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勇
(荆楚理工学院 体育部,湖北 荆门 448000)
阳光体育运动系统由相对独立的五个子系统:目标系统、保障系统、组织实施系统、评价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相互影响与制约,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循环结构.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而且还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1].以阳光体育运动系统结构模式为参照,审视我国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现状,可以深刻揭示我国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原因分析与理论参照下,构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机制,宏观与系统的视野使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1 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与实施,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合理的饮食结构与作息规律,认同其与健康的身体状况之间的关系,但学生们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预防与改善这些疾病.阳光体育的实施中明显发现男生的体育意识要明显好过女生,体育教学实践也证明大学女生一般不喜欢过多的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以及索然无趣的运动项目,性别因素驱使她们更加青睐瑜伽、健身操、体育舞蹈等塑造形体与气质的项目.给我们的启示是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也应考虑到性别差异,方可最大化地吸引广大学生走到操场上,走向大自然.
1.2 体育教师是阳光体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是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创新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拓展阳光体育的项目内容的关键因素.但学者们针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的师资环境调查可知,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学生人数处于历史最高峰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从数量到专项分布上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处于超负荷的运作状态.绝大部分高校采取了对教师进行在职转项培训的方式应对,很多传统三大项及田径项目的教师进修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跆拳道等新兴项目,促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能满足教学需求的体育教师.这种情况对于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而言,劣势在于专业体育教师压力大,很有可能分身乏术;相对而言的优势在于,更便于调动高校体育社团、体育活动积极分子、辅导员等人的力量,开发专业要求不高的地域性与民族性项目.
1.3 宣传是推广阳光体育、激发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的有效方法,多渠道的传播具有立体的传播效应,广覆盖面直接影响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要求、意义等关键要素的认知.但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是单薄甚至是无力的,这种无力从表面上看是宣传途径与形式的单一,但其实质还是各方面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不重视.
1.4 阳光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矛盾也是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的突出问题.高校在阳光体育运动的项目内容组织与实施上,在很大程度上依托高校自身的体育课程教学,在体育运动环境整体情况不容乐观的高校,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是增加具有民族与地区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二是通过体育俱乐部、社团以及学校健身房等方式加以缓解.目前来看,高校对于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开发力度还不够,偶有开发与增设,但未成体系.高校课外体育运动项目内容的选择既要从总体上考虑不同性别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还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背景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全面性.
阳光体育运动系统本应是一个开放、循环与非线性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才具有生机与活力,才有蓬勃发展的原动力,也才能带领我国广大青少年走到明媚的阳光下[1].但从上文的分析可知,高校可谓是我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薄弱主体.在我国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中,以系统论的观点审视之,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2.1 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存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环境先天薄弱
孕育着应试教育的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智轻体的态度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的改变,阳光体育运动只能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与夹缝中生长.这种先天薄弱的体育运动环境,使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即是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青少年不爱运动,很多高校可以说是恩威并用,以学分和毕业为门槛,不断更新教法、拓展教学内容,将大学生“赶”上操场.如以体育社团形式,发挥体育运动学生带头人的作用,开展场地器材限制小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如轮滑、高脚马等,这一切,学校可谓用心良苦.
这种薄弱的体育运动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的问题是各方面对体育工作重视不足,并由此带来了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硬伤:学校领导不重视、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改善不力、课余体育活动不充分等.很多学校在学生体质监测中敷衍塞责,在数据上报中掺假造假,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检查中临时突击,在阳光体育运动评奖中大肆造势、极力渲染、夸大其词,这些行为混淆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也违背了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初衷.
2.2 评价、监督与反馈机制不健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系统后天失调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等文件,都缺少系统的评价与监督机制.高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无制度进行评价、无部门对之监督,甚至也无需反馈,使得阳光体育运动本身成为了一个线性的单向运行系统.而对高校而言,监督、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健全会直接导致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无法正常实施,容易使得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一场“形式主义”的“盛宴”,风吹过后不见影踪,也就达不到体育部门颁布此文件所要达到的最初目标和预期效果.
2.3 阳光体育运动内容与学生体育兴趣存在矛盾,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组织与实施系统难以调和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冬季长跑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之中,将冬季长跑与早操、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但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却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跑步,都是在老师的强制与监督中带着强烈的情绪完成.可以肯定的说,以跑步来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途径,在实际实施中并不被学生所接受,强迫的结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生兴趣的矛盾还表现在高校学生对既有体育课程项目的不满上.传统体育教学遗留下来的问题长期存在,教师专业方向过于集中,很多传统项目与现代球类项目少有学生愿意选,而学生喜欢上的项目因为教师少,课程项目设置少而报不上.这种情况虽然通过体育俱乐部、社团,以及学校健身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也使得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难度增大.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构成的开放式的循环系统,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发展机制也将针对该理论系统运动中的重点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的不足,从体育文化环境、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整合机制四方面提出.
3.1 营造健康的体育文化环境
一方面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念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利用各种宣传阵地与渠道,深入进行体育健康观念的宣传,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之“内需”;另一方面是营造活跃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加强体育社团与俱乐部分管理,发挥体育教师、院系、校团委、校学生会、体育协会等以及学生个体各个层面的作用,形成高校体育锻炼热潮.
3.2 完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政府保障机制
政府是阳光体育运动的第一责任人,应坚定不移地承担起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责任来.以学生为本,将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纳入教育工作与体育工作的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应兼顾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高校体育发展的水平,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加强对一般高校的体育经费支持力度;统筹兼顾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高校的发展,兼顾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改变高校中存在的重竞技轻大众体育的做法与态势.
3.3 构建整合机制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的问题多来源于没有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发展中引入整合机制,首先需要在高校体育领域引入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与自由选择机制,集民智、惜民力,鼓励社会民间团体针对高校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服务,使高校体育发展建立起以学生需求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其次是建立高校体育公共治理的社会参与制度,改变原有的政府决策高校体育的单一范式,使高校利益相关者自由表达他们的诉求,参与到学校体育的管理与监督中.最后是建立社会扶助机制,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捐资助学,设立体育专项支助基金,通过体育促进文化交流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4 健全监督评价与反馈机制
在微观层面上,当前亟需的是制定量化、有效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标准,以统一的标准监督指导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从宏观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首先需要突出倡导体育权益,上级政府对下级部门的教育(体育)考核中,要将体育权益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凸显体育公平,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对体育权益问题的关注度与执行力;其次要切实实施体育绩效检测机制,建立国家和地方的体育数据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体育进行调查与监测,检验高校体育工作反馈的真实性,同时也为政府体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最后是构筑及时反馈与解决机制,高校阳光体运动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新情况与新问题,因此通过反馈及时追踪以调整政策导向就显得异常重要.通过监督评价表彰先进、推广经验,对实施不力和落后者要限期整改或予以处罚.
〔1〕曹勇.系统论视域下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