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旭
(内蒙古赤峰农牧学校,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体育课堂如何做到寓教于乐
彭海旭
(内蒙古赤峰农牧学校,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在体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大部分的体育课堂都在不断地更新和转变,也较好地阐释了《课程标准》的内涵.但到底什么样的体育课才是学生喜欢且有实效的课堂呢?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认为体育课堂应当通过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得到快乐.这可以说是快乐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体育教学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每一节体育课,都应该努力去追求“玩中学,学中玩,学中乐”这样的境地.
玩中学;学中玩;学中乐
20世纪90年代,我们传统的体育课堂相对来说教师框得过死,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而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使得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这是学得过死了.自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活动的程度较高,教师对教学难以控制,造成学生过度的自由活动取代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很多教师则认为这就是快乐体育,其实这是玩得过火了.
2011 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怎样处理体育课程中的快乐教学呢?寓教于乐说起来难其实做起来不一定难.看起来学与玩好似一对矛盾的对立面,但在体育课中,玩和学的有效结合却恰是完成体育目标的有效手段.体育课中的玩,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的潜在独特能力得以发挥,形成良好个性和气质;玩,更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体育课中的玩,也是学习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如果每个体育教师,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体验成功,那么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就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各种技能,发展智力,教学质量就得到了保证,“健康第一”的目标就能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也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如何才能在体育课堂中做到玩中学呢?如有这样一节快速跑课,这节课的主线是让学生用细绳系一个空塑料袋进行“放风筝”然后放一个小纸球放到“风筝”里,看能不能放起来,实际是练习由慢到快地进行快速跑的练习.这节课的兴趣激发阶段是这样的:
教师让每个学生将课前带来的空塑料袋吹起来,系住口,大家一起玩“球”.同学们将“球”打上天,无拘无束,玩得此起彼伏、不亦乐乎.然后,老师让大家把一个纸球装进“球”里,再让大家玩,这时,“球”飘不起来了!这时,老师问大家:为什么“球”飘不起来了?学生通过体验后,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回答.学生不仅边玩边思考,带着疑问玩着、学着,又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即玩又学,其乐融融.
传统的游戏教学组织形式要么是以竞技为主,要么以趣味为主.而能巧妙地将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揉进学生玩的游戏过程中,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玩与学的结合.中专生兴趣较广泛,身体能力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这位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让学生体验,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玩与学相结合,是把玩作为辅助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另外,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体育游戏,或者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中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必然促进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这样就充分体现出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学的内容、学的意图.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该要转变,教学思路也应该拓展,应该设计更多的更有启发性、更有激励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成长.
所以要做好玩中学,首先体育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第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没有良好的教学氛围,玩中学就是一句空话.第三,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玩中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真正做到教与学相结合.第四,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动机和兴趣.学生的学习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及学生的自身需要,尽量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教材内容,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要多元化,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既玩,又学.第五,要讲究教学方法,教学结构要具有开放性.玩中学把学生活动作为教学变革的重心,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活泼的开放局面.
如何体现学中玩呢?同样是这节课,教师处理得就很好,很能让体育教师举一反三,管中窥豹,去理解和应用学中玩.
课的主题部分,是引导学生进行快速跑的学习.但体育教师没有提“快速跑”三个字,他只是说:我们来放风筝吧!于是,学生们将绳子拉上空塑料带,用手举着跑,看着自己的“风筝”飞在头顶,学生们高兴极了!这时,老师让学生将“风筝”系在腰上,看能不能放上天,学生们为了让“风筝”放起来,加快了速度,“风筝”又飞起来了!最后,老师让学生将纸球放入袋中,“风筝”重了,学生只有跑的更快才能放起来了.
看是在玩放风筝,实际是在学习快速跑呢!虽然教师并没有讲快速跑的要领,也没有按照常规快速跑那样有明显的教学过程,但教师给了学生一个放飞“风筝”的目标,这个目标“风筝”从手举头上,到绳系腰上,难度在加大,最后,将纸球放入袋中,教学的程序非常清晰,教学过程不知不觉的变换着,学生们为了完成不同的目标,一起开动脑筋,想法设法地进行练习,而且不断的体验成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的过程隐藏在不知不觉的玩中.
应该说,这一点,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很早就发现了.年龄越小的学生身体活动的能力就越是他的一切行为的基础,那些身体活动能力较强的,能够独立完成多种简单的体育活动的学生,遇到一些问题也比较有信心去解决,而且行动积极、主动.相反,那些动作迟钝,身体活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常会面临失败,对自己比较缺乏自尊和自信,行动消极,被动退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两种现象是共同存在的,所以体育教师要善于对待,要善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大胆、自信地出来练习,练习的动作虽然不是很协调,甚至很糟糕.但是,我们教师如果以不协调、或者不好,而否定了学生的动作.那么,还会有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体验吗?当然,对于不正确动作,也不能视而不见,教师应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敢于体验动作.对缺乏自信心的、胆小的同学教师要适时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激励,使学生感到自己还是行的,大胆地进行练习,从而逐渐的树立自信心.本课高明就高明在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学习快速跑,而只感觉到他们是在完成一个又一个可望又可及的目标-放风筝,让风筝飞起来.于是,不管他们跑的能力如何,不管他们跑的动作如何,他们都大胆、自信地“放风筝”,教师在适时地围绕放不起来风筝提出问题,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围拢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中乐,应该说是一节体育课的最高境界之一.学习过程中,有乐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主动.让学生在学中乐,通过学去了解周围不熟悉的世界,就能让他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体育课程标准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所以,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内在的乐趣,无论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同时使学生明白,体育的精神贵在一个“恒”,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不懈的追求,才能真正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益处和乐趣.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明确运动目的,提高自觉性,使他们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要体现学生的学中乐,笔者觉得,主要是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层次的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求知之情、探索之志得到自然而然的激发和升华.但是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主要体现在这几个环节上:(1)学习活动启动前,教师要围绕本课的主线,设定本课的目标,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产生求知欲望.(2)学生根据目标进行体验,教师适时设疑,学生带着疑问活动,这是认知、情感活动同时展开的过程.我们要及时了解学情,看学生是不是在有效地学习并给予适当的指点.(3)对于学生的点滴成功,我们要及时地鼓励、放大效果,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成功了.
教师的“导”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需要教师的引导,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积极进行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每一个动作的结构,去发现完成动作的最佳途径.笔者曾观摩小学一年级的一节跳短绳课,很有启发.开始很多学生跳时只顾用双手快速摇绳,但由于是初学,动作不够熟练,手脚配合欠佳,绳子只摇到脚下,就被来不及跳的双脚挡住,绳就不能从脚下顺利通过;或者跳时双脚跳离地面过高,造成了有些学生只跳了十几次就满头大汗,疲惫不堪,结果跳绳成绩不理想.后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徒手摇绳到实践操练等多种形式的辅导练习,大部分学生都懂得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首先减慢摇绳的速度来配合来配合双脚起跳的动作,到了手和脚配合熟练时,才加快摇绳的速度,懂得这个道理和练习方法之后,学生在往后的跳绳练习中,都没有了第一次练习时由于经常“死绳”所产生的失去练习信心的情况,练习时表现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懂得能根据自己对动作的熟练程度来调解摇绳节奏,“死绳”现象大为减少,成功的喜悦使得学生的练习兴趣更浓了.
由于得到了教师的“导”,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能玩得顺,而玩得顺也就越来越爱玩,而越玩越多,学的也就越多,学的多乐趣就越多,从而就实现了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1〕季浏,汪晓赞.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G807
A
1673-260X(2013)12-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