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引擎

2013-04-01 17:37宋正富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城镇劳动力城镇化

宋正富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涪陵 408000)

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引擎

宋正富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涪陵 408000)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引擎。

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智力支撑;引擎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1年我国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1]。温家宝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十二五期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目前的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些都表明提升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历史使命。实践证明,城镇化对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产生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但重表面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的“规模扩张式”城镇化并非科学、健康的城镇化。城镇化以人为主体、又以为人服务为目的,其根本动力是人的发展和需要,因而城镇化不能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而必须转换到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是社会分工、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个人就业需求、企业用人需要,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和能动性的资源,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引擎。

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要性。《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曾分析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率达到0.9%,是这30年间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过去的城镇化,主要以土地为抓手,以投资和工业为驱动,扩大了城镇规划范围,加大了道路房屋等硬件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国城镇化表面看来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既有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和速度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方面,但城镇化背后的诸多积弊和症结日益凸显,城乡二元矛盾、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暴涨等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城镇化不等于“土地城镇化”,更不是“楼市化”“造城化”,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否则将违背城镇化的初衷,更与造福百姓的城镇化目标南辕北辙。

(一)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本质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3],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我国国情决定了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

4.辐射能力强。城镇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重新定位城镇化,是在未来规避既往城镇化建设弊端的现实需要,也是追求更有质量的、健康的城镇化道路的积极探索。201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并主要从三个方面就如何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作了阐述:一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三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4]。城镇化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彰显,人在城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也愈发突出。人的城镇化,实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城镇地域面积、人口比例的数据增长问题,更包含着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方式转变,以及老百姓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同等共享一系列公共服务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只有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理念而非单纯扩大投资、以物为本,城镇化建设才不会偏离正确航向,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歌词一:清明的风/吹绿了你的胡同/梨花雨/淋湿了书生的梦/树叶儿落/头顶上秋雁呢哝/城门外/没贴你名字

二、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职业教育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培养大量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职业性。要将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职业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职业教育服务面广,没有严格的教育对象限制,能够为所有有着获得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需求的人提供教育服务。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曾如此定义职业教育:“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将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职业教育为全民谋幸福、促国家发展的光荣使命与担当愈显重要。现今,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一般的文化知识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关系着就业和个人生存发展的一技之长是人民对教育更深切也更现实的期待。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使更多的人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即便贫困家庭的子女也能进一步学习深造,习得谋生发展本领,迈向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二)职业教育是致力于人人成才的教育

相较其他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中最为直接的出口,也是最见成效的教育投资。职业教育与生产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相联,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培养自然人成长为职业人,训练从业人员掌握更丰富的职业技能,将劳动者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学校类型的职业教育到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开展的行业企业培训以及其他的社会职业教育,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能够系统、科学地提升劳动者素质,为人民群众就业、创业和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为劳动者发展职业能力创造机会,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实现自身职业化、专业化,促进人人成才。

三、职业教育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撑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教育是最具人文情怀的事业,对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终极性目标——人口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5]。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基础、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形式,紧密贴近新型城镇化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在要求,以软实力的形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助推农村劳动力“进得来”

城镇化是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在农村居住地点向城镇地点的转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从村舍搬入楼房这样的“硬转身”容易实现,但通过变更职业谋得生存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软转身”则面临更多的考验。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封闭式的“二元经济结构”被打破,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要让农村劳动力“进得来”,一方面要扩大城镇的容纳程度,增强城镇的承载力、吸纳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生产部门之后必将发生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更好结合,就必须获得能在城镇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否则他们将难以保障自身在城镇里的生存,也难以满足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要使农村劳动力“进得来”,技能培训不能缺位。

通过开展不同规格、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农村劳动力能拥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就业、择业与创业的能力,使农村劳动力有信心、有底气进城务工或创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搭建的学校教育平台更能为新生代的农村劳动力打开另一扇改变命运的窗口。通过接受科学、系统的学校教育,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能习得专业技能,拓展思维眼界,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扩大就业及自主创业的门路,拥有融入城市生活的新本领。从更长远来讲,职业教育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又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进得来”提供更多可能。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留得住”

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低素质的劳动力容易被市场所淘汰。我国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知识水平有限,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能培训,缺乏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劳动素质和技术能力,难以适应城市工作的要求,因而他们外出务工往往带有盲目性,长远的职业规划更无从谈起,他们的迁移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新型的城镇化以人为本,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劳动力“候鸟式”“两栖式”的迁移,就不仅要让农村劳动力就得了业,还要生得了根,由此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对研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有着广泛适用性和深刻启示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作出向城市迁移决策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估计,而不是城乡实际的收入差异。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6]。在影响农村劳动力对预期收入的认识的因素中,受教育程度也是关键性的。受教育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收入,也会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对预期收入的判断,转移到城市的预期收入越高,则其迁入城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职业教育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既能增强受教育者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丰富对世界的认知,提升农村劳动力留在城镇的内生动力。伴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出台,利好的外部环境加上强烈的内在驱动将更有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城镇。

农村劳动力出现“回流”现象的症结往往在于无法实现市民化身份的转化,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能否将农村劳动力留得住,就必须考虑能否使具有乡土情结的农村劳动力在转入城镇后保证生计并拥有发展前景。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高,提供的技能培养、培训能为转移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增添就业的资本和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更上一层楼的能力储备,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入城镇后获得可观的收入和职业成就感,使他们在城镇里“留得住”,并逐步有发展。

(三)保障农村劳动力“有尊严”

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半城镇化”的问题。尽管我国城镇化率已超50%,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不到40%。大量转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虽然转换了职业、转移了工作地点,却并没有得到地位和身份的实质性改变,未能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在为城市发展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却不能有尊严、体面地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由此从户籍制度的不公平走向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甚至更大范围的生活不公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有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方面的需求。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尊重、自我实现属于人的高级需求,体现的是人生的价值和理想需要。新型城镇化从以“物”为本的藩篱中挣脱出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就是要做到尊重社会每一个个体,保证每一个人的尊严。这包括树立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等思想认识方面的要求,也包括保证民众享有同等社会保障、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等现实层面的要求。

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着重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用性强、针对性强、覆盖面广,能有效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使农村劳动力在改变工作和环境后提高技术能力、积累经济基础,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基础上还怀有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期盼和行动,并能有理性、有尊严地作出话语表达。此外,受封建儒家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我国社会长期存在对劳动者的轻视现象,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位突显。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与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有助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增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技术性工种的社会认同,使他们有尊严地参与生产劳动,共享发展成果。

(四)强化农村劳动力“讲文明”

新型城镇化需要人口的市民化,也需要文明化的市民。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品质和能力不仅关系着产品的质量,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的文明素养还足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农村劳动力在为城镇化建设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在努力融入城镇的生活。他们能不能被城镇所接纳、增强被认可的程度,除需社会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外,其自身的文明素质程度是具有决定性的内在因素。

由于社会、历史及个人的原因,农村劳动力在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与新型城镇化要求存在一定距离,有的“转型”至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对于职业道德、政策法律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将目光集中于城市职业的利益而淡化职业的操守规范和城市文明的要求。这既不利于他们自身在城镇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职业教育将诚信守法、爱岗敬业等思想教育融入育人过程中,并普及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传授经营、管理等知识,综合文化活动,多维度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弥补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的不足,促使其具备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以及现代文明素养,造就有技术、守纪律、懂政策、重规范、讲文明的新型农村劳动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启了中国城镇化建设新的征程。秉承着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使命,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或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职业教育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2011-3-16.

[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2-12-16.

[5]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何琼锋.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J].经济地理,2007(4):607-609.

[6]王广慧,张世伟.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8(9):44-51.

(责任编辑蔡宗模)

VocationalEducationisaHugeEnginetoPromotetheNewTypeUrbanization

SONG Zhengfu

(ChongqingIndustryamp;TradePolytechnic,Fuling,Chongqing408000,Chin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refers to adhering to the people oriented,new type of industrialization as the power,overall consideration as the principle,and it is to promote urban modernization,urban cluster,urban ecology,rural urbanization,raising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urbanization,going the path with scientific development,highly efficient,fully function,friendly environment,harmonious society,bright personality,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big city,the medium city,small cities and small towns.Vocational education aims to train front-line technical skilled personnel,who can meet production,management,service,and it becomes a huge engine and will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people-oriented; intellectual support; engine

G71

A

1673-8012(2013)03-0037-04

2013-03-18

宋正富(1964-),男,重庆垫江人,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城镇劳动力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文化边城镇远
家乡的城镇化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