仅关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技能保持度、心理变化、文化素养等方面.学生不仅应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更要养成参与教学任务、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沟通互助的好习惯.师生关系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体系中,变“讲授—听取”的教学关系为“导入—吸收”的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发现、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对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学任务布置给予高度的关注.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倡导教师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学生以实践和讨论为主的方式,全程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任务的细分,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能够实现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变;通过教学心理学的引入,学生能够接收到更有针对性和更科学的教学内容安排;通过问题讨论和经验分享,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其自信心和综合素质,极大提高教学参与程度.在高职教育行动导向体系中,一方面能够处理好合作与学习的关系,在合作中习得尊重、理解、信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能够加深高职院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尊重的合作环境.

〔1〕张治忠.行动引导性教学法专题研修班讲义[M].北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200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高健.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1):1-5.

〔4〕马玉青.计算机绘图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猜你喜欢
导向体系高职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