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军,成 英
(楚雄师范学院体育系,云南 楚雄 675000)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起,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已在我国推行了十几年,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遍布全国各地各级学校,涉及到各门课程。在民族地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方兴未艾,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纷纷踏入校园,走进课堂。然而,受当前主流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各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照搬、模仿现象,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西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开发,只注重运动形式,却忽略文化内核。基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从文化视角审视民族地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希冀对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推进有所启示。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涵着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军事训练和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然而,进入近代,随着洋枪洋炮轰开中国大门以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挂上“落后文化”逐步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时至今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渐渐衰落,近乎凋敝。第一,现代化进程掩埋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长在农耕时代,是在长期相对闭关自守、与世界文明隔绝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文化类型逐步在改变,工业现代化、网络信息化、交通便利化,以及人口的流动化正促使着民族地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日渐开放化和多元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封闭的价值体系全然被打破,甚至正处于一个价值思维迷惘和混乱的状态。[1]第二,西方体育文化侵占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领地。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西方体育文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主流文化,国家出台的政策、设立的机构体现出优先发展西方体育项目,各级体育部门、协会积极开展西方体育项目运动会,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围绕西方体育项目,城市社区、农村村落随时可见的运动项目是各种西方体育项目。何星亮先生在民族地区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县城还是小镇,唱卡拉OK、跳各种现代交谊舞、打台球、看各种录像和香港卫星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相当普遍,与内地没有多大差别,而民族舞蹈在平常几乎看不见,主要在民族节日和庆典上表演。”[2]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只能在夹缝 (民族节庆娱乐活动)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消亡。为了生存,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与现代体育文明接轨,盲目效仿,过度借用现代体育的发展理念去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这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丧失其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使其“文化标识”褪色,不利于健康持续发展。[3]
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居于体育教育核心的体育课程与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首先,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的传承载体。[4]体育文化的演进和创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育工作者将体育领域内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成果、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规范等体育文化特质进行精约化、系统性的课程编制,以便让人们在短时间内科学有效地学习体育文化。在传递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体育课程并不是在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将体育文化进行选择和再造,不断注入新的理念,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以崭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文化的增值。其次,体育课程又是一种文化形式。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即课程文化,体育课程在传承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建设自身文化体系,通过构建文化品位,形成文化特色,维系文化主体性存在,形成独特的体育课程文化。这种文化往往彰显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体现了体育课程设计者丰富的经验和思想情感,还渗透着社会其他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集合体。最后,体育课程既是一种校园文化,又是一种社会文化。体育课程形成于校园,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息息相关,整个学校文化空间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是在统筹国家、平衡区域、联系社区的指导思想下推行的,势必趋同于社会主义文化,紧密联系着区域文化和社区文化,各种社会文化的发展制约着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有双重性质,一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现代化的主流社会;二是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获得回归本土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下,国家课程和部分地方课程很好地完成了前者,而完成后者的责任理应由另一部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承担。因而,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理应承担起传承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重要责任。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是个体生存和社会生活延续与发展的核心方面。[5]在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师要具备一份文化担当和文化自觉,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守业与创新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努力挖掘民族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整合教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积极研发教材,著书立作,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只有在新课标下积极吸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重建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才能使中小学生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学习,科学系统的掌握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接受和认同本民族的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和知识,不断养成本民族文化生境理念,在与主流文化的交融学习中不断创新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可持续发展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下基础。
在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是本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中小学体育课中,既可以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质的积极作用,又可以使民族地区学校在抢救、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发挥支撑作用,还可以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然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制约其进入现代中小学体育课堂。一方面,在民族地区,每一民族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在形态、内容和功能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虽然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但是,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形态过于危险,内容过于成年化,功能过于封建化,偏离了现代教育目标,不适合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如土家族的飞刀、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傣族的斗鸡等;另一方面,成长、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还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6]多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浓烈,千百年的发展使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民俗和宗教等,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含有原始落后的成分,其功利色彩远远超过审美内涵和健身内涵,这些成分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要涉及到多元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7]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认真分析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性和复杂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求找到文化多元性和现代性的契合点。
面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将每一种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列为体育校本课程,也不能将所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都列入体育校本课程内,必须有所选择。根据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观点,首先确定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最有用、最有价值的知识,然后选择哪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校本课程体育运动项目,最后选择哪些内容进入教材,怎么进入,进入多少,以求将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有价值、最精华的部分选择出来,构成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8]在文化选择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健身性原则。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校本课程运动项目的选择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健身特点,摒弃如傈僳族“上刀山”、“过火海”这些有损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第二,便宜性原则。简单便宜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校园的保障,一些技术动作过于复杂,场地设施要求过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适合在校园开展,如彝族的“跳火绳”、 “斗牛”。第三,现代性原则。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打破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局限性,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四,生活性原则。加强课程的生活性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纽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要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更加贴近生活与现实,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课堂。
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应为具有内在生机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引领,而不是模仿别人,更不是把自己的命运纳入别人的既定轨道。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繁荣发展必须要深刻挖掘其内涵的文化价值,使其显现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凝练要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现代民主、文明的进步观念,阐发其优秀的一面,避免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因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基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民族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并认真编写教材,使其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其次,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提炼。在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教育,不是完全放任自流的纳入所有内涵文化,而是立足于民族和本地文化内核,将传统与现代相衔接,塑造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提炼适合现代普遍价值的文化精神。最后,建设特色课程文化价值体系。课程开发必须要依托完善的文化价值体系,只有积极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的研究机制,依托民族特色精心策划课程内容,创造出富有时代性、创造性、地域性、民族性特征的课程文化价值体系。
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才能在西方体育课程的挤压中站稳脚跟。首先,发展教师的文化创新能力。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的文化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文化创新,只有不断加强教师课程开发新理念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课程创新意识,鼓励教师进行有效的文化创新,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切实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文化创新。其次,以学生为本进行文化创新。旨在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于社会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需求,突出课程的趣味健身性,不断创新出适合中小学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形式,自觉接受学生的评判,才能永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创新的活力。再次,继承优良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必定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只有清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用当代精神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传统与现代结合上进行课程文化创新,才能创造出焕发时代光芒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最后,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进行文化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为更好完成教育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创新也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样式的创新。
要使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就需要从物质、意识、制度三个层面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情境。首先,从物质层面构建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情境。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设施的硬件建设,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物质条件,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全程布局体育场地,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廊,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校园文化情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从意识层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师和校园管理者自身的民族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校园内体育群体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的交流,从主观意识上推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最后,从制度层面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情境的构建。在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教育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社区的特点,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建立完备的校本课程开发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工作,从制度上保障民族传统体育场地设施、文化环境的构建。
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加强中小学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医学、历史、宗教、文学和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是很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在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中,渗透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塑造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首先,在校本课程策划阶段要聚焦民族文化,明确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将发展学生民族文化素质作为课程策划的核心工作,并将其列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内涵文化素质内容的挖掘,借助民族文化的推动力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努力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编入教材,写入教案,列入教学进度计划,安排一定的民族文化教学课时,并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渗透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加强课余民族文化活动,培养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最后,在课程评价阶段重视文化素质。肯定教师的民族文化素质培养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的创新,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列为教学评价内容之一,提高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素质的学习意识。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9]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他民族之间的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生之道。[10]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多是当地人们常参与的群众文化,反映了他们的真实生活。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教学既能满足群众文化的基本需求,又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引领他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文化自觉。首先,通过教研,教师要真正弄懂民族传统体育所含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提炼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在学习、欣赏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其文化先进性创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民族文化自主性,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学生认识世界、接受世界、创造世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用现代性的眼光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最后,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校园和社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教师和社会群众的引领下学生自觉参与其中,养成民族传统体育锻炼习惯,最终形成一种生活方式。
[1]田祖国,白晋湘,钟海.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价值意识重构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05):580—581.
[2]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74.
[3]孙德朝,张兴富,庞元宁.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未来趋势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01):45—48.
[4]唐静萍.关于体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和价值 [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09):151—152.
[5]丁念金.课程策划的文化视野[J].全球教育展望,2012,(10):19—23.
[6]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4):460—461.
[7]钱民辉.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选择 [J].中国教育学刊,2010,(01):47—52.
[8]滕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J].中国教育学刊,2010,(01):51—52.
[9]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 [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10]苏国勋.社会学与文化自觉[J].社会学研究,2006,(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