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佩雯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现代汉语中,“正是”是一个同形异构体,可以区分为短语和副词两大类。“正是”的功能类别和句法作用纷繁多样,“正”作为副词时有时可以和“正是”互为替代。那么,“正是”与“正”在什么情况下在语义和功能上是等价的,另外二者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完全等价,是否存在区别,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需要厘清“正是”的语法性质,并且进一步研究“正是”与“正”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根据《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正”是副词,意思相当于“恰好”,“正是”是副词“正”与判断动词“是”连用,强调肯定的意思,表示“不是别的,恰恰是……”也就是说,权威词典认为,“正是”并不是一个合成词,而是两个单音节单纯词的连用。但是,如果“正是”中的“是”只有判断动词这一种用法的话,后面的成分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
(1)正是沿着这样一个根本方向,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恒大之所以能够持续取得优异的业绩表现,正是依靠其定位明确、高性价比的产品,随行就市、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以及顺应市场和政策方向的发展模式,赢得了调控下持续释放的刚需市场。
例(1)中的“正是”后面的成分是谓词性短语“沿着这样一个根本方向”,“正是”在句中作状语。例(2)中的“正是”后面的成分是谓词性短语“依靠其定位明确、高性价比的产品”,“正是”在句中同样是作状语。因而例(1)、例(2)中“正是”的“是”已经不再是判断动词,“正是”融合为了一个单词。状语一般多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这样,“正是”就有了两个可能:一是副词,一是形容词。而单词“正是”用在谓词性成分前只能作状语,这种唯一性只有副词具备,因而我们判定单词“正是”的词性为副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正是”是一个同形异构体。在不同的句子中,它分别体现出不同的语法功能,表达着不同的语法作用。
谓词性短语“正是”的“是”是判断性动词,“正”是副词修饰判断动词,强调肯定的意思。这一结构的特点是,动词“是”充当句子的核心动词,不能省略,“是”后面的成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副词“正”可以省略。如:
(3a)那天,列车到达北京站时,是早上4点多钟,正是东方欲晓前的最黑暗时刻。
(3b)*那天,列车到达北京站时,是早上4点多钟,正东方欲晓前的最黑暗时刻。
(3c)那天,列车到达北京站时,是早上4点多钟,是东方欲晓前的最黑暗时刻。
(4a)四月晚8时半左右,水委一出现在正南地平线上不高的夜空中,这时正是观测水委一的好机会。
(4b)*四月晚8时半左右,水委一出现在正南地平线上不高的夜空中,这时正观测水委一的好机会。
(4c)四月晚8时半左右,水委一出现在正南地平线上不高的夜空中,这时是观测水委一的好机会。
以上各例中的“正是”都是谓词性短语,“是”后面的成分是宾语,“是”不能省略。副词“正”起强调肯定的作用,作状语,修饰后面的成分,省去后句子同样成立。
加词性短语“正是”的“是”充当焦点标记,是副词,副词“正”与焦点标记“是”连用,起着加强强调的作用。判断动词“是”跟焦点标记“是”的词性是不同的,焦点的“是”很大程度上已退化掉了动词的特征,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去掉后句子仍然成立。这一结构的特点是,焦点标记结构“是……的”可以省略,但“是”与“的”必须同时隐现,焦点标记“是”后面的成分一般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副词“正”可以省略。如:
(5a)人体的气体交换正是靠这种作用来实现的。
(5b)*人体的气体交换正靠这种作用来实现的。
(5c)人体的气体交换正.靠这种作用来实现。
(5d)人体的气体交换是靠这种作用来实现的。
(5e)人体的气体交换靠这种作用来实现。
(6a)日本战后的发展和今天的国际地位正是建立在反省过去惨痛历史教训基础之上的。
(6b)*日本战后的发展和今天的国际地位正建立在反省过去惨痛历史教训基础之上的。
(6c)日本战后的发展和今天的国际地位正建立在反省过去惨痛历史教训基础之上。
(6d)日本战后的发展和今天的国际地位是建立在反省过去惨痛历史教训基础之上的。
(6e)日本战后的发展和今天的国际地位建立在反省过去惨痛历史教训基础之上。
例(5)、例(6)中的“是”是焦点标记,“的”是语气助词,“是”与“的”同时隐现,副词“正”可以省略,焦点标记结构“是……的”中间的成分均是谓词性短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是……的”结构都是焦点标记结构。学界认为“是……的”是一个表示强调或判断的格式。在例(5)、例(6)中,“是……的”是表示强调的格式,因为删去该格式,句子仍然成立。
(7a)这种量体裁衣的“裁缝式预防医学”,正是医生们梦寐以求的,已经有可能实现了。
(7b)*这种量体裁衣的“裁缝式预防医学”,正医生们梦寐以求,已经有可能实现了。
例(7)中的“是……的”是一个表示判断的格式,“是”是判断动词,删去该格式,句子不成立。朱德熙认为“的”有转变词性的功能,可以将谓词性成分转化为体词性成分,他认为“是+的”可以看成“是”+“的”字短语,而“的”字短语已经有了名词性。因此,在这个例子中“的”是结构助词。
此外,有些“正是+VP”的“是”同样不能省略,“正”与“VP”不宜搭配,如:
(8)帝尧一听,恍然大悟,知道就是许由了。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例(8)中的“是”不能省略,主要是语音节律上的原因①。“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一句熟语,人们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因此这个句子被自然地划为两部分,“正是”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又因为汉语的音步以2音节为最普遍,所以例(8)“正是”一词的使用符合汉语节律美的要求。
“正是”从短语到单词,其语义的虚化机制是语义的融合。融合是指本来是两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由于语义的不断虚化,词义的逐步融合,最终合成了一个新的副词;从形式上看,词义的融合也就是结构之间分界的消失②。
短语“正是”从谓词性到加词性,“是”的语义不断虚化,判断意味下降,强调意味上升。“正”本身也有强调意味,“正”“是”的词义趋同,逐步融合,最终合成了一个新的副词,“正”与“是”之间的分界消失。在“正是”词汇化之初,语义重心依旧在“是”上,因此形成的副词是偏正式副词。
偏正式副词“正是”在句子中主要是充当状语,用来修饰动词,其语义重心在“是”上,“是”一般不能省略,如:
(9a)而黑海在和地中海对流中,正是把自己的较淡的海水通过表层输给了“邻居”,换得的却是从深流层运送来的受到硫化氢污染的海水。
(9b)*而黑海在和地中海对流中,正把自己的较淡的海水通过表层输给了“邻居”,换得的却是从深流层运送来的受到硫化氢污染的海水。
(10a)狐狸却向狮子讨好,认为这些不能算作罪恶,“把羊拿来大嚼一番,正是给了羊很大的面子。”
(10b)*狐狸却向狮子讨好,认为这些不能算作罪恶,“把羊拿来大嚼一番,正给了羊很大的面子。”
“正是”从前偏式副词到后附式副词,其语义虚化机制是词义的泛化。泛化是指实词词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它是以实词的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词义的适用范围的扩大为前提的。词义的抽象泛化会引起词语结构关系的变化③。前偏式副词“正是”的语义重心在“是”上。而后附式副词“正是”的语义重心前移至“正”,“是”相应地虚化为协调音节的成分。
因此,后附式副词“正是”中的“是”可以省略,语义重心在“正”上。例如:
(11a)白酒特殊的口感,正是反映了东方烈酒独特的品质。
(11b)白酒特殊的口感,正反映了东方烈酒独特的品质。
(12a)正是由于大气中有氧和二氧化碳存在,才使得地球上的生物赖以生存下去。
(12b)正由于大气中有氧和二氧化碳存在,才使得地球上的生物赖以生存下去。
例(11)中,“正是”修饰动宾短语“反映了东方烈酒独特的本质”,“是”可以省略,句子原意不改变。例(12)中,“正是”用于因果复句的原因分句中,“是”同样可以省略。两个例句中,“正是”的共同作用都是用来强调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见,“正是”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四种形式:谓词性短语、加词性短语、偏正式副词与附加式副词。其中前三种形式的“正是”其语义重心都在“是”上,和副词“正”不存在替换关系,只有附加式副词“正是”的语义重心在“正”上,和副词“正”存在替换关系,但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相互替换的,因为附加式副词“正是”与副词“正”的语法意义存在差别。
附加式副词“正是”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强调、加强肯定一类的语气。
《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副词“正”的意义分为3项:
1.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
我正等着呢。
2.表示巧合,恰好,刚好。
正出门,车就来了。
3.加强肯定的语气。
小刚正像他爸爸一样,心直口快。
附加式副词“正是”与副词“正”只在加强肯定的语气这一义项上存在共通之处,因而二者只在特定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环境下存在替换关系。
语法特征表现为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两个方面。
首先,在造句功能方面,附加式副词“正是”和副词“正”在句中充当状语。如:
(13)权利应掌握在人民手里,工人自治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
(14)尤其是民意深怀期待而做得不到位的方面,勇于承认不足,正体现出政府的坦诚以及解决问题的勇气。
其次,在组合能力方面,附加式副词“正是”和副词“正”出现在单句中一般位于句中修饰动词,不能位于句首,如:
(15)小花儿们正是通过不断地征战国际赛场增长了球技。
(16)有关专家指出,这正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农业采取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附加式副词“正是”和副词“正”出现在复句中,一般位于原因分句的句首,修饰整个原因分句,如:
(17)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显出那些最顶端球员的优秀,但这些球员也需要一定的关注。
(18)正因为他平时有对人民事业的高度自觉和责任感,一旦危险来临,他就奋不顾身地为人民的利益献出了一切。
1.体现表明类动词
后附式副词“正是”修饰体现表明类动词,可以和副词“正”相替换,体现表明类动词包括反映、体现、证明、说明、表明等等。如:
(19a)墨子的思想,正是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19b)墨子的思想,正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20a)这正是说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
(20b)这正说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
2.依靠凭借类动词
后附式副词“正是”修饰依靠凭借类动词,可以和副词“正”相替换,依靠凭借类动词包括依靠、利用、凭借、依照、根据、通过等等,如:
(21a)化学家正是依照这种思想,把分子式用适当的符号(如+,=)联结而成。
(21b)化学家正.依照这种思想,把分子式用适当的符号(如+,=)联结而成。
单句中,附加式副词“正是”与副词“正”在进行替换时,有时会出现歧义现象,如:
(22a)埃及人民正是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发展农业,在沙漠上筑起一条“绿色长廊”。
(22b)埃及人民正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发展农业,在沙漠上筑起一条“绿色长廊”。
根据“正”的语法意义,例(22b)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正”的强调肯定的语气的语法意义来理解,与“正是”同义;一是从“正”的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的语法意义来理解,与“正在”同义。
因为杨平指出,“正”在表示两个事件的时间相契合时,“正”总是用于表示先发生(或先存在)的事件的分句中。例(22b)中的分句间也存在着时间相契合的问题,所以句子产生了歧义。
后附式副词“正是”和副词“正”出现在复句中时,该复句一般是说明性因果复句。
后附式副词“正是”出现在有因标(如:因为、由于、因等)的说明性因果复句中,可以和副词“正”自由替换,意义完全一样,如:
(23a)人们认为,正是因为数学家有一套系统的软工具,才使数学成为最系统,最严密的科学。
(23b)人们认为,正因为数学家有一套系统的软工具,才使数学成为最系统,最严密的科学。
以句子的语气为切入点,可以发现附加式副词“正是”和副词“正”主要出现在两种句类中:
1.陈述句。如:
(24)正是由于平型关战斗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此战在全国的舆论工具中成了重心。
(25)正因为雷锋的生命底色是这么的强烈,他才会最终成长为一个超越时代的道德楷模。
2.疑问句。如:
(26)可细一想,北川中学的援建成功,不正是对这个题目的最好诠释吗?
(27)刘先生一生的为人作画,不正体现了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吗?
这些疑问句式基本上都是反问句的形式。但是有两种情况,附加式副词“正是”不能被副词“正”所替换。
一是因果复句中,因标为“由于”时,二者不能互为替换,如:
(28a)总统拒绝接收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部分原因不正是由于那笔额外的国防费用将取代这个计划所占的位置吗?
(28b)*总统拒绝接收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部分原因不正由于那笔额外的国防费用将取代这个计划所占的位置吗?
二是单句中,附加式“正是”所修饰的动词为依靠凭借类动词时,“正”不能替换“正是”,如:
(29a)人的大脑供血不正是依靠心脏不断重复律动所提供的能量么?
(29b)*人的大脑供血不正依靠心脏不断重复律动所提供的能量么?
综上所述,可知:
第一,同形异构体“正是”共有四种形式,谓词性短语、加词性短语、偏正式副词与附加式副词。其中,只有附加式副词“正是”与副词“正”存在替换关系,因为附加式副词“正是”与副词“正”词性相同,句法位置相当,并且只有附加式副词“正是”的语义重心在“正”上。
第二,在单句中,附加式副词“正是”与副词“正”位于句中,修饰谓语动词,并且所修饰动词的语义类别主要为体现表明类动词和依靠凭借类动词。
第三,在复句中,附加式副词“正是”与副词“正”主要出现在有因标的说明性因果复句中,位于原因分句句首,修饰整个原因分句。
第四,从句类角度来看,附加式副词“正是”与副词“正”主要出现在陈述句和表示反问的疑问句中。但在疑问句中,有两种情况,副词“正”不能出现:一是复句中的原因分句的因标为“由于”时,一般不能用“正”来修饰;二是单句中的谓语动词为依靠凭借类动词时,一般不能用“正”来修饰。
注释:
①张谊生:《“副+是”的历史演化和共时变异——兼论现代汉语“副+是”的表达功用和分布范围》,《语言科学》,2003年第3期,第39页。
②③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第7页,第6页。
[1] 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1):3-15.
[2]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161 -169.
[3] 杨平.副词“正”的语法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2):24-29.
[4] 张谊生.“副+是”的历史演化和共时变异——兼论现代汉语“副+是”的表达功用和分布范围[J].语言科学,2003(3):34-39.
[5] 严丽明.同形异构的“倒是”及其与“倒”的异同[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2):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