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鹏 赵翠莲
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5月18—20日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主办,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承办,复旦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协办。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95篇,来自全国各地近50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12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王岚主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程工致欢迎辞。程副院长还简要介绍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在双语辞书研编方面的成绩,如20世纪末由该院学者编译的《兰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曾于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作为礼物送给他。除各语种外汉、汉外语文词典的双语化与独立研编工作外,该院还牵头编写出版了《英汉军事大词典》《俄汉军事大词典》《日汉军事大词典》《韩汉军事大词典》《越汉军事大词典》《英汉军事术语大词典》等多部具有专业性与权威性的双语军语词典。
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章宜华全面总结了近两年来在双语辞书研究和出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他指出,两年里,双语辞书界的学术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承担的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项目负责人趋于年轻化;多部词典学专著得以付梓,多个精品课程立项建设项目成功申报。在学术交流与影响方面,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的评审评议以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辞书编辑资格培训工作;圆满举办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在双语词典编纂出版方面,面对全球网络词典、电子词典对纸质词典的冲击,许多出版社加大了自有版权词典的开发力度,从引进转向合作编写和原创,旨在针对中国学习者的外语学习需求及特点,研发适合国人学习外语的特色产品。最后,章宜华指出,目前国家正在制订第三次辞书规划,双语辞书界要抓住这个机遇,制订新时期的发展规划,努力把我国从辞书大国向辞书强国推进。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陆谷孙作为特邀嘉宾,结合在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就双语词典释义等值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等值”不仅仅是扣准语义,也要针对语用,要力求“超越等值(beyond equivalence)”。陆教授的精彩发言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反响与深思。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英语出版分社社长姚虹作为协办单位代表致贺辞,并汇报了该社在词典语料库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工作。
本次会议以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两种形式展开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现了双语词典学理论与编纂实践的充分结合,相关论文既有现当代语言学理论框架支撑,又有不同程度的词典研编实践支持,论述严密、内容充实、例证贴切,实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二是对外汉、汉外词典编纂的双向研究,随着外汉词典编纂与研究在质量与数量上的大幅度提高,汉外词典需求呈现上升趋势,汉外词典编纂日趋重要,越来越引起双语词典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反映了这一双向发展趋势。三是对词典编纂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深入剖析,相关论文涵盖了从双语词典编纂的总体规划到具体设计特征研究。四是从英汉、法汉、俄汉词典等到其他语种词典编纂与研究的横向辐射,参会论文一改以往集中研究英汉、俄汉、法汉等少数语种双语词典编纂的状况,扩展到了德汉、日汉、韩汉、泰汉等小语种外汉词典编纂的研究。五是对计算机、语料库与双语词典编纂的深入研究,相关论文围绕电子词典、网络在线词典、语料库方法等对双语词典编纂的影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六是现当代词典研究与词典史研究的结合,与会论文既有对现当代已出版或在编词典的共时研究,也有对双语词典编纂史的历时研究。总体上看,大部分论文内容新颖、观点明确,较好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双语词典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论文内容大致涵盖以下几个专题。
在双语词典学理论研究方面,章宜华结合《新理念英汉双解活用词典》的研编做了题为“认知语法与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与译义”的发言。他认为,现在的主流英语/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由于受传统语言学理论方法的影响,在理论或实践层面大多以语法驱动来研究和组织词典信息,只注意语言的规则共性,忽视了语言表达的个性结构,以及语义表征框架和词汇—语义关系。他建议把语言作为整体“形态—意义”框架系统来处理,在词典中构建新型、意义驱动的多维释义和译义模式,实现“句法—语义”在释义中的有机融合,为二语学习者营造符合其语言认知规律、适应其查阅需求的词典文本语境。郭尚兴从中国文化的高语境性特征切入,论述汉英中国文化类词典编纂中语境对条目意义的认知与翻译所具有的本体性。王仁强运用常态与拓展理论(TNE)对汉语/汉外词典词类标注进行了探讨。李大国以动物名词为例,分析了词典释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倾向。陶原珂以汉英词典为例,讨论了基于位的语差分析。薛莲探讨了语用预设对双语词典中文化特色词释义的作用。王乐分析研究了英语学习词典中动词双及物构式信息表呈。周英对英语派生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形式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双语词典翻译研究方面,陈国华、石春让对外国人名汉译的原则进行了研究,指出外国人名汉译的根本原则(“名从主人”)意味着尊重外国人自选的中文名字,并在外国人名译成汉语时遵循其一般认可的译名原则;外汉人名词典不仅应提供外国人名的书写形式和中文译名,还应提供其读音和性别标签,放弃根据拼写转写外国人名的做法。赵翠莲从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相对论对双语词典翻译对等性的启示,并得出结论:抽象词对和具体词对在心理表征中或多或少均有不共享的部分;双语词典的译入语影响着词典使用者的思维模式;词典翻译的完全对等只能接近,不能达到。陈飘平从主谓短语的基本属性出发,结合词典翻译的总体原则,分析目前已有汉英词典对主谓短语的处理方法,尝试归纳总结出汉英词典中主谓短语的翻译原则,以期有助于汉英词典的编纂。赵连振认为,双语词典词目的翻译可视为“二次命名”,并剖析了双语词典词目翻译的“二次命名”过程及其意义。张淑文探讨了外向型汉英词典中实现事件的跨语对应。万江波分析了双语词典翻译中的补偿策略。杨娜对双语学习词典译义认知语境化及其文本表征进行了研究。
在双语词典的设计特征方面,魏向清认为词典编纂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实践”或功能“陈述”。她对比论述了我国英汉双语学习型词典的实践水平与理论研究主要受制的两大因素,并提出应开展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异质性”本体研究。苏玉洁、盛培林从中国学习者常见的动词搭配错误分析入手,探讨了积极型英汉词典中困扰中国外语学习者的动词搭配警示标记的使用与设置,使之进一步实现用户友好。何家宁以economics一词的释义为例,对商务英语学习词典术语释义进行了对比分析。耿云冬、胡叶以语言学视域下的语境相关研究为理论框架,重新审视了英汉学习词典的配例实践,认为词典配例本质上是一种对语词意义与用法展开“再语境化”描写的重要手段,而且其所涉及的语境重构呈现多层次特征。邓琳对现行主流英语学习词典中的中动结构呈现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在英汉学习词典中呈现中动结构信息,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国EFL学习者二语习得的需要。李潇潇比较研究了《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七版纸质版与第八版光盘版,从认知词典学视角对外向型学习词典的中观结构进行考察与思考。张晓丹从二语心理词库视角,研究英汉积极型学习词典的名词配例。葛红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语高级学习词典中介词义项排列进行研究。秦曦研究了英汉学习词典多语词学术话语标记语信息表征。潘敏总结了《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2版)的七个学习特征。余富林以“语言的纯洁性与词典编纂”为题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字母词的情况做了探讨,认为一方面要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必须要反映语言的实际。曾东京、赵嘉嘉从五大视角论述了西文字母词不能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正文的原因。
在双语词典编纂与外语教学方面,曾东京、朱晓文通过研究、编纂、体例与特色四大问题论述了《中国双语辞典学词典》(语文类)的编纂理论与实践问题。尹邦彦以《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为例,认为资料是保证词典质量的基础,规范性与创新性原则应反映在词典编纂的主要层面,以及词典的修订工作。王慧敏评析了五大品牌英语辞书IPAD版的优势与不足,及其给汉语辞书发展带来的启示。陈丛梅认为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词典学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和研究还有待加强,她调查并分析了这一群体对词典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现状,这将有助于建立词典编纂、词典教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多维交叉平台,厘清编纂者、教育者、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栾奇分析了词典学理论视域下编辑出版学的构建。刘辉修从用户视角分析英语学习词典例证的编码功能,认为英语学习词典的例证不仅能帮助词典用户理解词汇,也为用户编码提供了各种语义信息。申迎丽对权威词典的人格威望进行了探讨,认为词典唯拥有某种具有威望的人格力量,方能以其自身的态度,对他人提出忠告和建议,施加应有的影响。李勤汇报了《新时代汉俄大词典》的编纂创新之处,认为双语词典的创新首先取决于定位上的创新,而定位的创新又直接地反映在词典的编纂体例、选词、配例等方面。李晖在现代双语专科词典编纂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的宏观结构,指出篇幅体系、分类编排和多维检索构成了双语武术词典的有机整体。唐平从音乐术语的渊源、分类、释义和译名等方面对音乐双语词典编纂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易朝晖探讨了泰汉双语词典编纂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订或新编泰汉词典的必要性。李得卉指出《现代汉泰词典》的不足之处,并谈了外向型汉泰词典的编纂设想。容新芳分析了英语同义词辨析词典编纂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贾晓林谈了测绘双语词典的现状与规划。张亚辉从英语学习型词典出发,探讨双语词典的编纂趋势。周石平对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做出理论思考。
在双语词典史研究方面,姚小平认为,通过深入研究法文版《中国图说》后附的《汉法词典》,结合考察出自早期传教士之手的类似作品,有助于还原、印证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音面貌,同时也可揭示传教士来华之初对中国名物的认识,以及对汉语同音字词的处理,对词义的辨析,对词性的判别等。杨慧玲在对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入华以来“中学西传”的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了欧洲东方学家汉语学习、词典编纂,以及在欧洲出版的机制。曾东京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之划分及其代表作论述了中国双语方言(土语)词典的简要历史,并提出了振兴该类词典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卜爱萍通过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划分及其代表作的评论与编纂等方面,论述了中国英汉/汉英双解辞典简史。卢华国概述了气象词典史的研究现状、确立研究原则,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了气象学科、气象事业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对我国气象词典编纂所产生的影响。赵嘉嘉通过中国大学英语双语词典四个历史时期的划分、其代表作的评说,论述了大学英语词典史。
在计算机、语料库与双语词典编纂方面,程工从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语言信息处理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出发,对语言可计算性进行了理论描述,并探讨了语言资源建设、形态分析、专名与术语识别、跨语言信息检索、翻译单位提取、电子军事术语词典编纂等实践应用。刘泽权系统介绍了《〈红楼梦〉汉英文化大辞典》的设计、编纂研究过程,指出辞典语料来源于“《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集合《红楼梦》多个英译本的名家名译,从语言、文化两大方面对《红楼梦》中全部文化语汇进行分类整理、汉英对照排列及配例。高永伟以词典应用为主题,侧重对现有英汉双语词典应用的评述,并从词典应用的特色出发探讨此类词典的出现对双语词典编纂者产生的启迪以及对双语词典编纂可能产生的影响。徐海从多层面考察电子词典的研究现状,思考电子词典在数字化革命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马立东研究了文语转换系统超前端英语文本分析所需知识库的构建方法。黄芳探讨了基于词汇范畴及关系框架数据库的法汉学习词典同义释义模式的构建。赵志敏对国内网络在线词典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分组讨论和会后交流,与会者充分交换了各自的研究心得,深化了对词典编纂的认识,并展望了双语词典的发展前景。代表们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对今后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期间还组织了词典学研究成果展览及优秀论文评选。