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强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4000)
中国足球场暴力的成因及其对策
陈 强1,2*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4000)
中外球场暴力事件成因的研究表明,足球场暴力具有盲目性、爆发性、情绪支配性、快速传播性、行为越轨性、后果严重性等一系列特点。其原因有体育法规不健全、偏执的民族自尊心作祟、球员的不文明行为、利益驱动下的腐败现象以及舆论导向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对此,提出加强体育法规的建设,规范体育行为,充分发挥球迷协会等球迷组织的积极作用,树立危机意识,加强赛场管理,发挥媒体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等对策。
球场暴力;特征;演变历史;成因
足球运动,人们为它悲喜,为它疯狂。在足球运动带给球迷刺激和享受的同时,球场暴力也干扰了球场秩序甚至产生了威胁球迷生命的严重后果,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妨碍了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备受关注且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问题之一。
在我国,球场暴力事件屡次发生,北京、沈阳、重庆、武汉、西安多次发生球迷闹事的恶劣事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5·19”事件。1985年,中国国家队出征世界杯,中国队获亚洲杯亚军,主教练是足球名宿曾雪麟,队员更是有当年威震亚洲的贾秀全、李华筠、古广明、柳海光等,当时的小组赛形势不错,只要在5月19日在小组赛的最后一战与中国香港队打平即可小组出线,当时全国上下都充斥着一种近乎疯狂的乐观情绪。然而,结果却使得所有美好的愿望都破碎了,中国香港队在工人体育场,凭借张志德和顾锦辉的两粒进球2∶1淘汰了中国队。一切都来得那样出人意料,当人们从巨大的惊讶中清醒过来后,愤怒使他们陷入了另一种疯狂当中:情绪激动地要求与足协领导对话,在场外拦截外宾、掀翻汽车,甚至殴打民警,酿成了“5·19” 事件。这也是中国球迷的第一次球场闹事。1997年、1998年、1999年的甲A足球联赛也发生多次球迷闹事事件,2000年在西安举行的全国足球联赛也发生了球迷闹事、对抗执法的恶性事件。
足球暴力在足球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中国足球自进入职业联赛17年来,足球水平未见提高,暴力事件却越演越烈。在2010年7月25日—9月8日短短46天的时间,就发生了追打裁判、球员互殴、球迷抛洒杂物等足球暴力事件10起,平均不到5天就发生1起。尤其是在9月8日这一天,参加新加坡足球联赛的北京国安二队,与当地国奥队发生群殴,双方参与人数超过50人,部分球员被担架抬出场外,比赛不得不被迫中止。就在同一天,国内也发生球场群殴事件,在全国U17足球联赛半决赛中,新疆足协、杭州绿城两队爆发大规模冲突,雨伞成为球员打斗工具,双方教练参与其中。
(一)无预谋性
球场暴力事件与政治骚乱不同,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失控行为,大多数在事前无预谋策划,事中无组织操纵,是一种盲从的行为。2005年举行的欧洲冠军联赛上,尤文图斯队被淘汰出局,球迷完全没有预想到会被淘汰的结局,愤怒的球迷赛后开始了疯狂的打砸行动,球场外被砸毁的汽车中还包括2辆警车,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泪弹来驱散闹事的球迷。
(二)爆发性
这类事件的爆发极具突然性,其导火索意想不到,场上队员的任何过激行为,裁判员的错判、漏判、误判或者主客队球迷之间的任何摩擦都有可能成为暴力事件的导火索。2004年中超第17轮天津康师傅主场对北京现代,第52分钟,天津队王霄因为累积2张黄牌被罚下场,这个判罚激起了天津部分球迷的不满,他们认为主裁判陈国强对北京队判得过松而对天津队太严,于是连续将苹果、烧饼和打火机等各种杂物投入场内。第57分钟,助理裁判李福长被不明杂物砸中头部,血流不止,比赛被迫中断长达10分钟。在这场暴动中,裁判王霄的一个判罚成为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引爆了这场影响恶劣的暴力事件。
(三)情绪支配性
暴力发生时,观众处于狂热状态,情绪异常兴奋,失去了应有的冷静和理智,行为完全受到自己一时的狂热情绪甚至别人的狂热情绪的影响和支配,对自身行为已经失去了控制力。例如,2005年6月2日在墨西哥蒙特雷市举行的解放者杯1/4决赛中,博卡队客场以0∶4惨败给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的奇瓦斯队,被淘汰的命运几乎无可逆转。但是,博卡队仍心存希望,而广大博卡球迷更是情绪激动,以致14日主场比赛时场上球员和场外球迷多次失控,发生暴力冲突,并导致比赛中断77分钟。
(四)行为的越轨性
观众在暴力过程中,由于情绪异常兴奋,他们的行为超出了正常的社会规范,践踏了道德标准,严重者甚至触犯了法律。2002年3月24日,在甲A联赛第3轮陕西国力队对青岛颐中队的比赛结束之际,西安发生了严重的球迷骚乱:主裁判遭袭击、客队队员被石块砸伤、球场座椅被点燃、4辆警车被焚烧、球迷与警察发生对抗、客队乘坐的大巴玻璃被砸碎,这就是臭名昭著的“3·24”事件。这些行为性质十分恶劣,已经触犯了法律。
(五)后果的严重性
暴力的发生会造成公私财产的破坏,社会秩序被扰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不管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还是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上说,球场暴力都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在2005年3月进行的世界杯亚洲区八强赛中,朝鲜队坐镇平壤主场以0∶2不敌伊朗队,进军世界杯只剩下了理论上的希望。赛后失去理智的朝鲜球迷疯狂地围攻客队伊朗队的巴士,最终在朝鲜防暴警察的介入下,骚乱才得以平息。这起骚乱事件震惊了国际足联,朝鲜队面临严厉的处罚,这种暴力事件大大败坏了朝鲜队在整个亚洲的形象,也影响了朝鲜足球的发展。
(一)体育法规的不健全
体育法规的不健全也是产生球场暴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球迷的法律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对处罚球场暴力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球迷们容易产生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足球赛场刚好成为了一个可以发泄情绪但是又不必明确负责任的发泄场。在球场暴力尚未成型的初期,个别狂热球迷的狂热举动便很容易得到大家的呼应和附和,一场球场暴力就这样爆发了。
(二)偏执的民族自尊心受损和狭隘的地域意识作崇
体育比赛一贯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球迷们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由于对自己喜爱的球队倾注了大量心血,对球员或球队形成了一种类似宗教信仰的感情,当发生国家之间的比赛时,部分人错误地把足球形象国家化。由于偏执的民族自尊心作怪,自己国家队伍胜利了他们狂欢庆祝,若是失败了则自发结成群体寻衅闹事。在国内一些球队比赛时,往往也有人认为球队成绩的输赢体现了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有一种狭隘的地域思想作祟。这种思想导致对球队的输赢缺乏正确、辩证的认识,这种偏激的胜负观在结果与期望不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极大的心理失衡,严重时就会冲破理智的防线酿成暴力事件。
(三)球员的不文明行为
由于足球是一项有着大量身体接触和对抗的运动,这种性质决定了当比赛进行到白热化的激烈程度时,球员的任何粗野的举动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暴力事件的导火索,如故意犯规、蓄意伤害,或者对裁判、观众有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都会对处在狂热状态的球迷造成一种伤害,引发他们做出过激的报复行为。
(四)赛场中利益驱动下的腐败现象
自1994 年足球进行职业化以来,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的经营,足球职业联赛成为中国目前最具有魅力的体育赛事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足球市场繁荣的背后,拜金主义日益严重,有的球员和裁判甚至为了利益弄虚作假,背弃应有的职业道德,在赛场上踢假球,吹黑哨。广大热情球迷的感情受到愚弄,有极大的不满需要发泄,球场暴力事件有时候就会被触发出来。
(五)媒体舆论导向的负面作用
媒体舆论在传播、推广足球运动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体会进行一些夸张甚至是失实的报道来刺激球迷,制造火药味十足的紧张气氛来刺激球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球迷被煽动,满怀激情地走进赛场,当实际情况与预期并不相符时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失去理智。另外,有些媒体过分夸大假球和黑哨等腐败现象,使球迷产生强烈的被愚弄的心理,导致球迷出现信任危机。
针对球场暴力的特点及成因,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体育法规的建设,规范体育行为
参照英国的《反足球骚乱法》和意大利的《反足球暴力法案》,对付球场暴力最直接有效而又强硬的办法莫过于法律的约束,只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理球市,才能引导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使体育事业尽快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许多国家都制订了相应的体育法规。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第一部《体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在竞技体育比赛活动中有贿赂诈骗组织赌博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也规定了商业行贿罪和受贿罪假球黑哨等行为必然导致不公平竞争,是对球迷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出现此类情况时足球经营者应当承担赔偿球迷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并公开道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损失,但这部法律对体育运动的间接参与者,如球迷,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目前对球迷人群的约束还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但是我们欣慰地看到,新出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对体育赛事中的暴力行为也已经作了相应的规定,“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向场内投掷杂物等行为,都将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天以上10天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12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这些举措将从法律上约束我国的球场暴力行为。
(二)充分发挥球迷协会的积极作用
球迷协会是广大球迷的精神家园,在对球迷的管理和约束上起着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一个好的球迷协会,能够把松散的球迷组织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发挥其社团的功能,教育和约束球迷的行为。有学者认为,也可通过足协与球迷签订安全责任状,并给球迷协会一定的特权,让球迷体会到有组织的活动的乐趣,提高足球观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树立危机意识,加强赛场管理
球场暴力是一种集群行为,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影响十分恶劣。赛事的组织者和安保部门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在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赛场管理,防范暴力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在比赛前可禁止有球场暴力前科的球迷观赛,有关部门要制定出详细周密的保安措施,对一些危险事件要做出预案,准备相应的对策,有必要的可以进行实战模拟,提高暴力事件发生时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另一方面,在比赛即将进行时,严格控制球迷随身携带的物品,杜绝危险品进入赛场,如鞭炮、硬石块等,清理带有侮辱性质和言辞过激的条幅、标语等,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球场气氛。
(四)发挥媒体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宣传比赛中不要进行过激的言辞和太绝对的预测,否则当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容易引起球迷心理失衡。要帮助球迷树立恰当的期望值,增加球迷的心理适应性。在对待黑哨、假球问题上,报道最好不要失实和过于激烈,否则会激化球迷与球队、裁判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加剧到一定程度时,极容易爆发暴力事件。
[1] 王卫荣.试谈中国足球暴力隐患[J].四川体育科学,2001(9):5-7.
[2] 符明秋,周喜华.足球暴力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679-681.
[3] 黄世昌.球场暴力法律规制的比较研究:以英意两国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11(2):18-19.
[4] 薛龙.足球观众暴力行为诱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5(3):18.
[5] 刘志民,丁燕华.对英格兰足球流氓暴力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8):24-27.
[6] 肖华.绿茵场外的足球世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
[7] 刘雪飞.20世纪震惊世界的十大体育惨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AnalysisoftheFeaturesandCausesofStadiumViolence
CHENQiang1,2*
(1.Basic Department,Huaibei Vocational amp; Technical College,Huaibei 235000,China;2.Education College,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4000,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stadium violence both in China and aboard shows that violence in stadium is blind, explosive, mood-dominated, rapid in propagation, deviantly behaved and serious in consequences. As for the causes of such behavior, we can see that deficient sport laws, insular national pride, uncivilized behaviors among the players, corruption driven by interest together wit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media are all contributed to violence in stadium. For all these factors, we can present the solution to avoid such behaviors as the following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 laws, regulating the behaviors on pitches, to give full play of the positive roles of fans organizations like fans associations, raising the crisis awareness, reinforcing management of fields, fully encouraging the positive role of mass media.
stadium violence;feature;evolution history;cause
2013-03-1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基金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对足球暴力影响的研究”(2012-A-12)
陈强(1978- ),男(汉族),安徽宿州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电子邮箱:183461696@qq.com。
G843
A
2095-5383(2013)03-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